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北地区清真寺建筑的形制与艺术特质研究

2020-11-16 06:04刘儒通
歌海 2020年5期

刘儒通

[摘    要]清真寺作为一种宗教建筑,其形制与艺术特质都与伊斯兰教密不可分,体现出浓厚的阿拉伯建筑风格。同时,在伊斯兰教及清真寺建筑文化传输到我国后,又与我国传统建筑文化发生碰撞,呈现出鲜明的中国传统建筑风格。而我国幅员辽阔,地域性特征显著,使得各地清真寺建筑都融入了本地区特有的文化特质,晋北地区有其独特的地域文化,且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区,这些因素都对该地区的清真寺建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以晋北地区的清真寺建筑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形制和艺术特质的具体表现,探究我国传统文化对清真寺建筑产生的影响,为形成更具中国特色的,更加符合我国穆斯林宗教需求的清真寺建筑提供新的设计思路和修复方案。

[关键词]晋北地区;清真寺建筑;形制;艺术特质

清真寺是伊斯兰教的代表性建筑,是穆斯林进行叩拜祈祷的专门场所,清真寺建筑具有鲜明的宗教风格特征,主要特色建筑元素包括拱券、穹隆、门洞、几何造型表面装饰等。清真寺建筑一般都比较宏大,由很多承担不同宗教功能的大殿组成,除了穆斯林礼拜需要的主殿,清真寺往往还包含一系列附属建筑群,满足穆斯林的居住、沐浴、饮食等基本需求,前殿、主殿等主体建筑部分和附属建筑群共同组成清真寺建筑。我国晋北地区的清真寺建筑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在建筑的形制和艺术特质上体现出独有的地域特色,丰富了我国寺庙建筑的文化内涵体系,对其形制和艺术特质进行研究,对我国清真寺建筑乃至寺庙建筑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晋北地区清真寺建筑的历史沿革

晋北地区即山西省北部,主要包括大同市、朔州市以及忻州市三地,晋北地区属于黄河流域,古代曾作为丝绸之路的临时通道,为多元文化碰撞和借鉴提供了地域上的优势。晋北乃至山西省的清真寺建筑是何时开始建造的呢?

据传唐朝时晋北地区的大同市就已经建起了大同清真寺,但没有可供考证的史料记载,不足以信服;北宋时期,伊斯兰教的穆斯林已经传入山西省,《宋会要·蕃夷七》中记载:“大食国使陆婆罗”,表明此时已经有伊斯兰教传入山西省。到了元代,中西交流十分频繁,很多西部穆斯林通过“丝绸之路”“香料之路”进入我国,其中就有很多人定居于现在的山西省北部地区,因此晋北地区出现了最早的关于清真寺的记载,《元史》第二十九卷《泰定帝本纪》:“作礼拜寺于上都及大同路, 给钞四万锭”,表明此时大同地区的清真寺的建造已经得到了官方在经济上的支持和资助,因此可以认定晋北地区的清真寺建筑始建于元代。伊斯兰教在当地已经得到了重视和发展。明朝时,晋北清真寺得到了增建和修缮,有较为翔实的碑文记载为证,大同市的九楼巷清真寺有碑文记载:“大同礼拜寺,在城之西隅……”“我云,因于永乐中遂建寺于府西南隅”。而“遂建寺”在此时的意思不是增建、新建,而是指在原址上重新建造,表明此时大同的清真寺已经得到了重修。而此番重修对清真寺建筑的建筑风格做出了部分改变,融入了我国古代传统建筑文化特质,使大同的清真寺既保持了元代初建时的原有风格结构,体现出阿拉伯建筑的基本形制,同时又吸收了我国传统木结构建筑特征,从此晋北地区清真寺的建筑特征基本形成,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发展。

二、晋北地区清真寺建筑的形制研究

清真寺建筑的形制主要是指在规划布局、地理方位、建筑材料等方面的特征,作为宗教建筑,晋北地区清真寺在这些方面的选择和表现上都与伊斯兰教的教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規划布局

