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小学生法治意识的有效途径

2020-11-16 06:10邓宗攀
读写算 2020年28期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教学法治意识有效途径

邓宗攀

摘 要 依法治国是当前我国社会治理的基本方略,学校在学生品德教育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要积极拓展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的路径与方法。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研究探讨了《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小学生法治意识的有效途径:1.利用游戏教学,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2.利用生活化教学,强化学生的法治观念;3.利用故事教学,丰富学生的法律知识。

关键词 道德与法治教学;法治意识;有效途径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20)28-0098-02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相比较于之前的《品德与生活》或《品德与社会》课程,突出强调应通过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来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小学《道德与法治》科任教师要深刻理解教材编排的思想,认真研究教材内容,结合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积极拓展培养法治意识的有效途径。

一、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形式比较单一

一些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实施中,对课程的编排思想并不理解,对教学目标并不清楚,对教学方式也不研究,没有深刻意识到该课程在小学生素质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其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还停留在原來的品德课基础上。主要体现为“填鸭式教学方法”。老师在课堂上从头到尾滔滔不绝,学生成为“听客”,缺乏师生互动,既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或者老师直接利用教材图文,就图说图,就文念字,只是带着学生们“看”图“读”字,基本不考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体验,因此课堂内容并不能够引起学生认同,课堂上学一套,实际上做一套……长此以往,养成了学生的惰性思维,教材内容难以入脑入心,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也就难以落实。

(二)教材内容较为陈旧

《道德与法治》课程名称的变更,体现了时代变化、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其教学内容带有明显、鲜活的时代特征,具备丰富的、宽泛的社会教学资源,因此在教学形式上也应适应时代需求,体现社会发展特点。但在教学实践中,一些科任老师对国际国内时事政治、我国新时代社会发展情况、社会未来美好蓝图等方面缺乏了解,导致课堂上的知识讲解、活动设计、案例应用等还是停留在以前的“版本”,甚至还沿用原来教材里已经过时的教学内容,难以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产生共鸣,导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三)缺乏有效的评价机制

当前学校对《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评价,大多还停留于老师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单一评价,即通过期中或期末考试,一张卷子“定”成绩。这只是对学生知识要点掌握程度的量化考查,基本上忽略了学生实际学习和生活表现、学习过程态度、学生法治意识以及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等方面的考查。这种对学生的评价机制是不健全的,它无法全面反映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中的素质发展水平。另外,在一些时候、一些地方,还存在应试教育影子,《道德与法治》课程在其体系中则处于边缘地位,导致科任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失去相关的教学目标,缺乏教学的创新与实践,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动力,其学习目的也沦为应付考试,根本谈不上法治意识的培养。

二、《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小学生法治意识的有效途径

(一)利用游戏教学,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

现在的小学生中,很多是独生子女,他们生来就得到了周围人的呵护与娇惯,这也养成了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特征,规则意识较差,因此,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教育就显得尤为必要。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应该以小学生的生活实际或生活经验为基础,通过春风化雨式的品德教育和法治教育浸润,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法治意识。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在《道德与法治》中采用游戏教学,是培养法治意识的有效路径。例如,在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第八课“安全记心上”的教学时,老师就可以组织学生以“安全过马路”游戏来开展教学活动。首先,老师通过多媒体音频、视频和电脑动画等办法,直接形象地向学生展示一些交通违章现象,让学生说一说:哪些人做得对?哪些人做得不对?为什么?其次,把学生分成三组,一组学生扮演司机,二组学生扮演过马路的行人,三组学生扮演交警,老师组织他们表演过马路的情景,指导学生司机应该怎么做、行人应该怎么过马路、交警应该做什么……这样的游戏教学,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也自然让学生了解了交通规则,教会他们怎样遵守交通规则,以此增强孩子们在交通行为中的法治意识。

(二)利用生活化教学,强化学生的法治观念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编排的特点之一,就是注重了情境图的呈现,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向学生展示法治信息。学生打开课本,就好像打开了一本连环画册,这样的教材内容呈现是学生非常喜欢的。但是,老师在使用教材时,应该认识到教材中的情境图是“死”的,它只是不同教学内容的多样教学资源,这样的教学模板虽然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是它的教学效果无论从内容还是从形式上来说还是非常有限的。因此老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将学生引入生活情境中,帮助学生在实际生活环境或直接的生活体验中体会:哪些是合法的?哪些是不合法的?哪些应该做?哪些不应该做?从而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例如,教学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生活离不开规则”这课时,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安排相应的环节,让学生讲一讲、议一议:在生活中,你遇见过哪些行为是违反规则的?在这样的环节里,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学生可以很快提出自己见过的违反规则的行为,如小偷偷窃、司机违章停车、行人乱穿马路、车或行人闯红灯、醉驾、商家假冒伪劣商品、随地吐痰、乱扔垃圾、赌博……,接着,老师因势利导,和学生一起分析这些行为:有的是违反了社会公德,将会受到谴责;有的已经触犯了法律,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以上生活化的教学,可以让小学生从小就有敬畏规则、敬畏法律的意识,从而增强他们做一个遵纪守法好公民的理念。

(三)利用故事教学,丰富学生的法律知识

听故事,深受小学生喜欢。将法律知识融入有趣的故事中,也是丰富学生法律知识、增强学生法治意识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一方面要给学生多讲一些关于法律知识的故事,让他们在故事中了解法律知识,提高法治意识;另一方面应注意收集与小学生有关的法律案例,并引导学生关注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有关法律的小故事,通过师生在课堂上分享这些案例或故事,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例如,在学习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绿色小卫士”一课时,教师在课前就要指导学生收集发生在身边的有关环境保护的小故事,在课堂上以“故事会”的形式,先让学生分享小故事,老师再引导大家对这些小故事展开讨论,让学生辩一辩:这些小故事中的行为哪些是保护环境?哪些行为是破坏环境?最后,老师还要向学生宣传环境保护法,从而丰富学生的法律知识,帮助小学生树立环保的法治意识。

三、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我国正在实施依法治国战略,对学生的品德教育不但要体现与时俱进,更要适应时代的多元化发展需求,不仅要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更要培养他们基于良好道德素质基础上的法治意识。作为老师,应该在新时代发展背景下,积极改变自己的教学理念,主动运用现代教学思想和现代教学技术,拓展小学生道德与法治教育的路径与方法,更好地体现小学课程教学的实效性,不断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努力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郑丽珍.高中思想政治课培育和践行法治意识摭探[J].成才之路,2018(24):14-15.

[2]刘新蕊.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法治意识培养研究[D].保定:河北师范大学,2019.

猜你喜欢
道德与法治教学法治意识有效途径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应用探讨
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必要性和有效策略
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
浅谈道德与法治教学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作用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治意识培育研究
新媒体环境下如何培养与提高大学生法治意识的调查研究
依法治国大背景下中国大学生法治意识培养途径研究
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 从源头上遏制校园暴力
企业纪检监察部门与时俱进推动效能监察工作的有效途径探究
国际法务会计应用现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