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歌剧“民族性、国际性、当代性”的创作思考

2020-11-16 06:04彭青
歌海 2020年5期
关键词:学术创作

彭青

[摘    要] 2019年11月28日,第四届北大歌剧论坛学术研讨会顺利拉开帷幕,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作为国内第一所专门从事歌剧研究、表演的高等教学科研机构在中国歌剧的创作、理论研究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关键词]中国歌剧;学术;创作

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是北京大学直属二级学院,是国内第一所专门从事歌剧研究、创作和表演的高等教学科研机构。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致力加强歌剧研究、创作与实践,目前已经是国内歌剧研究创作、表演与人才培养研发基地。2019年11月28日,第四届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歌剧论坛在英杰交流中心月光厅拉开帷幕。自2016年首届北大歌剧论坛成功举办以来,便在业界引起了强烈的关注。本届北大歌剧论坛继续由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主办,有将近百位国内外知名专家、教授、艺术家出席。

本次论坛主题是“歌剧在当代和现代”,针对当前国内歌剧的创作在国际全球化统一的文化语境下,如何跟当代国际接轨,如何在中国歌剧保持民族化的创作中实现当代性与国际性的统一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论坛分别安排28日-29日两天的议程内容,28日下午论坛开幕式上,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院长金曼教授作了本次论坛的发言,金曼教授说“不做文化的跟风者,要做中国歌剧新思想的策源地,不做潮流的盲从者,要做坚守歌剧艺术品种的卫道士……”,来自上海音乐学院的杨燕迪教授、中国对外文化集团有限公司总监王洪波、厦门大学满新颖教授、著名词作家韩伟、著名词作家王晓岭、著名编剧任卫新等专家都从不同的角度、立场为中国歌剧创作献言献策,论坛发言精彩不断。笔者有幸参与本次学术论坛,下面分别对本次论坛各位专家的学术发言与相关成果进行归纳与综述。

一、“现代性与当代性”

党的十九大以来,在坚定文化自信,全面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指引下,中国歌剧如何提升自身的原创力在民族的、国际的、当代的三者有机统一发展中重新定位及探究未来的发展走向具有积极的意义。本届北大歌剧论坛正是在全球一体化的大文化环境中重新审视中国歌剧的文化自觉意识,围绕中国歌剧与国际先锋派、创演现状、歌剧学派等方面共同探讨在中国歌剧民族化、国际化、当代化的架构中寻求新的平衡点。

上海音乐学院杨燕迪教授作了题为《20世纪以来现当代歌剧发展的特点及相关启示》的学术报告。杨教授从时空的发展角度对20世纪以来西方歌剧发展的脉络进行梳理,对国际歌剧保留剧目呈现的稳定固化的状态、现代音乐语言对于歌剧创作音乐面貌带来的变化等方面进行具体分析,杨教授认为,中国歌剧在现代音乐思潮的引领下,应该在国际歌剧发展的语境中针对本土资源进行创造性的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进行合理化探索。国际上“印象派”“无调性歌剧”“新古典主义歌剧”等不同风格作品的出现都说明现代音乐元素的探索给歌剧创作带来全新的风格变化。杨教授谈到,20世纪以后歌剧的发展特点集中表现在对传统剧目出现稳定的固化状态,歌剧是“博物馆类型”的艺术,那些能够长期在舞台上演出的剧目大多是经典的保留剧目。

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蒋一民教授作了《建立“新传统”——关于本次论坛的宗旨和说明》的学术发言。蒋教授认为,歌剧“新传统”就是立足当下,面向未来,在广纳海川的思想下吸收世界歌剧的先进技术与表现手段。要在传统中去吸收、继承,更要在当今国际歌剧的发展视野中批判地吸收一切先进的手段和技术,这样才能融入到世界歌剧发展的主流中去。蒋教授认为歌剧不仅是专业的,也是人民的,要多吸纳青年一代歌剧研究者和关系歌剧新生力量的发展;近年中国歌剧也出现了“歌剧戏曲化”的创作势头,值得关注。

中国对外文化集团有限公司新闻总监王洪波在《歌剧观赏的专家视角与消费者视角》的发言中谈到歌剧的观赏存在专家与消费者的不同视角差异问题。一部歌剧的创作从专家的创作角度可能更多关注的是技巧和艺术的水准,而消费者可能更多关注这部歌剧是否好看、喜欢。可见,当代中国歌剧的创作也应该多考量中国消费者的审美需求,更要从中国市场和中国观众的角度来把握审视中国歌剧的创作权衡点。

