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钟壶”的陶刻中的文化传承

2020-11-17 02:31严伟亮
山东陶瓷 2020年4期
关键词:紫砂陶陶刻礼乐

严伟亮

图1 德钟壶

紫砂陶刻艺术本身正是我国悠久而深厚的传统文化的体现,而紫砂陶刻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同时也在传承。紫砂陶刻艺术具有着独特的艺术形式,它的理念契合着人类寻找事物本质的本能,当代的紫砂陶刻艺术创作已经糅合了多种文艺元素,将紫砂的造型、创作的主题和创作者的艺术个性相互融合,最终呈现出一种独一无二的美。这种基于创作者的唯一性渲染出了这一门艺术创作强大的艺术生命力和感染力,让其本身能够拥有不断延续,发展的核心动力。每一个紫砂陶刻创作者在学习紫砂陶刻的过程中,也是在同步的学习各种各样的传统文化,而当创作者能够融汇贯通这些元素,紫砂陶刻也就具有思想上的原创性和传承文化的基本功能。

图1“德钟壶”本身就是一件经典的紫砂壶式,其厚重的外观,象征着厚德载物的悠久文化,在这把壶上进行陶刻创作,就需要考虑到与壶形的搭配。因为我们通常看到“德钟壶”首先就会联想到厚重沉稳的形体气质,这样的造型气质并不适合一些轻佻欢快的创作主题,陶刻内容必然是严肃的。这是因为,“德钟壶”中的钟在我国古代是一种礼乐之器,我们经常说中国是“礼乐之邦”,钟就是用来行“礼”所使用的乐器,这跟我们现在所说的音乐在本质上有所差别,因为在古代中国“礼”既是指盛大的典礼、祭祀等等严肃的社会行为,更代表了典章制度,所以服务于“礼”的“乐”也就跃升到了同等高度,所以“德钟壶”所代表的就是这种久远而厚重的礼乐文化。

在这样的作品表面进行紫砂陶刻创作一般有两种选择,第一种是从“德钟壶”本身跟“礼乐”之间的联系入手,塑造与之相关的陶刻内容;第二种则是从“钟”这一造型出发,结合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各种相关器物所载的装饰图案进行提炼和加工。前者具有一种创作思维的拓展性,是一种对传统文化学习理解以后的再创作,可以较为自由的受创作者的主观思维所影响,就例如眼前这件“德钟壶”,对于人物、植物、事物的刻画就带有典型的传统儒风,也就是我们现在通常所说的文人气。文人气是紫砂陶刻创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环,经常用来对传统水墨画的构图进行陶刻的转换,用陶刻线条来勾勒出画面场景,在作品“德钟壶”中,松树是一种传统文化中“雅”的展示,是环境的体现,而人物的衣着及行为代表了其所处的时代,是对过去的一种展示,古琴的出现则暗示人物的身份,因为在古代社会中一般人是不会使用古琴的,只有具有一定学问一定修养的文人才会弹琴,这三者共同构成了一个场景,同时也诉说了一个简单的故事,让所有看到这一陶刻画面的人都能感受到其中文化的气息。

对传统文化生活的塑造就是文化传承的一种方式,由于现代人正处于一个资讯大爆炸的时代,只要本人拥有不断学习的意愿,就可以相对较为轻易的了解相关的知识和文化传承。紫砂陶刻在这把“德钟壶”上所创作的,并非是将文化的传承简单的记录下来,而是构建一幅画面作为探究文化传承的窗口,让有志于了解传统文化的人能够产生兴趣,让单纯的观赏也能产生趣味,这就是所谓的雅俗共赏。

总体而言“德钟壶”的陶刻装饰部分,刀法干净利落,运力自然、流畅;力度刚柔并济,有节奏、有深浅。松枝部分刻画利落爽快,不多不少,整体画面布局,不松不散,画面主题有主有次,具有十分清晰的大局观和文化深度。

赏一壶山水,闻一缕茶香,听琴声铮铮,这是很多人梦想中的世外桃源中的生活,在千百年流传的历史中,具有相同梦想,相似追求的人可谓数不胜数,虽然绝大多数人都默默无闻,但总有些人会遗留下一些深刻的文化印记,无论科技多么发达,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这种深入到内心深处的心情是相通的,正是这种思念上的联系,让陶刻创作可以跨越时空的变化,承载文化传承的重任。

猜你喜欢
紫砂陶陶刻礼乐
礼乐之道中的传统器物设计规范
陶刻“汉韵对瓶”的创作及评析
紫砂陶刻“稚子垂纶瓶”的创作及评析
简析陶刻作品《枫桥花瓶》的刀法特色
浅析紫砂陶的造型与审美表达
周人传统与西周“礼乐”渊源
陶刻作品《十八罗汉拜观世音》的造型意蕴
论紫砂陶刻的装饰与发展
开宗立派 重构传统——吴鸣紫砂陶艺历史价值之再认识
用庄严礼乐慰英灵励军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