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设计中的模数化方法及风格研究

2020-11-16 02:52蔡培
艺术大观 2020年22期
关键词:参数化平面设计

蔡培

摘 要:“模数化”理论在建筑设计领域有着久远的历史。在平面设计领域,“模数化” 作为一种视觉语言,是一种秩序性的图形与版式风格,是简单的、最小的单一形式,遵循规律组合成一个复杂的、无限的有机体。同时,作为一种设计方法,“模数化”见证了现代平面设计的兴起并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至今仍有着不可替代的方法论层面的价值和意义。本文结合多个学科领域的相关理论知识对平面设计中的“模数化”方法进行界定,并结合当代平面设计中具有典型“模数化”风格的作品,解析其创作的基本手法,进一步探讨当代平面中“模数化”设计的形式结构与创新路径。

关键词:平面设计;模数;模数化设计;参数化

中图分类号:J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0)22-00-03

一、“模数”概念起源及發展

“模数”一词最早在建筑领域作为度量单位诞生,英语的“Module”一词源于拉丁语“Modulus”,即选定的标准尺度的最小基本单位。两千多年前,古希腊以柱的半径作为建筑的基本尺度单位,可以说是“模数”的起源。

模数并不是西方的专利。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宇宙衍生论,这是我国最早的具备模数概念的哲学理论,对它的解读,最早可见于《淮南子·天文训》:“道(曰规)始于一,一而不生,故分而为阴阳,阴阳合和而万物生。故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在《易传·系辞传上·第十一章》①中有着“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两种思想可以理解为:所有复杂的事物都是由简单的事物组合衍生而来的。

具体到“模数”二字,则最早见于东汉时期《说文解字》:“模、法也,数、计也”。依文本中的表述,“模”即法则规律,“数”即推演算法。易学有“世间万事万物皆有数”的说法,即在中国传统宗教信仰与哲学体系中,“数”可表述和推演世间万物起源、发展、消失的过程,如大衍之数,梅花易数等。

我国古代建筑领域,春秋《周礼·考工记》提出的匠人“营国之法”是我国最早见于记载的对于模数的思考和应用;宋代《营造法式》提出了建筑的“材分制”;清代《工程做法则例》提出了“斗口”并以此作为建筑的尺度单位。发展到日本,则以隋唐时期“筵制”为原型,结合本土的需求,以“榻榻米”作为建筑的标准尺度单位。

由此我们得出结论,模数根植于哲学,生长于数学,是建筑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建筑设计的基本手法与工具。

“模数”作为专有名词正式用于建筑设计理论的表述,始于20世纪中叶“高技派”风潮。这一风格顺应当时欧美发达国家对于超高层建筑的追求而产生,以金属和玻璃为主要用材并大量运用当时的尖端技术,强调建筑上的机械美学。然而,时值工业革命初期,古典美学的拥护者把这种彰显科技与机械美感的风格视为丑陋的象征,但随着社会发展与艺术理论的革新,这些设计逐渐受到追捧,“模数”作为建筑理论也得到了更深层次的发展和丰富,至此“模数”已不仅仅作为建筑的基本尺度单位而存在。

二战前,勒·柯布西耶提出“模度”理论。作为一种特殊的模数,它以“黄金分割”和“理想人体”为基础,以建立一种与人体尺度相和谐的建筑尺度为目的,形成了一种全新的度量体系。至此,“模数”更多的成了一种建筑的标准系数,由于一系列模数尺寸都是模数的倍数或分数,图纸的比例和尺寸、建筑预制构件的铸造、建筑工程的施工和部件的安装等得以集成到建筑设计的过程中,由此模数制诞生了。

模数制是基于建筑模数产生的协调性规则,是一种确定建筑物及其各组件尺寸的方法。二战后,西方各参战国遭受重创,大规模的战后重建工程对建筑体系的整体工业化提出了迫切要求,模数作为一种协调的尺度,是实现建筑体系工业化的关键环节,由此现代建筑模数制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并趋于完善。时至今日,建筑模数制的国际统一标准已经建成。

