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袭诗意见禅心
——浅析废名诗化小说中的禅学思想

2020-11-17 08:48张丽佳
鸭绿江 2020年36期
关键词:诗化质朴意蕴

张丽佳

废名,原名冯文炳,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颇具影响力的京派作家。其创作语言简洁生动、形象含蓄,并且有诗歌跳跃的内在节奏,呈现出语言的诗境之美。废名诗化的小说,把诗情画意融入小说创作,于淡山水墨间窥得一抹隽永禅念,恬淡的诗意和深远的哲思赋予小说独特的韵味和风格,俨然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别有光彩、引人注目的一道风景。

一、精妙诗思,于桃源写意中隐喻禅理

废名的小说像诗,是美与涩的交织,融儒释道为一体,冲淡质朴,含蓄委婉,灵动跳跃,简练省净而又情理交融。人们多看到他诗化小说的独特,多欣赏他如诗如画的才情,却往往忽略了他的深刻,忽略了他洞若观火、举重若轻的哲思。

禅思在他的文章中并不是无病呻吟,而是他在不同生命阶段对人生的不同领悟,是对社会与时俱进的理解与思索。因此,细品废名的作品,我们可以看到他所传达的丰富的禅学意蕴,这也正从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他俯仰岁月的沧桑变化,透视到他游走人生的心路历程。

《竹林的故事》《桃园》《菱荡》《桥》是他的代表作,几部长诗一般的水墨绘卷,仿佛使人置身于远离红尘的桃花源,大量的景物描写和随意的人物点染使小说如意境悠远的诗篇画卷。他的作品中没有传统的乡土小说中所呈现的苍茫、萧索、枯寒的景象,没有对社会现实的尖利批判。所呈现的是美善、和谐、淳朴与情趣,是一幅充满盎然生机和自然绝美景致,有着中国宁静古朴之美的乡村田园风景画。

他的小说描写的多是日常琐事,借以展现生活情趣。他以冲淡质朴、优美宁静的笔致来表现农村生活的古朴静寂和淳朴的人情之美。在这如诗如画的浮世绘卷中,我们可窥见作者对尘世的参悟,感受到充满禅意的淡淡的哀伤。

“世界是无常、空、无我的,一切只是因缘的聚合;而众生与生俱来、牢不可拔的贪爱,却仍对本质‘无常、空、无我’的万物执着不已,当因缘散尽、败坏时,便产生了无边的痛苦。”[1]

一纸诗情,一点禅心,一念花开,一世皈依。

二、诗化语言,于空灵跃动间窥得禅意

废名的语言有着明显的诗化倾向,正如他听说:“分明受了中国诗词的影响,写小说同唐人写绝句一样,不肯浪费语言。”他的语言是跳跃式的,简洁而空灵,仿佛雾里看花、隔水望月,句与句、段与段之间总有一丝缥缈的云雾缭绕,耐人捉摸。他的小说凸显的是静寂的诗的意境,所表达的是对自然和人生的直觉,例如在《茶铺》中:“没有风,花似动——花山是火山!白日青天增了火之焰。”前后似乎并不相衔接,却于短短几句中糅入了作者的顿悟。而以简洁含蓄的诗的语言进行白描,也是他行文的突出特点。他借鉴绝句和国画中的“留白”艺术,在三言两语中勾勒情态,如在《毛儿的爸爸》中:“她望着有凉意的风吹着柳儿叶,好像采花的蜂儿要飞上花心,两下都是轻轻惹着。”简洁生动,形象含蓄,并具有诗歌内在的跳跃节奏,在字句间留下一抹灵动的空白,让人回味无穷。

废名具有诗的特点的语言,一方面点染着他营造匠心独运的情绪和意境,另一方面也彰显着他对禅宗思想的品悟。禅宗倡导“不立文字,教外别传”,认为真正的玄旨是无法用语言、文字、色彩来描述的,即使到了非用语言不可之时,也要求单刀直入,绝不累赘,以便寄寓遥深、启人开悟。这种简洁至极的表达方式,对于崇佛习禅的废名显然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禅宗又倡导“明心见性,直指人心”,因而在语言和形式上崇尚真性情,不务雕饰。在禅家看来,一片净心,就是佛心,所以废名在追求文字简洁外,还崇尚语言质朴无文,不加修饰,仿佛一块璞玉,无须刻意雕琢,便已钟灵毓秀,隐匿于自然本相中,透着点滴禅趣。