厦门大学满新颖教授作了《在兼容并蓄中追求中国歌剧的现代性——中国歌剧如何反思新旧“三化”中的民族性与民族主义问题》的学术报告,满教授首先对近年中国歌剧展演舞台上涌现的一批新题材创作歌剧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满教授认为当前中国歌剧舞台上真正出彩的作品很少,尽管有些作品是获奖剧目,但是在音乐创作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中国歌剧的创作不应该只有板腔体和主题贯穿的创作思路,也不只是把某地民歌片段或者相关曲调拿来进行创编就是解决了民族化的问题。中国歌剧的创作思路应该更开阔一些,他批评到有些歌剧音乐创作甚至把“希望的田野上”这样的曲调直接挪用到歌剧音乐语言的创作中并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其次,满教授认为中国歌剧必须考虑到歌剧票房的问题,要让中国的观众自愿买票观看,思考如何在具有吸引人的文化特色创作中去寻找创作思路,只有在“多元并存、兼收并蓄”的理性和不断反思中才能有突破和发展,对于如何“解决中国民族文化吸引力”的问题也必须在当代“民族化、国际化、时代化”中去探索。

根据满新颖教授的发言,中国歌剧创作在对待民族音樂戏剧传统的问题上应该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回归”及“创新”的辩证关系,满教授的观念反映了当前涌现的中国歌剧创作局面仍然是出新、出彩的作品不够。笔者也赞同中国民族化歌剧的创作应该运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艺术手段来丰富目前中国歌剧的创作。比如,中国民间音乐中有很多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我们的音乐创作只有不断为百姓提供新的“美”的信息,才能对观众产生吸引力,从而解决文化吸引力的问题。由此看出,中国歌剧的音乐创作应该超出一般观众的审美习惯来考量歌剧如何普及化、群众化的问题,这个问题解决好了,那么让老百姓自愿掏钱买票来看歌剧的问题也会得到很好的解决。

沈阳音乐学院徐占海教授带来题为《感

悟——北大歌剧论坛专题发言》的学术发言,徐教授认为歌剧音乐的创作应该注意音乐结构的平衡与对比,音乐结构应该有设置,比如高潮点应该在哪等问题。歌剧用音乐来塑造人物形象,完成内心世界的表达,歌剧应该用音乐来讲述戏剧故事,用音乐的张力表达戏剧的张力,语言的歌唱和歌唱的语言的区别,即歌唱的语言是宣叙调,语言的歌唱是咏叹调,歌的戏不等于歌剧等观点,听后让人受益匪浅。

著名词作家王晓岭作了题为《谈歌剧〈沂蒙山〉创作手法的当代性》的学术发言,王晓岭提到一个重要的观点“大众性”,他认为中国歌剧在当今国际化、现代化、民族化的平衡发展中应该注意解决好中国歌剧的“大众性”的问题。只有解决好“大众性”,中国歌剧才能突破小圈子艺术,让更多的百姓喜欢和接受歌剧艺术。接着,王晓岭谈到关于专业人士指出他创作的歌剧《沂蒙山》类似歌剧大联唱的问题,王晓岭解释道,这是由于音乐创作的手法受到歌词的写作形式等方面限制而灵活采用的一种音乐处理方式。虽然音乐有戏剧性弱点,但是在普适性方面却加强了音乐的大众性问题,由此使得歌剧简洁明快,减少了观众的审美疲劳感。王晓岭还谈到自己在创作歌剧《沂蒙山》时为了适应大众需求,他大量运用民歌歌谣体的体裁进行宣叙调唱段的写作来增强故事性和歌唱性,更加让百姓可以接受。宣叙调的唱词在歌剧创作中担负着情节推动、故事讲述和衔接对话的功能,《沂蒙山》的歌剧宣叙调创作在正确处理中国汉字四声的韵律、歌唱性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剧中核心唱段在表现人物内心丰富的复杂的情感变化时应该尽可能多地用丰富多彩的句式、节奏变化,如借鉴民族板腔体的创作特色,这样使得全剧的音乐在总体结构上可以保持音乐内在张力的平衡。比如歌剧中重点打造的十几首主角的咏叹调《无情的风雨》《蒼天啊把眼睁一睁》《等着我 亲爱的人》等唱段已经被国内艺术院校在不同的场合中演唱,这也是民族歌剧在“大众性”方面的一种收获。