晋北地区的清真寺建筑大多是新建或者是在原有基础上经历了多次的修缮形成的,在规划布局上更加科学合理。新建的一些清真寺考虑现实需要在规模上都比较大,而且往往会预留很大的一片空地,规划为广场,可以满足日益增加的穆斯林群体的礼拜需求,在选址时也会尽量选在人口密度大,交通更为便利的地方。而对于一些保存下来的清真寺,由于很多穆斯林已经习惯了在这些寺庙做礼拜,不易变更清真寺的地址,晋北地区普遍的做法是对周围建筑进行搬迁,以扩大清真寺原有面积。例如大同市政府在2009年前后就将大同清真大寺附近的房屋进行了搬迁,为大同清真大寺增修了寺前广场、望月楼、清真寺大门等,不仅使历经千年的清真古寺保存下来,同时也做到了结合现实需求。在布局上,晋北清真寺沿袭了传统伊斯兰清真寺的整体布局,主要包括前抱厦(前廊)、主殿(礼拜殿)、后窑殿三大部分,主殿的面积是其中最大的,是穆斯林做礼拜的场所。礼拜大殿的左右两侧往往会修建一些配殿,增设沐浴、学习、休息等多项功能场所。此外晋北还有一些呈“回”字形分布的清真寺建筑,由寺庙大门、主殿以及一些附属建筑组成,再将一些功能性建筑布局在“回”字形中间,形成集中式的外部空间布局。

(二)建筑朝向

在朝向上,所有晋北地区清真教建筑都遵循一个唯一的原则,即面向伊斯兰教圣地——麦加,不仅仅是晋北的清真教建筑,包括全国的乃至全世界的清真教寺庙都是如此。对于我国的清真寺建筑来说,打破了传统的坐北朝南的朝向布局,由于麦加位于我国的西方,为了保证穆斯林礼拜时能够面向麦加,因此我国的清真寺都是坐西向东的。这种关于朝向的规定是由伊斯兰教义决定的,在伊斯兰的文化中,麦加不管是在地理位置上,还是在精神上都是世界的中心,因此世界各地的清真寺由于在地理位置上的差异,其朝向也都是各不相同的,但都位于以麦加为中心的圆圈上,这一特征保存几千年,虽然清真寺建筑在不同国家的不同地区分布,其建筑风格都可能发生本土化的改变,但是以麦加为中心的朝向形制,保持下来,这正是伊斯兰教义最充分地表达和体现。

(三)体型和轮廓

传统的阿拉伯式清真寺建筑多呈现浑厚感和整体性,为了体现建筑体型的宏大、庄重多采用拱状结构,穹顶的设计增加了建筑的高耸感和威严感。晋北地区的清真寺建筑在融合了上述传统清真寺建筑风格的同时,也吸收了我国古典园林的设计手法和技巧,注重打造较为精致的小景观来增加清真寺的层次感,这就使得晋北清真寺在保持原有的坚实感的基础上,更具层次感,例如晋北的大同清真大寺按照我国传统建筑的方式将寺庙划分为三组主要的院落,这种多层次的空间组合模式,不仅符合我国传统审美倾向,更能增加清真寺建筑本身的神秘感。

(四)建筑材料

传统清真寺建筑的主要建筑材料是砖石,而清真寺的轮廓又以拱券为主,这给寺庙的建造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但是砖石依然是很多西方国家建筑材料的首选。因此,我国最初建造的清真寺也都是用砖石建造的,我国很早就掌握了用砖石做拱券的技术,我国的赵州桥就是利用该项技术建造的造型十分优美的石拱桥,我国利用砖石建造清真寺不存在技术上的难题。但是我国传统的建筑材料是砖木,古人很喜欢用木材作为建筑原材料,而且我国古代也出过许多像鲁班这样技艺十分高超的木工,可以说我们利用砖木的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因此我国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以砖木为材料的清真寺建筑。例如晋北地区的清真大寺就喜欢在前殿中用木头做成雕花拱门,大同清真大寺中的邦克楼则是两层的阁楼,楼下以砖石为材料,二楼则用木头做成多层斗拱托起重檐歇山式顶楼。可见,砖木也已经成为晋北地区清真寺建筑的重要原材料。

(五)建筑内部装饰

清真寺的内部装饰手法也较为独特,与我国传统的装饰表现方法区别较大。我国素有将人物或动物画在墙壁上装饰墙面的传统,比如我国著名的四大石窟,里面的壁画多以人物为素材。但是清真寺的墙面上是不允许出现人物或者动物图案的,因此主要以各种植物、几何图形等为装饰造型。清真寺建筑往往在规模上比较宏大,特别是会有很多的柱子,这些柱子都是用形态各异的植物造型、几何图案装饰的,工程量十分庞大且复杂。此外,还有一些清真寺会使用彩色的琉璃砖贴满所有表面,产生璀璨、富丽堂皇的效果,或者用石膏线做浮雕进行装饰。晋北地区的清真寺除了采取以上几种装饰方法,还会借鉴我国古典园林的艺术表现手法,雕刻精美的小木作、石作和砖雕为装饰,使当前晋北地区的一些清真寺建筑成为中西合璧的具体体现。

