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心中有“数”

2020-11-16 08:42覃玉婷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20年10期
关键词:数数珠子数感

覃玉婷

数感反映了学生最基本的数学素养,小学低年级是培养学生数感的关键时期。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生活中的数》这一单元的思维框架就是创设丰富的数数情境,引导学生经历数实物的过程,认识100以内的数,通过数数来培养数感。

一、结合现实情境,启发数感

教学中,教师可以紧密结合现实生活情境,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出发,为学生提供真实自然的感悟数的环境,让他们在数的认知上经历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逐步发展数学思维。

教学《小小养殖场》时,对于“100、22、92”这几个数,要让学生用“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等词语描述它们的相对大小关系。由于学生年龄较小,生活经验不足,如果直接从具体的数量引入,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为此,笔者准备了三个同样的玻璃瓶和三种大小、形状相同而颜色不同的珠子,在第一个瓶子里放100颗红色珠子,在第二个瓶子里放22颗绿色珠子,在第三个瓶子里放92颗蓝色珠子,然后让学生用“谁比谁多”来说一说。一名学生回答:红珠子比绿珠子多,也比蓝珠子多。笔者追问:红珠子比綠珠子多的程度与红珠子比蓝珠子多的程度一样吗?学生回答:不一样。笔者在此基础上总结:红珠子比绿珠子多,也比蓝珠子多,但红珠子比蓝珠子多得不太多,而比绿珠子就多多了。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说红珠子比蓝珠子多一些,红珠子比绿珠子多得多;反过来,蓝珠子比红珠子就少一些,绿珠子比红珠子就少得多。

通过对不同数量的实物的直观观察,学生感受到了“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的意义,体会到了数的相对大小关系。

二、注重动手操作,发展数感

小学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而数学知识本身是枯燥而抽象的,因此教学中要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方式,如提供实物、联系身边的具体事物、观察操作等,引导学生脑、手、口多种感官协调活动,建立和发展数感。

小学低段学生对数的感悟是从数数辨认实物多少开始的,学生需要经历一个觉察实物集合中所包含的物体数量多少的过程,从而积累并形成对量的多少的感知。数数是认识数的基础,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数数活动的设计。在教学《数花生》时,笔者课前让学生准备好数数用的素材——花生(如果没有,也可以用瓜子、棋子、糖果等代替)。物品的数量可以不是整一百,九十几或者一百多一点都可以。数之前,同桌两人先互相猜一猜,谁的物品数量多,然后再实际数一数,验证猜想是否正确。对真相的探索欲望,有效提升了学生数数的积极性。

教学《数一数》时,在学生借助数花生活动认识了100以内数的基础上,笔者让学生借助小棒和方块模型进一步感知数的结构。数之前,先让学生思考怎样摆放更容易看出结果。学生想到可以一组一组地摆放,笔者让学生两人一组合作想办法将准备好的小方块每10块摆成一条,或者将小棒每10根捆成一捆,使大家能很快看出结果。这些操作活动帮助学生从中抽象出100以内的数,进而理解了数的意义,不仅体会到计数单位“一”“十”“百”的意义和它们之间的关系,还发展了数感。

三、积累估数经验,提升数感

运用数及适当的度量单位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以及对运算结果进行估计的过程,也可以发展数感。

认识100以内的数时,可以通过对具体实物估一估、数一数等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对“十、百”等数量大小的认知。在教学《数豆子》时,笔者让学生从碗里抓一把豆子,先估一估自己抓的豆子有多少颗,再实际数一数,看估得是否准确。有的学生估的与实际数目相差比较远。这时,笔者让学生讨论交流,有什么方法可以帮助我们估得更加准确。通过讨论交流,学生得出一个好方法:先数出10粒豆子,以此为标准,把10粒豆子和其他豆子进行比较,看其他豆子大概有几个10粒。通过比较,学生学会了有根据地估计。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数感也得到了发展。

四、加强交流表达,强化数感

让学生用数来表达和交流生活中的信息,既能帮助学生理解数的意义,发展数感,又能让学生感受数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

在学生认识了计数单位“百”之后,笔者让学生当小小调查员,找一找生活中的“百”。经过调查,学生找到了很多生活中的“百”。在交流时,有的学生说,我们数学考试的总分是100分;有的学生说,他看的课外书的页码中有100,表示第100页;有的学生说,妈妈给他买了一罐糖果刚好是100颗;有的学生说,在马路上看到过100路公交车;有的学生说,妈妈在银行取出来的钱都是100元;等等。学生在交流和表达的过程中相互学习和启发,从多角度去感悟数,积累了数感经验,同时使自身的数感得到强化。

(作者单位:宜昌市明珠小学)

责任编辑  张敏

猜你喜欢
数数珠子数感
浅谈构建数学模型,建立千以内数的数感
极速大搜寻·一起来数数
数数歌
与树一样大的珠子
爱数数的兔十一
摆珠子
猜珠子
新理念下学生数感培养策略
巧估算 妙解题
数数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