著名作曲家刘和跃作了题为《中国戏曲音乐改革发展介绍——以晋剧个案为例》的学术发言,发言中首先结合案例对中国戏曲音乐的改革发展历程进行回顾,对戏曲形态中创作集体化、演出即兴化、乐队小型化、音乐单声化、风格类型化形态特征进行详细讲解,对戏曲的唱腔、过门、展开、表达、创腔方式进行分析。接着,他谈到中国戏曲音乐在沿着中国“新音乐”的发展方向进行了自身的改革发展并有着自己的基本形态和音乐特征,举例说明了西方板式和中国板式的结合问题、歌剧创作戏剧性如何与音乐性并重、音乐个性化与类型化如何平衡等;谈到中西混合乐队的配器原则应该以剧种乐器为标志,以民族乐器为个性;中国歌剧的音乐创作要在传统文化中进行传承发展,用创新发展的思维来回应历史等观点。

国家一级编剧任卫新以《把剧编好——关于歌剧编剧的当代思考》为题作了学术发言。首先谈到中国歌剧的编剧问题。写歌词的不会编剧,缺乏组织戏剧人物关系、矛盾冲突、性格刻画等方面的能力,即缺乏歌剧概念,所写的歌剧唱段(词)缺乏戏剧性,真正的编剧又在歌剧唱词创作上不过关,所写的歌剧唱词大多水平达不到歌剧唱词应有的水平。要重视歌剧歌词创作,歌剧唱词水平会直接制约到歌剧的作曲,由此带来的歌剧音乐(唱段)的艺术效果和演员表演水平的发挥。其次,关于歌剧的作曲问题。任卫新谈到当前一些作曲家不具备歌剧音乐的创作意识,写出来的歌剧唱段音乐有着太多的晚会歌曲意识。音乐的戏剧性不够,缺人物化。笔者听后由此感到音乐的戏剧性在歌剧中的主导地位,在揭示歌剧人物情感及内心活动变化上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再次,任卫新谈到歌剧表演方面的问题。歌剧表演人才太少,大多数歌剧表演的声乐演员接受更多发声方法的训练,而在歌剧戏剧性表演方面有所欠缺,不能“入戏”,没有真正融入到歌剧角色,不能“抓住”人物进行表演。这方面要多向传统戏曲学习,要在人物性格及表演上学会“入戏”。最后,任老师还提到关于歌剧评奖的现象,近二十年来的“文华奖”获奖剧目数不胜数,但是真正流传下来经得起时间和市场检验的作品少之又少,我们应该反思这些获奖剧目为何不能流传下来,这都是我们当前应该思考的问题。

沈阳音乐学院刘聪教授以《一次探寻中国歌剧魂与魄的实践——歌剧〈戎冠秀〉的音乐创作与核心唱段分析》为题进行发言,以歌剧实例对中国歌剧的“魂”与“魄”的创作进行分析。“魂”是中国歌剧的核心,是一种精神追求,“魄”是一种歌剧形态,是中国歌剧灵魂的载体。此外,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徐敦广教授以《路在何方——当代中国歌剧发展思考》为题发言,他认为中国歌剧的创作必须立足本土,充分挖掘民族文化的资源,不能完全按照国外的创作模式,世界上任何民族的文化都反映着特定的民族价值观追求、理想情操,是改民族精神力量和国民贫血的体现。我们应该根植于中华文化,走中国民族化的歌剧道路。

二、“国际性”视野

第四届北大歌剧论坛为了突出本次论坛“歌剧在现代和当代”的主题,特邀部分国外歌剧专家参加学术论坛进行发言交流。韩国庆熙大学音乐学院院长姜院长以《Korean  opera yesterday and todany》为题进行发言,他介绍了韩国歌剧的发展历程和原创歌剧的发展现状,同时谈到当今韩国的作曲家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从西方德国以现代音乐为背景学成归来的群体,另一类是以现代音乐、调性为基础进行创作的群体,大多在歌剧创作的艺术性方面进行尝试。近年来韩国为鼓励原创歌剧的发展,为青年艺术家提供多样的发展平台;韩国演出市场也会出现部分作品在演出一次以后被观众遗忘的现象,同时指出以现代技法创作的歌剧很难得到大众的响应等问题。

威尼斯音乐学院作曲系指挥主任Michael Summers发言提出,努力保持传统在某种程度上和歌剧的天性是违背的。他指出当今西方歌剧界演出季中上演的剧目都是过去的作品,没有考虑到新元素的创作融合,对于如何制作和运用新的手法进行歌剧创作是今后要探索的道路。由此看出,国外原创歌剧的创作在传统与创新的融合方面也是面临着一定的挑战,新的歌剧形式无论在新的音乐元素、手法上都应该有创新和突破。

