基础护理学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研究

2020-11-16 06:55陈佳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20年10期
关键词:实践改革教学模式

陈佳

[摘  要]在本科护理学专业建设中,高校以双师型实践教学团队为依托,采用“示范—模拟—参与”三位一体综合实践教学模式,构建以“学生为中心”,融多媒体、虚拟仿真实践教学技术和方法于一体的实践教学平台,有效促进了学生临床实践操作、职业素养和医学人文精神等综合能力的提升,促进了护理学专业临床实践教学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教学模式  改革  实践

基础护理学实践教学是护理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是提升学生临床操作技能、职业素养和医学人文精神等综合能力的重要过程。随着社会的进步、医学护理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现代护理模式的转变,护理学专业实践教学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传统、单一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教学模式,无法有效完成教学目标。高校应以护理学专业教育为整体,以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为目标,整合资源,对基础护理学实践教学进行改革。

基础护理学实践教学改革思路与举措

教学理念和教学思路的更新与变革是本科护理教育改革的先导,是护理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关键。为培养地方应用型人才,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安康学院护理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学生为中心,努力实现学生知识、技能、素质等方面的综合发展。学院2018年开设了基础护理学双师型课程,采取校内校外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建立了理论和临床相衔接的双师型教学团队,以教学改革为依托,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启发性、规范性、综合性实践教学改革理念,坚定自主参与、开放实践的改革思路,运用综合教学法设计了完整的实践教学方案,建立了科学合理且具有可操作性的评价体系和考核体系,将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紧密结合,引导学生自主分析、处理各种问题。同时,学院还将医学人文素养培养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利用互联网、虚拟仿真技术建设护理学专业教学实训一体化平台和医学人文素养培养实践教学平台,实现了教学资源共享,满足了实践教学、科研和社会实践的需求。

基础护理学实践教学改革模式

1.建立双师型教师团队

在实际教学中,由学院专业教师和附属医院临床护理教师共同承担基础护理学实践教学任务。教师采用案例式教学模式,在校内护理实训室中设定临床真实病例,依据病例在治疗中及愈后的护理要求开展护理临床操作教学;或将实践课堂搬到医院病房中,采取分组分科室的方式培训学生,由校内教师协助附属医院教师负责临床护理实践教学的实施及考核。学院根据本科护理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结合本校人才培养定位及学情分析,制定教学大纲和实施方案,建立基础护理学情景模拟案例库。目前,学院附属医院护理学教研室共有45位副高级职称以上的教师,承担双师型课程14门,而基础护理学课程就有4位教师协同带教。

2.构建“示范—模拟—参与”三位一体综合实践教学模式

该模式是集临床操作演示、案例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及讨论分析(学习、参与、讨论)三位一体的综合实践教学模式。临床操作演示可以由实践教师借助视频、模型人、虚拟仿真技术等演示临床具体操作。案例情景模拟不是临床操作步骤单一的重复,而是让学生结合临床案例,根据已学习的知识,自主完成案例中临床处理的具体操作步骤。在这一个过程中,学生是主角,他们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自选临床案例,再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分析讨论。

基础护理学实践教学改革的实施

1.专业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

目前,学院建有护理学专业实验室和医学基础实验室,为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多元化实践平台,还通过増建实验室、购置实验设备等方式,不断改善实验教学条件,提高实验室的利用率和实践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时,学院还拓展了校外实训基础建设,与安康市人民医院、秦岭健康医药产业科技有限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为学生提供临床实践的锻炼机会。学院在2018级和2019级护理学专业学生的基础护理学课程中,实施双师型教学和三位一体综合实践教学模式,将临床实践技能、职业素养和医学人文精神等综合能力的培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2.医学人文素养培养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

学院在护理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开设护理学专业导论、护理伦理学、护士人文修养、护理法律法规、护患沟通、护理美学与礼仪等人文社科类课程,利用线上教学平台和教学资源建立课程思政示范课,将专业课程和思政元素相融合,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使其具有责任、担当、合作意识,懂得关爱他人,不断提升自身认知水平和综合能力。2019年,学院护理系进行基础护理学课程思政建设,在具体的实践课程中寻找与思政元素相关的契合点,并将它们自然结合,对学生进行润物细无声的思政教育与影响。课程思政建设使学院建立了科学的医学人文素养培养教学平台,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护理学专任教师白玉玲在学院首届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大赛中荣获三等奖。

3.加强基础实验的訓练

实践教学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核心,注重加强基础实验的训练。学院在基础实验教学大纲和相关方案的实施中,强化理论和临床实践操作的转换,结合现代护理技术发展和要求,设计综合实验内容,购置了一批先进的教学设备和仪器,以便于学生及时掌握最新的护理临床诊疗技术,有效提升其实践操作的准确性和应用性。例如,学院2018年购买了安妮高仿真护理模型人,她能进行病人意识评估,根据病人需求发声、自主呼吸和眨眼,能实现临床上精确的病人护理程序,包括鼻胃管的准确放置、洗胃和导尿等;还可根据全国大学生护理技能竞赛的考核标准——2015版国际最新心肺复苏指南设置学生的训练计划与考核标准,培养学生的急救能力。护理模型人安妮还具有人机交互功能,对学生的各项操作具有考核和记录的功能,再借助与之相配套的软件,教师就能整体评估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和具体的实践操作能力;学生可根据反馈结果及时改正错误,反复强化训练,不断提升自身整体实操技能。

