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生活培养数感

2020-11-16 08:42李义枝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20年10期
关键词:序数条鱼基数

李义枝

数感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或自动化地理解和运用数的态度与意识,是学好数学知识的前提。如何培养学生数感呢?

一、利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

教师可以从日常交流开始入手,引导学生多交流、多表达,培养数感。

教学“6和7的认识”时,为了培养学生的数感,笔者有意识地和学生进行交流:“大家观察一下,看看教室里有哪些物体可以用6表示呢?”一名学生观察后回答:“教室里面的大窗户上有6块玻璃,黑板旁有6块展示板……”笔者肯定了学生的发现,又要求他们找一找教室里能用数字7表示的物体,找到后用完整的语言表达。然后,笔者继续引导:“其实不仅教室里有数学,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中哪里有数字6和7呢?”学生刚开始不知道怎么用语言表达,笔者稍加引导,比如:我们住的小区6栋上有数字6、我今年6岁等。学生明白后,便开始了表达:我坐7号公交车上学,公交车上有数字7;我们组有7人,可以用数字7表示;我带了6本数学作业本,可以用数字6表示……

通过交流,学生不仅明白了数学就在身边,而且培养了数感,提升了观察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利用排队活动体验数感

在“6和7的认识”中,笔者还利用排队帮助学生区别6、7的基数和序数含义,掌握数的顺序,比较数的大小。

如果只是从例题讲解中让学生去区别基数和序数,学生很难理解,笔者让学生按座位排好队,进行报数活动。报完数后,问最后一名学生:“你是几号?你们这一队共有几人?”学生回答:“我是7号,我们这一队共有7人。”笔者接着问:“7号和一共有7人这两个7意思一样吗?”通过引导,学生明白了:两个7的意思不一样,7人指这队的总人数,包括每个人在内,而7号只指最后这个学生。笔者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排序说一说自己前面有几人,前面的一个人是第几号。这样做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了基数、序数的含义,会区分基数、序数了。然后,笔者出示课本上的情境图,并提问:“从左数第7缸有几条鱼?有7条鱼的是第几缸?”学生回答后,笔者继续追问:“第7缸和7条鱼,这两个7有什么区别?”学生回答:“第7缸的7表示序数,7条鱼的7表示基数”。

利用排队的顺序还可以比较数的大小,如:6号在7号前面,所以6<7。教师还可以根据排队顺序,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一个数前面的数、后面的数,如6的前面一个数是5,后面一个数是7,这样得出:按顺序数数时,前面的数总是比后面的数小。

通过排队活动,学生对基数和序数的意义、数序和数的大小比较等有了直观的认识,不知不觉中发展了数感,为后面100以内数的认识的学习奠定基础。

三、在游戏中培养数感

低年级学生都喜欢游戏,把游戏引入课堂,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教学“100以內数的大小”时,笔者设计了游戏导入环节:先让两个体重差不多的学生玩跷跷板,然后让一个小个子女生和笔者玩,发现跷跷板怎么也翘不起来。笔者问:“这是为什么?”学生说:“老师太重了。”笔者接着问:“老师和谁比太重了?你们会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吗?”学生回答的过程中,笔者顺势引出“多得多、多一些、少一些、少得多”等数学语言。然后,课件出示例题情景图,但先不出示数量,问:什么颜色的球最少?数一数有几个?(10个)估一估蓝球有多少个?猜一猜红球有多少个?(80个)笔者提示学生猜多了。学生又猜:有60个?笔者回答:还多一点。学生又说:有55个?笔者再次提示:又少了点。最后学生回答:是58个吗?笔者回答:猜对了。在猜数游戏中不断交流、不断修正数的大小,增加了学生的数感意识。

四、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强化数感

要培养学生的数感,就得让学生更多地接触生活问题和理解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46页例7时,笔者重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如分一分、圈一圈)的培养,先让学生在脑海中构建数的表象,进而引导学生用更快捷的方法即数的组成解决问题(如下图)。

笔者先让学生理解题意,告诉学生10颗珠子穿一串,再让学生用小棒代替珠子分一分,有几个10根就表示能穿几串,如有5个10根,还剩8根,所以能穿5串。也可以用数的组成解决:58里有5个10和8个1,能穿5串。如果5颗穿一串又怎样解决呢?学生采取分一分、圈一圈的方法,很轻松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巩固练习中,笔者出示了这样一道练习题:58个鸡蛋,每个托盘装10个,需要几个托盘装完?很多学生抢着回答“需要5个托盘”。笔者引导学生通过小棒演示,清晰地看到装满5盘后还剩下8个,这8个虽然装不满一盘,但也要用托盘装起来,所以需要6个托盘才能装完。

(作者单位:天门市育才小学)

责任编辑  张敏

猜你喜欢
序数条鱼基数
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的工资基数应如何计算?
有序数方块
千万不要乱翻番
巧妙推算星期几
生活中的有序数对
『基数』和『序数』
分鱼
有序数方块
不放刺
三只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