来自韩国济州岛的合唱秘书长金炫瞳以《opera on the street》(《歌剧在路上》)为题进行发言,他谈到韩国歌剧正在以国家或地方政府为主导的政策向民间主导的文化产业转型,希望吸引更多的年轻观众来观看歌剧,进而扩大歌剧市场;当前国外歌剧正面临着古典音乐市场的萎缩,他期待中韩两国可以在歌剧创作上携手合力共同推动歌剧事业的进步。

29号下午,论坛进入专题讨论环节,满新颖博士(音乐学家)、王洪波(文化学者)、陈小朵(歌唱家)、黄宗权(音乐美学家)等专家相互交流,思想碰撞,对歌剧创作中的现象进一步展开热烈的讨论,将本次论坛推向一个高潮。

三、“现代歌剧群英会”

本次歌剧学术论坛按照惯例安排了歌剧观摩,28日晚上,由李卫导演、北大歌剧研究院師生共同表演的“现代歌剧群英会——英法德中歌剧精选”系列演出也先后在歌剧研究院电教馆亮相。为了突出本次歌剧论坛主题的“现代性”,围绕当代歌剧与先锋主义的关系,北大歌剧研究会特意安排上演了一批现代风格的英法德歌剧。如,德语歌剧《亚特兰蒂斯的国王》《死城》和中文歌剧《文姬——胡笳十八拍》相关唱段赢得了现场观众的热烈掌声,英语歌剧《电话》、法语歌剧《人类的声音》两部独幕歌剧的上演也让大家耳目一新,展现了现代歌剧的特色与魅力。

四、 中国原创歌剧学院奖的评奖启动与成立歌剧表演学会的构想

29号下午,金曼院长对两天的学术论坛作了最后的总结发言,同时公布了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相关的后续工作。金院长首先肯定了本次论坛的成功主办,金曼院长总结发言中谈到歌剧是一个非常综合的、集体的艺术,无论编剧、作曲、表演哪个环节有欠缺都会影响到歌剧的质量,各位专家都在为歌剧做一些事情和思考,从经典剧目到现代剧目我们都在探索用我们可能的方式在传递我们的人性。金曼指出,无论我们的作曲家如何创作、怎么做都应该是能够给这个时代带来快乐,最后呈现在舞台上的是为更多人可以分享的“产品”。

最后,金曼院长谈到今后北京歌剧院接下来要做的几点策划。一是中国原创歌剧学院奖的评奖启动。从本届论坛开始将正式启动“中国原创歌剧学院奖”评选环节。这个活动的评奖目的是以艺术的高度、学术的角度等方面来综合审视当今中国原创歌剧发展成果,这将为歌剧创作方面的艺术家、艺术团队、艺术作品给予相应的表彰与荣誉。据悉,中国原创歌剧学院奖将于2020年正式颁奖,参评主体为近年新推出的中国原创歌剧作品、团队及相关艺术家。奖项评定拟开设:剧目奖、编剧奖、音乐奖、导演奖、舞美奖、评论奖等十多个奖项。评审委员会由全国艺术院校、机构专家学者和歌剧表演艺术家组成进行评审。二是成立中国歌剧表演学会的构想。因为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至今还没有表演方向的专业团体学会,金院长表示成立歌剧表演学会能更好地为中国歌剧的发展研究注入新的力量和动力。

五、结语

笔者通过参与本届北大歌剧论坛,深感今年已经是北大歌剧论坛走过的第四年,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作为国内唯一一所专门从事歌剧研究的机构,对中国歌剧的未来发展走向必将起到一定的先锋示范与带头作用。纵览历届北大歌剧学术论坛先后产出的突出理论成果,如从“中国歌剧”和“中国美声”概念的主题研讨到“什么是中国歌剧”“中国歌剧的标准是什么”等观点将国内众多歌剧专家、学者、艺术家聚集到北大,体现了本论坛的高规格与学术性。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守中国文化立场。这对于当前中国歌剧的创作无疑是最好的思想指引,我们的作曲家、编剧、表演者都在不遗余力地为中国歌剧发展找方向、谋出路。我们必将在坚持文化自信和民族觉醒的意识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满怀信心期待中国歌剧创作发展的前进路上必将会出现传得开、唱得响、演得好的优秀的中国歌剧,这也许还有一段路程去践行。北大歌剧学术论坛将会不断激发创作者们齐心协力在新时代文艺大发展中准确把握方向,群策群力,不断突破与创新发展,产出无愧于这个时代的典范之作。我们也预祝中国歌剧必将在未来的国际舞台上散发出夺目的光彩!

猜你喜欢
学术创作
让萧红真正为人所知(创作谈)
Jazz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小艺术家大创作
关键是打破学术利益共同体
创作失败
董进霞 治的是学术 过的是生活
梳理学术渊源 审视发展空间
关于《翔》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