二、“模数化”概念界定

以模数作为方法论由建筑领域跨界其他设计领域的设计行为,笔者认为可称之为设计的模数化。

关于模数的定义,基本形态学中提道:“重复的、较小的形体,具有或不具有变化,被作为基本单元所涉及以形成一个较大的形体。有时这些重复的单元被称之为模数。[1]”在重复组合中,“单元”作为基本元素可以构成较大的“系统”,因此被看作是一种模数。这种通过改变和复制“模数单元”来创建的“系统”,也因此具有鲜明的“模数化”特征。

由此,我们认为:模数化是以单个模数单元为基本元素,是一种重复式的按秩序组织结构的方法。至此,模数不再受限于一维数列,其形式可以通过依附于不同的载体而扩展到平面和空间,从而形成一个系统的有机体。

笔者尝试对“模数化”的设计方法进行定义。模数化的设计方法本质是一个数列的变换,数列的首相可与不同范畴的载体相结合产生不同的形式,由此生成核心模数单元,而该数列的每一项都可与数列的首项遵循秩序进行组合、关联,由此生成一个新的完整的有机体。因此,任何形式上满足了以下三个特征的现象,都可涉及“模数化”的概念:

(一)有预设的核心模数,即构成规则。

(二)核心模数需与任一图形结合,产生核心模数单元。

(三)复制核心模数单元以产生各模数单元项,且最终可生成一新的系统的图案体系。

从另一角度来看,“模数化”的意义,并不在于“模数”本身和表现形式上的数学性,而在于其背后所传达的一种理性的思维方式和设计方法,“模数化”追求的是单元间微妙的逻辑关系,渗透着数学美感,在精神上趋近哲学。因此,从广义上来看,设计的“模数化”即规律化,只要遵循一定内部变化规律进行的设计行为,均可称之为“模数化”。[2]

三、 当代平面设计中的“模数化”方法

(一)几何学视角下平面设计中“模数化”的图形创作方法

平面设计中的“模数化”设计方法作为一种高度图形化的独特视觉语言,因其鲜明的数理性、标准性、系统性、衍生性及无限的可能性吸引着设计师不断进行探索。发展至当代,其模数规则更为复杂,一件作品往往由数级核心模数单元与2~3个甚至更多的核心模数构成。为此,笔者在本节以几何学的视角对当代平面设计中的“模数化”规则进行解读。[3]

从几何学角度分析,“模数化”的图形根据核心模数可分为两种:对称性图形和非对称性图形。这里涉及的“对称”概念与通常所理解的图案学母题的“对称”不同,是指几何学意义上产生对称运动的四种基本对称操作:

1.平移,核心模数单元在一条直线上以一定距离重复且方向不变。

2.旋转,核心模数单元围绕定点旋转,以一定的角度间隔并重复。

3.反射,核心模数单元跨过一条反射轴并反射,产生一个以“两侧对称”为特征的镜像。

4.滑移反射,核心模数单元进行平移与反射的组合并重复。

几何学意义上的对称就是对以上四种几何运动和对他们所造成的形状变换的研究,这种对称变换是二维空间中位置的变换,是单一图形在构造图案过程中的构成方法,不造成大小、形状、内容的改变,即核心模数规则。以模数化的角度解读,所谓图案是由基本的核心模数单元在平面上依据核心模数进行无限重复而构成的。四种对称操作可以单独或组合应用于核心模数中呈现不同的对称属性和结构特征,相对的,无论是一种或多种对称操作,“对称”都意味着图形属性的不变,即核心模数单元不变。[4]

