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教育戏剧培养科学精神

2020-11-16 08:42汪凡丽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20年10期
关键词:焦点访谈采访者被采访者

汪凡丽

教育戏剧是借鉴舞台和戏剧的特点,在虚拟时空中让学生经历自己没有经历的场景或事件,通过角色体验以及角色间的互动感悟有价值的内容,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习得知识技能,发展思辨能力的重要手段。教育戏剧的教学方法多种多样。笔者以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为例,截取教学片段谈一谈几种常见的运用方法。

一、焦点访谈

“焦点访谈”是指在一定情境下,参与者以自己或其他角色的身份提问,焦点人物以扮演的角色接受提问者的质询的教学方法。

《从“白色污染”说起》是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0课《我们所了解的环境污染》中的教学内容,旨在引导学生辩证看待塑料制品,感受塑料制品给生活带来的便利,发现塑料垃圾给人们带来的困扰,做到合理、有节制地使用塑料制品,树立环保意识。

课前,学生以“队列型”方式排列在教室两侧,师生通过暖身活动放松身心。教师先以问题“生活中有哪些常见的塑料制品”切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交流见过的塑料制品,并顺势发问:这些塑料制品随处可见,为什么它们会被广泛地使用呢?学生各抒己见,教师追问:塑料制品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我们可以继续使用这些塑料制品吗?学生议论纷纷。教师决定发起“焦点访谈”:选出“采访者”与“被采访者”,通过采访了解“被采访者”的深层动机,以达到启发参与者深度思考的目的。

“焦点访谈”开始,1号“采访者”结合目前塑料制品使用现状,一针见血地提出停止使用塑料制品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被采访者”在认真思考分析问题后,以“使用塑料制品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为突破口,运用反例证明塑料制品给人们带来的困扰,如污染环境。2号“采访者”不甘示弱,列举我国处理塑料制品时所采取的有效措施,进而提出“人类在不久的将来能够创造出降解塑料制品的新发明”这一合理假设;紧接着,围绕人们的衣食住行具体阐述塑料制品在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作用,质疑“被采访者”的观点。“被采访者”首先就2号“采访者”提出的假设质疑,原因是“不久的将来”具有不确定性,应以客观事实作为现实参考。然后,“被采访者”调动自身认知及生活经验,列举“塑料制品危害海洋生物”的实例,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分析推理得出“塑料制品威胁人类健康”的结论。

双方僵持不下,教师趁势引导“采访者”与“被采访者”跳出问题情境,从正反两面辩证地看待塑料制品。塑料制品有利有弊:一方面,人们的衣食住行离不开它,所以应该继续使用;另一方面,由于技术的限制,塑料制品污染环境,危害海洋生物,威胁人类健康,所以应该合理、有节制地使用。

此环节主要以焦点访谈的方式进行。在复杂多变的问题情境中,针对“采访者”的合理质疑、科学假设,“被采访者”能够层次分明,条理清晰地分析、阐述观点以反驳“采访者”,具备了一定的概括、推理等抽象思维能力。双方调动多种感官,高频互动,多维质询,最终在教师的引导下,双方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得到融合,学会了辩证地看待问题。

二、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指参与者通过想象、观察等方式,扮演一定情境下的人物,借助动作、语言或道具等体现角色特点的教学方法。

《请到我的家乡来》是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我在这里长大》中的教学内容。教师设计了《小明旅行记》主题活动,借助外地游客“小明”误入永漋,在当地人的热心帮助下开启永漋之旅的故事,引导学生开发乡土资源,激发学生对家乡的自豪感。整个活动以“特色美食”“人文历史”两条主线贯穿始终。

活动过程中,教师负责旁白,学生A扮演游客“小明”,其他学生则分角色扮演不同职业、不同年龄阶层的当地人。每当游客小明途经具有代表性的地点时,当地人都声情并茂地讲述一番。正当酷热难耐之际,年轻的“小伙子”随即给小明端出了“米茶”,汤色淡黄,甜而不淡。小明好奇“米茶”的制作方法,“小伙子”便娓娓道来:“大米干炒至金黄色,出锅冷却……米茶是我们的解暑神器,不仅能防暑降温,还能瘦身减肥呢!”小明感到疑惑,“大米怎么能减肥呢”?“小伙子”怔了一下,随后笑着解释,原来大米经过炒煮后,米中所含的淀粉被破坏,变成了活性炭,可以吸收肠胃的脂肪,达到减肥的效果。

课前,学生并未局限于了解家乡美食本身,而是在此基础上,思考美食流传背后的深层意义,同时,学生能够从另一个角度理性分析家乡对游客的吸引,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及质疑精神。面对游客的质疑,“小伙子”并未气急败坏,而是迅速地抓住大米的特征进行分析,尝试从科学的角度解释、证明自己的观点,在关键时刻迅速解决了“游客”的困惑,有利于其辨析能力的发展。

三、专家的外衣

20世纪80年代,英国教育戏剧先驱之一桃乐丝·西思考特提出并发展了“专家的外衣”这一教学方法。“专家的外衣”指参与者扮演教学情境所需要的具有某方面专业知识的权威专家,利用专业知识解决某种教学问题的教学方法。

《买东西的学问》是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做聪明的消费者》第4课中的内容。本课旨在引导学生学会看商品的标签,了解购物的学问;在购物过程中学会运用正确的方式维护自己的消费权益;形成良好的购物习惯,做一个文明的消费者。

教师入戏,以“消费者”的身份出现,出示在超市购买的面包、饼干,学生观察商品包装,发现面包包装上标有生产日期、保质期、厂址等信息,另一种饼干包装上只标有生产日期。为什么会这样呢,教师给学生披上“工商管理部门执法人员”的外衣,希望“执法人员”给予帮助。“执法人员”在进行敏锐的观察后,迅速准确地做出决策:两种商品都不能购买。因为第一种商品面包已过保质期,第二种商品饼干尚未标明保质期,本身就不符合我国《食品安全法》的规定,不应当在市场上流通。

紧接着,教师以“面包过期”推动情节发展,让学生思考“消费者”购买到了过期食品,应该如何处理。教师依次给学生披上警察、律师等专业人员的外衣,给“消费者”提出建议:“警察”建议“消费者”保留小票,将过期面包拍照作为证据;“律师”认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可以向销售者、生产者要求赔偿损失;“工商部门”建议拨打12315消费者投诉热线……为了更好地利用“专业人员”的建议指导现实生活中的购物,“消费者”和“专业人员”整合建议,制定了一份《消费者购物注意事项》,为消费者购物提供现实参考。

学生在观察两种商品时,并没有因为商品为教师所购买而采取盲目相信的态度,反而不迷信“教师”权威,对商品进行合理的怀疑,发展了学生的质疑精神。在“消费者”寻求“专业人员”建议时,部分“专业人员”表现出一定的问题意识及敏锐的判断力,能准确地根据正规商品的特征证明“‘消费者购买的商品不合格”的观点,锻炼了学生的辨析能力。另一部分“专业人员”虽然最初没有发现面包过期,但事后能够主动更新认知,不固执,坦然接受探究结果,有利于其批判精神的培養。

(作者单位:京山市永漋镇杨浲中小学)

猜你喜欢
焦点访谈采访者被采访者
《茁壮生长》:阿里安娜·赫芬顿的成功人生学
情感引导在人物新闻采访报道中的作用探析
情感引导在人物新闻采访报道中的作用研究
电视深度报道《焦点访谈》社会作用探析
1998,朱镕基到《焦点访谈》
浅析电视新闻采访方法及原则
西尔莎·罗南:爱尔兰精灵初长成
《焦点访谈》的困境与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