三、晋北地区清真寺建筑的艺术特质分析

(一)建筑元素多元性特质

晋北清真寺的最大特色便是融合了多元文化元素,这是文化长期交流借鉴的产物,不仅有利于清真寺能够融入不同文化背景中去,也有利于各种文化元素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我国古代主流文化思想是儒家文化,在清真寺传入我国晋北地区时,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儒家的礼制思想在清真寺建筑风格上的反映便是增加了照壁、道门等空间要素,使清真寺建筑的庭院更加复杂,层次感突出。

此外,一些晋北清真寺在格局上采用了我国传统的“四合院”式的布局,在内部装饰上将我国传统的彩绘、木雕、砖雕等技艺应用在清真寺的建造上,实现了不同种类的中国建筑元素之间的融合,同时实现了与外来的阿拉伯式建筑的融合,使其多元文化元素特質更加凸显。同时,晋北地区有部分蒙古、回、苗等少数民族的居民在此地生活,少数民族的一些文化元素也会对清真寺的建筑特征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建筑风格的相对稳定性特质

建筑作为一种文化,其总体风格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特质,表现为一种文化在交流中能够保持相对的、特定期限的稳定性,晋北地区的清真寺建筑自元代始建,已经有千年的历史。在这千年的时间里,它不断地与晋北地区特色文化相互碰撞,相互融合,但是其基本的建筑形制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改变,其在朝向上仍然是面向麦加,在轮廓上还是以拱券为主要特征,内部装饰上也不会出现人物或者动物图案,这些特征都是传统的清真寺所独有的艺术特质,在今天仍然深入人心,并没有在文化的交流发展中日渐式微或消亡,正是体现了清真寺建筑艺术文化所具有的稳定性特质。

(三)实用功能属性特质

晋北地区清真寺建筑对于文化有一定的传播作用,随着清真寺建筑在全世界范围内拔地而起,伊斯兰教文化也传遍了世界的各个角落。清真寺内的经堂是伊斯兰教文化传播的重要场所,讲经堂在一定程度上与我国古代的私塾有一定的相似性,都是通过宣讲的方式达到文化输出与输入的效果。对于建筑本身来说,它的文化功能则主要体现在对人们的耳濡目染上,建筑是一门会说话的艺术,置身其中就能感受到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力,促使我们主动去了解它、学习它、走近它,从而实现文化的输出。

此外,清真寺建筑还具有塑造行为和价值观的功能。清真寺建筑是穆斯林思想观念的集中表达和精神寄托,清真寺建筑的外在的物质材料与宗教观念是相互融合的,宗教活动是对情绪的一种宣泄。通过忏悔、祈祷等宗教活动可以有效地发泄出心中的压抑情绪,从而心情舒畅,再次对生活充满向往和渴望,引导正面价值观念的树立,指导人的行为,实现实用属性功能,这是包括晋北地区清真寺建筑在内的所有宗教场所都具备的特质。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穆斯林思想意识的转变,晋北地区清真寺建筑的阿拉伯建筑风格逐渐被增加,而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入力度减弱。但对于当下而言,与我国国情、文化特征相融合的清真寺建筑可以更好地满足我国穆斯林需求,可以形成具有我国传统文化特征的中国特色清真寺建筑,因此在对清真寺建筑进行保护发展过程中应当开辟新的思路,坚持基本的伊斯兰宗教文化元素,发展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为主的晋北清真寺建筑。这就要求,一方面要在选址、朝向、装饰等基本形制上遵循伊斯兰教教义,选址要在穆斯林相对聚居的区域,以满足穆斯林日常的礼拜需求;朝向上坚持以伊斯兰教圣地——麦加为中心,面向麦加;在内部装饰上坚持“认主独一”原则,禁止出现较为具象的图案,采用几何图案造型、阿拉伯经文等作为建筑表面的装饰元素。另一方面,要突出中国建筑原则特质,我国古典园林建筑的雕刻元素就是我国传统建筑文化和清真寺建筑完美融合的佐证。此外,当前我国的建筑文化越来越重视对资源的节约和对环境的保护,建筑材料也更加绿色环保,清真寺建筑也应当重视对新型材料的开发应用,从而使我国清真寺建筑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路相吻合。

参考文献:

[1] 李海.大同清真大寺历史沿革考释[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2016(4).

[2] 陈永根.清真寺建筑形制中的功能性因素探究 [J].全球化与伊斯兰,2006(1).

[3] 杨新新.黄河流域回族清真寺建筑形态发展研究[J].山西建筑,2015(10).

[4] 孙刚.浅谈中国清真寺建筑的建筑特色[J].河北工程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7(3).

[5] 房建昌,陈跟禄,王维墉.山西穆斯林与清真寺考[J].宁夏社会科学,1990(5).

[6] 刘志平.中国伊斯兰教建筑[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7] 陈永根.清真寺建筑与清真寺功能的关联性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