如下图1-3所示为笔者在本科阶段的毕业设计作品——“打做·空间”金属手工艺工作室视觉形象设计。如图1所示为工作室标志图形,整体形象的设计完全基于网格系统,以方形网格与汉字结构为核心模数,以边长3.16毫米的正方形为核心模数单元,将“打”“做”二字完全图形化,依据汉字结构与几何比例重新组合设计。如图2所示为标志辅助图形,笔者提取标志图形中的几何形作为数个核心模数单元,以网格与平移为核心模数,分两级核心模数单元,将不同图形组合在固定的方形网格中,生成了一系列兼具差异性与系统性的衍生图形。如图3所示为该视觉形象的宣传海报,将图2中的辅助图形作为数个核心模数单元,以网格与平移组合核心模数,完成最终的海报图形。

(二)网格系统——平面设计中特殊的“模数”

网格——平面设计中应用最普遍的模数化设计方法,作为一种控制形式的法则,自20世纪40年代诞生以来一直被设计师作为平面空间的秩序系统所使用。它的使用意味着设计结构的系统化和清晰化;以预制性与客观性看待作品;在有限的平面空间针对性的解决视觉节奏的关系问题。如图4所示,网格将二维平面进行功能划分,界定版心位置,而后将版心划分为8格、20格、32格3种不同的单元网格系统,这些单元网格可以组合为大小相同或不同的单元区域,不同区域之间留有一定间隙。这种以网格系统作为核心模数的编排设计方式,可以更好地控制固定区域内视觉元素的数量与组合方法,产生良好的视觉感受。与此同时,统筹位于版面中的各种视觉元素也增强了文字信息的可读性,形成统一的版面风格。

伴随设计工具的革新与设计需求的多元化发展,设计师常根据不同的设计需求制定不同的网格系统。如下图6-8所示为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艺术与建筑学院庆祝活动视觉形象设计,设计师以相同规格的连续性圆形组成网格系统,并以此为基础,以圆形网格与字母结构作为核心模数,在将存在于网格中的圆形与存在于圆形间的菱形两种几何形作为核心模数单元,进行组合,完成字体设计,图5为圆形网格系统字体设计方法示意,图6为宣传海报设计。

(三)平面设计中文字的图形化分析

随着模数化设计思维及方法的介入,文字早已打破传统的信息表达方式,作为一种图形结构参与核心模数,以更具数理性的图形化方式进行视觉表现,成为视觉主体的一部分参与信息传达。

文字作为最抽象的视觉符号,天生兼具功能性与审美性。设计师依据核心模数,将文字作为图形元素进行拓展设计以增强文字的视觉张力,即文字的图形化。具体而言,就是在保持文字的信息传达功能的基础上,将网格系统与文字结构作为核心模数,通过替换视觉元素对文字图形进行再设计,从而增强设计的视觉感染力与信息传达功能。[6]

下图为ORNAMENTAL TYPEFACE,该作品的目的是探索字体图形化的装饰语言,其创作手法具有典型的模数化特征。分析其作品的模数化方法为:以固定规格的正方形构成的网格系统、字母结构与平移、反射、旋转、滑移反射4种几何运动组合核心模数,以3种规格的半圆、2种规格的圆形、与单元网格等大的矩形3种几何形作为核心模数单元,在网格中依据字母的图形结构与几何比例,将几种图形进行拼接,构成图形化的字母形象。如图7为26个辅音字母图形结构的网格制图,如图8为以图形化字母为核心模数单元,以网格系统为核心模数,根据一定的视觉比例组合成的文字图形化海报。

参考文献:

[1]林嵘.论建筑单元体组合[D].天津大学,2005.

[2][法]勒·柯布西耶.走向新建筑[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3][美]王受之.世界平面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4]林迅.对称与图形创意[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5][瑞士]约瑟夫·米勒–布罗克曼.平面设计中的网格系统[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

[6]李俊霞.建筑的比例和尺度[D].東南大学,2004.

猜你喜欢
参数化平面设计
从一道考研题谈空间曲线积分的计算
Pro/E的三维往复压缩机参数化模型库的建立
一种悬架运动仿真快速建模方法研究
基于Photoshop环境下的平面设计刍议
平面视觉语言中的艺术创作和形式表达
行走在本土与全球化之间
平面设计的创意与审美研究
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方式优选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