4.主动探究性学习模式的形成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学院采用三位一体综合实践教学模式和互联网教学手段,以问题为导向,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通过自主探究、合作讨论去分析、解决问题,形成主动探究的学习模式。该方式不仅能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锻炼学生利用发散性思维破解隐含在临床现象背后的疑难问题的能力,逐步提高其临床诊疗能力。教师在课前发布由临床案例库中选定的案例,学生分小组查阅资料,思考、分析案例,设计护理方案,分角色进行演练。在实践课堂上,教师先将学生应掌握的实践技能用案例教学法进行讲解、示范,再让学生以小组形式练习,教师要及时解决学生在练习中遇到的问题;然后,再让学生以情景模拟的形式,完整再现整个临床护理的操作步骤;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依据评分细则为其打分,记录成绩,并对这一教学过程进行反馈和总结。

5.学生综合素质考核的改革

学生综合素质考核包括实践操作考核和临床综合能力考核两部分。实践操作考核主要考查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能力考核则依据学生临床综合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表,以调查问卷形式进行,共有5项一级指标和22项二级指标,以及各项评价的标准。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操作的整体表现对其知识掌握情况、技能操作情况和人文素质等进行测评,并计入基础护理学实践成绩中。

基础护理学实践教学改革的评价

1.强化了师资队伍建设

双师型教学的建立,加强了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对应与衔接,满足了护理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明确了教学目的,细化了教学内容,可提升校内教师的临床实践经验及实践教学能力,同时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操作能力和专业认知感。通过合作教学,可加强护理学专业建设,促进高校与地方开展教学、临床和科研等多方合作,为建立护理学专业实践教学平台提供了条件。2019年学院教师共发表论文10篇,主持教学科研项目14项。

2.促进了资源开放与共享

利用先进的互联网虚拟仿真技术,以及课堂派、大学慕课等线上教学平台,建设了一批线上精品课程和线上线下混改课程。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先进的学习方式,有效解决了基础护理学实践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的问题,实现了教学模式多样化和资源共享,促进了学院与其他院校的沟通交流与合作,从整体上提升了学校的医学实践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

3.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资源整合建立实验教学平台,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使其加强了临床实践操作能力,培养了人际沟通能力和人文关怀能力,提升了综合素质。实施基础护理学实践课程改革后成效明显,学生的临床综合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其对实践课程教学的满意度均有显著提高。2019年,共有33名学生荣获各级竞赛奖29项,还在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中获得省部级立项4项。

结  语

作为地方应用型大学,学院坚持专业教育教学工作主动适应本地区经济社会和医疗卫生事业工作发展的需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致力于新医科素质教育,根据专业特点合理设置课程,构建学科体系与教学平台,以凸显专业优势,培养出更多高层次具有创新思维和临床技能的应用型本科护理学专业技术人才,为西部地区养老事业和医疗健康事业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1.强化教学能力

强化教师能力提升是提高本科教学水平的关键,学院把教师整体素质的提升作为首要任务,充分利用附属医院优势资源,建立双师型教学团队,同时,积极引进高学历、高水平教师,鼓励教师不断提高学历层次,进一步提高授课能力和科研水平。

2.提升专业整体水平

学院以本校的教学条件和专业社会发展需求为基准,积极调研,根据护理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专家指导意见,制定符合本校学生学情特点的人才培养大纲。学院领导和负责教学的两系主任组织教研室教师编制科学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集合地方应用型高校特点,严格按照教学计划组织实践教学活动。

3.整合资源,突出临床实践

在教学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学院积极整合教师资源和实践资源,搭建平台,优化完善课程设置,在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组织中,尽力体现技能型学生培养目标中的基本、必需、够用等特点,不盲目求“全”、求“大”。

在护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上,学院紧密结合现代医疗护理工作发展需要,实施教学改革,加强临床实践技能操作和护士资格技能培训,遵循以护理学专业为基础、以能力为核心的现代护理教育教学理念,重视学生的个性教育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健康发展。在充分开展社会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学院不断修改本科护理学专业的教学大纲和计划,使护理学专业课程教学体系内容和培养目标更适应于医疗卫生就业崗位的要求,建立了弹性学习制度,开展了“订单式”教育培训。

经实践检验,将双师型教学和三位一体综合实践教学模式应用于基础护理学课程中成效显著,值得其他实践课程借鉴和应用。作为地方应用型大学,应以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为目标,科学整合校内校外资源,充分利用先进的实践条件,结合学生自身特点,制定全面、综合的实践教学大纲,建立临床案例题库,以提升本科护理学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为国家培养出更多高质量、综合型的护理学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颜超,林婷,陈玲玲.基础护理学课程开展综合性实验教学对学生临床能力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6(30).

[2]赵珊,卢琦,赵岳.应用型本科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医学教育管理,2018(4).

[3]胡晓林,游桂英,苏勇林.本科护生临床能力自评与带教教师评价结果的比较[J].护理学杂志,2011(19).

猜你喜欢
实践改革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改革创新(二)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