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前线 淬炼初心

2020-11-17 08:02
中国记者 2020年12期
关键词:红区置顶金银

人民日报

逆行武汉的每一个新闻工作者都很勇敢,而且当疫情的乌云散去,再来回望这个城市的时候,我们心中都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感。就像我身上穿的这身衣服,它是我在武汉抗疫报道中穿得最多的一件。今天,我特意再次穿上它给大家讲故事。

我在武汉近80天,抗疫报道中最难忘的是自己发烧。那是我从金银潭医院重症病区采访回来,重感冒的我体温突然上升到37度5,是在采访中被感染了吗?还是……那时心里真的有了前所未有的担忧。

由于医疗资源紧张,紧急约核酸检测也需要时间,我就先把自己临时隔离在酒店的房间里。但无论出现什么情况我都要完成报道。我顶着仍在不断上升的体温,核对采访细节、赶写红区通讯。我想的是,如果真的已经感染,我也要把稿子写完再去治疗。

在这篇报道中,我记录了医生张巍经历救治艰难时刻的心声,他对我的采访从拒绝到接受;记录了护士梁顺照顾气管切开患者的从容淡定,他是金银潭年纪最小的护士;记录了患者王爷爷对我比划胜利手势的坚定笑容,他刚进ICU时连说话都喘。

采访中我认识了护士长瞿昭晖。她从金银潭收治新冠肺炎患者起,没有休息过一天。她告诉我,自己曾经也差点崩溃,但是责任和使命支撑着她,带领科室年轻人连续奋战阻断疫情!在金银潭ICU护士私密微信群里,我看到一句话,深深地震撼了我。从云淡风轻的语气中,我看到了惊心动魄的力量。我把这句话做成了文章的标题——“疫情不结束,我们不撤退”!紧接着,这个标题在武汉乃至全国广为流传,成为深入人心的战斗口号。这篇报道也成为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有力量的红区报道。

同事眼中的她

吴姗乐观、正直、敢拼敢闯,集好记者的素养于一身。更难能可贵的是,她对记者这个职业始终心怀敬畏。入社5年多,去边疆、访乡村;跑两会、跟高访;写稿拍照出镜,样样抢着干,样样都能干出色。今年年初,在疫情形势还不明朗的情况下,她主动请缨奔赴武汉,连续奋战近80天,是人民日报社以及主流媒体为数不多的“战地”女记者。在武汉期间,她屡进红区,在“风暴之眼”金银潭医院ICU病区通宵采访,在刘智明院长牺牲后挖掘出独家素材,在方舱医院休舱时记录历史……多篇稿件被全网推送、各大网端置顶,得到中央指导组有关负责同志充分肯定。“英雄的事迹很感人,采访英雄的记者也很感人”,这句话用在她身上再合适不过。

——张音

(人民日报社新闻协调部主编)

好在我这次发烧有惊无险,只是由于熬夜淋雨引起的感冒加重,核酸检测显示阴性。

刘智明院长的殉职是武汉抗疫中沉痛一刻。我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怎么把悲伤化为力量,是我采写这篇报道时一直思考的问题。从医院出来,我多方追溯刘院长生前经历,一边在武昌医院实地采访,一边联系其亲友。

刘院长一位挚友多次婉拒我的采访,可在我静静地听着她倾诉思念快1个小时后,她主动向我敞开了心扉,并把亲友缅怀刘院长的十多封信和从未公开的院长家书交给我,其中点滴细节让我发现了英雄的另一面。

报道推出后,连续几天被各大网端置顶推送,仅在人民日报客户端24小时内阅读量就突破百万次。

我们是记录者,但不只是记录者。面对疫情初期复杂的形势,我们还调动全社资源发起全媒体行动,搭建“征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求助者信息”平台,总计征集到4.2万余条有效求助信息,在疫情肆虐的危急关头,打通生命通道,助力应收尽收。

我给大家分享的,只是这场伟大抗疫的一些缩影,但它们凝聚成“武汉必胜!湖北必胜!中国必胜!”的磅礴力量。这场“战疫”,没有你!没有我!只有我们!

猜你喜欢
红区置顶金银
被置顶的生活
被置顶的生活
被置顶的生活
关键零件没敲定,台自制潜艇硬要开工
抢占制高点让窗口保持在最上端
燃情岁月金银潭
“红区”里的白衣战士:在生与死的火线
“三八”节,来自金银潭医院的最美心愿
基于清华大学“红区”与“白区”历史沿革的景观评价对比分析
昔日“气死龙王爷” 如今变身金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