诗语呢喃,余韵清浅,意蕴独沁,禅意悠然。

三、如诗意境,于淡墨山水中流淌禅念

废名的小说多取材于家乡的小桥流水、风柳沙滩、暮鼓晨钟,营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恬静气息,冲淡隐逸中蕴含着佛家的禅理。他经常淡化故事情节,着重情绪和意境的渲染,使田园之美与人性之美相得益彰,浑然天成。

《菱荡》仿佛带我们回到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古刹桃源,从中听到了幽远天际传来的阵阵梵音。其中蕴含的诗意与禅趣,可与具体的诗句结合,从中感受扑面而来的墨染檀香。“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走过常青树的矮林,望见绿草野花,迎面而来的便是陈聋子的几畦园。“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这一派世外桃源的景象便在山水的掩映下得以安然保留,历经沧桑,以至于城里的人还不知这别有洞天的风景。“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鸟鸣山更幽,越是这生机盎然的景象,越能彰显出村庄的寂静清幽。“万籁俱此寂,唯闻钟磬音。”一切最终还是清融在静念中。以诗的语言解读,或许是最能体悟文章诗意的方法,而诗中本身蕴含的禅趣也得以巧妙凸显,妙趣横生。

在《竹林的故事》中,废名以凝练精简、韵味无穷的笔致,勾勒出乡村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牧歌图画,以平淡质朴、从容雅致的着墨,铺就一幅山水画卷,向我们呈现了一个天外之境,蕴含着中国古诗的韵味。涤荡在潺潺山水、幽幽竹林之中,洋溢着古韵悠然的冲淡脱俗之美,借这通幽曲径、竹中茅轩、清泉淫雨,我们可以研读到废名的禅宗思想,如烟景致虽然平淡,却包含着世事浮沉、岁月浩荡的哲学意味,冲而不薄,淡而有味。

佛家有言:“一切事物皆变化无常,就像那朵绽开又落下的花,一切只是自然法则,我们所能做的,只是随顺自然法则,练习放下心中的执着罢了。”[2]废名正是借这世外桃源般冲淡质朴的意境向世人传达着他的超然,他的释怀,他的意趣,他的禅念。“春天来了,林里的竹子,园里的菜,都一天天的绿得可爱。老程的死却正相反,一天比一天淡漠起来。”许是幽淡的风景让人遗忘了寡淡的曾经,抑或是恬淡的意趣令人释怀了经年的梦魇,千帆阅尽,缘去缘散,与其被生命的提前谢幕永久桎梏,不如接受生死茫茫的告别,安然踏上独自一人的旅途。

意蕴深远,诗意斐然,篇篇诗文,句句禅念。

结语

“废名的小说仿佛一首幽远的长诗,诗中含画,意蕴无穷,于烟雨横斜中勾勒一纸淡雅画卷。”[3]他凝目于诗意化的田园生活,向往回归自然的生命体验,展现了平和淡远的美学追求。他常于清幽静美中显露出淡淡的哀伤,在静穆寥远中展现他的超然与脱尘。他试图通过思想上的禅化来获得对于现实世界更为完善的认知和对于美学世界的美好追求,微尘不染千寻瀑,一袭诗意见禅心。废名的作品无愧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瑰宝,值得我们每个人深入研究和挖掘。

注释:

[1]释见介.和佛陀谈天说地[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9:99.

[2]普济.五灯会元[M].北京:中华书局,1984:256.

[3]韩林德.境生象外[M].上海:三联书店,1995:296.

猜你喜欢
诗化质朴意蕴
“本”性的诗化建构与文化纠结——阿来《河上柏影》简论
论西夏偈颂的诗化——以西夏文《贤智集》为例
山有桂子
用最质朴的文字写出最真诚的感动
历史课点评的意蕴
论秦观词的感伤意蕴
废名诗化小说的叙事策略
《马嵬》(其二)颔联意蕴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