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改革创新者胜

2020-11-17 12:39李征
中国工人 2020年6期
关键词:梁家创新者运维

如今,一线职工的创新意识逐渐增强,一线职工研发的创新成果也越来越多,如何推动职工创新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成了一个新问题。

2013年,对我来说意义非凡。

这一年,由我领衔的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了。有了一个团队来共同搞创新,我不再是单打独斗了,但新的压力也迎面而来。创新的路子不能错,“出成果、出人才、出经验”是我给创新工作室的功能定位。

所谓出成果,并不是为了创新而去创新。清晰记得,2012年我有几项创新成果刚刚落地应用,但还没来得及享受这股“成就感”,便被一位老师傅泼了“冷水”:“小伙子,你搞的东西很新颖,但实际工作中很少用到。”老师傅在检修现场说的这番话让我有些错愕,但错愕之余也将我一语点醒。

改革开放这么多年来,我们国家的电网飞速发展,与此同时,各类技术的日趋饱和带来的是创新空间的逐渐压缩。于是,很多“创客”便像当年的我一样,开始了闭门造车式的冥思苦想、无米之炊式的绞尽脑汁,殊不知,这充其量只是空中楼阁,不仅脱离了群众基础,还偏离了“为人民服务”的初心。

一线师傅们干活时想的、盼的,才是我们要努力研究的、实现的。就比如我们工作室的这项创新成果—变电站智能端子箱,这个设备研发历时一年多,集自动开闭、自动晾晒、防小动物入侵、漏雨及焦化检测、巡检机器人对接等功能于一体,很好地解决了装置受潮、线缆锈腐、绝缘老化等长期以来困扰运维人员的诸多问题,对一线运维人员来说很实用,很快便得到了认可。目前,这项成果已经在冀北地区27座110千伏及以上变电站推广应用。2018年还曾荣获全国能源化学地质工会系统职工创新创效一等奖。

我们工作室成员大多是青年员工,他们学历高、理论硬,脑子活、点子多,即便是一个创新的“星星之火”,也能点燃长达数天的讨论热情。但是,这群意气风发的“萌新”身上唯独欠缺一些将想法化为行动的“前进之钙”。

“李哥,您看我这个方案可行吗?”“李哥,我又有了一个新点子。”以前,每当听到工作室成员这样发问,我总是直截了当,给予肯定或否定的答复。

后来,我读了《梁家河》这本书,书中提到,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创新提出打堤坝、建沼气时,没人知道是否可行,可凭借一股子“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干劲儿,最终都成功实现了。我从《梁家河》这本书中找到了“钙源”。工作室成员们“饭来张口”的模式该有所改变了,我一方面坚持把实践当作检验创新的金标准,带领大家“干了再说”;另一方面坚持“点到即止”“退居幕后”,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做践行梁家河精神的排头兵,增强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2015年开始,工作室把职工创新和公益事业有机结合起来,打造了全国首个“公益劳模创新工作室”,重点关注精准扶贫领域。随后,“智能温室大棚温湿度监测及卷帘机自动控制装置”“菌类大棚远程环境监测装置”“全天候农作物、果树驱鸟器”等一系列立足实际需求的创新在山西、河北3个国家级贫困县推广应用。看着团队用心搞出来的创新真正帮到别人,我心里非常有成就感。

如今,一线职工的创新意识逐渐增强,一线职工研发的创新成果也越来越多,如何推动职工创新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成了一个新问题。2018年,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我带着这一问题走访了国网冀北公司下辖的3家地市公司和中车唐山公司、河钢集团唐钢公司、唐山三友集团公司等12家国有和非公有制企业,先后和近百名企业负责人、企业科技创新管理人员以及一线创新职工进行座谈和交流。交流中越发觉得,工人的技术技能水平和创新能力已不容小觑,有条件的地区应建立各级职工创新成果孵化基地,打通职工创新的第一个瓶颈。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共勉之!

猜你喜欢
梁家创新者运维
创新成果展示——唯创新者强
基于GPS的电力运维轨迹定位系统
IT运维管理系统的设计及应用
探求梁家河蕴含的大学问树立正确的价值坐标
从梁家河宝贵精神财富中不断汲取追赶超越的力量
从梁家河大学问汲取力量——全省《梁家河》热再升温
基于Bass模型的第三方移动支付扩散实证分析
《创新者的培养》
电子政务甲方运维管理的全生命周期
把握中国的创新良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