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纪录片中的出版从业者形象研究

2020-11-17 02:19王海刚雷丹瑞
新媒体研究 2020年16期

王海刚 雷丹瑞

摘 要 文章从叙事手法、纪录手法和机构的传播策略三个维度分析《但是还有书籍》中的出版从业者形象,阐释人物群像背后的审美价值和主题意蕴。以叙事手法和纪录手法为切入点,探讨文本内部展现的出版从业者形象,挖掘创作者为吸引目标受众所采取的有效策略。以机构的传播策略为视角,旨在展示新媒体平台下受众对出版从业者形象的积极反馈。

关键词 文化纪录片;出版从业者形象;《但是还有书籍》

中图分类号 G2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0)16-0107-03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高校创新平台项目“晚清图书广告研究”(18K017)的阶段性成果;湖南师范大学2019年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融媒体时代编辑出版卓越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的阶段性成果;“湖南省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示范基地项目”的研究成果。

2019年12月,哔哩哔哩平台推出五集文化纪录片《但是还有书籍》。该片由知名演员胡歌配音,聚焦的是编辑、翻译、装帧师、绘本作者、书店老板、旧书收藏家等爱书人的故事。《但是还有书籍》从出版从业人员的视角出发,探寻爱书人的阅读习惯以及书籍对其人生的影响,从而激发大众对书的热情,为大众提供一份快时代的阅读指南。纪录片借助目标受众年轻化的新媒体平台,以创新选题、互动传播来介绍和宣传出版从业人员形象,使这一“为人作嫁”的幕后工作贴近受众,走向台前。

1 叙事策略展现从业者形象

纪录片的基本叙事策略为:主观介入、客观纪录、真实再现[ 1 ]。我国早期文化类纪录片遵从现实主义美学,尽力将创作者的主观介入降到最低,进一步说是创作者不加修饰地展现镜头前发生的故事,摄像机也呈现出跟随纪录和抓拍的特征。而另一种声音则主张叙事的表意功能,认为不应该停留在纯叙事层面探讨问题,叙事不仅是讲述故事的行为,而且是一种表意的活动[2]。《但是还有书籍》采用具有表意功能的叙事策略,它的叙事模式向微纪录片靠拢。

1.1 全知全能视角下的从业者形象

《但是还有书籍》共5集,包括《书海编舟记》《二手书的奇幻漂流》《绘本中的奇妙世界》《设计师的纸上王国》《快时代阅读指南》,每集时长30分钟左右,每一集又分为几个小的故事单元。以“编辑者全知”视角,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结合的方式讲述故事,即旁白的解说与出版从业者为主人公的自白相结合。这样的叙事手法将创作者对出版从业者形象的理解和主人公自身展现出的形象结合起来,受众借由全知全能的视角,全面细致地观察从业者在行业内和生活中的性格反差,以及从业者面对书籍时的自我要求和坚守。

1.2 视听语言下的从业者形象

纪录片《但是还有书籍》依靠新媒体平台哔哩哔哩播放,该平台的内容定位是以“二次元”为核心的综合娱乐社区,目标用户以“90后”和“00后”为主。身处互联网时代的年轻人,对出版从业人员这一特定群体相对较为陌生。创作者要贴近目标受众的情感偏好,引导受众进一步了解出版从业人员形象。《但是还有书籍》采用“视觉化”的手法,将事件运用视听技巧展示。视听语言中存在着几项重要的表意手段,即色彩、镜头和音乐等。在色彩运用上,《但是还有书籍》采用光线的明与暗、色调的冷与暖来表达人物的不同情绪,当编辑、书店老板或绘本画师分享书籍带来的喜悦时,光与色多为明亮的暖色调,配合欢快音乐的气氛渲染,受众的反应也被调动至最高级。纪录片的音乐作为调动气氛、彰显主题的工具,为纪录片的镜头语言起到明显的辅助作用。该纪录片少有现实主义色彩浓烈的长镜头,而是选择纵深镜头彰显人物形象,奠定氛围基调。

2 纪录手法塑造的从业者形象及其价值体现

纪录片人物形象塑造有两种方法,一是寻找变化和冲突,二是捕捉人情味的细节。寻找变化和冲突详细来讲就是寻找人物形象真实经历过的心态转变,矛盾冲突可以是内在的,也可以是外在的,而变化等于冲突的最终解决。人情味是指人的行为引起的兴味,它能够调动受众的情感共鸣[3]。在纪录片《但是还有书籍》中,除了运用冲突和人情味展现价值情感,还采用了全球化视野,讲述外国人与中国的连接,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4]。

2.1 冲突变化展现人性真善美

制造冲突在剧本创作中十分重要,好莱坞编剧教父罗伯特·麦基在《电影剧本写作基础》一书中提及了相似的理念:“动作即是人物”,动作引起冲突,冲突之后便有关键性转折,而转折过后事件的矛盾冲突必将得以解决,罗伯特·麦基将这一个关键性的转折段落称之为情节点。在纪录片中,有一个类似情节点的术语称为故事弧,指的是故事中人物经历某些事件后观念发生变化的整个历程[5]。为了保证纪录片的真实性,创作者不得主观设计情节点或故事弧使人物形象刻意发生冲突变化,这有悖于纪录片的纪实性。创作者只能依靠选题的特殊性来完成客观的事件转折,《但是还有书籍》的选题便符合这一要求。做纯文学的编辑十年前只将编辑作为一份糊口的工作,并认为做纯文学令他倍感沮丧和焦虑,以至于他认为做纯文学没有出路。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发现了一本转变其从业态度的文学作品,十年后他所在的出版社挖掘的优秀作品不断增加,他也借纪录片表达了自己对纯文学的热爱:“十万个人中,如果有一个人读纯文学,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纯文学也能继续做下去。如果我能发现一部《百年孤独》,这辈子做编辑就值了”。正是一个个自然呈现的故事弧表现了人物的坚守、动摇、转变和再出发,行动的变化是为了说明形象背后的价值取向,看似平平无奇的普通人,在做自身热爱的工作时,也能展现平凡人生中不平凡的一面。

2.2 人情细节展现情感共鸣

捕捉人情味的细节,目的在于让受众感受人物的某一动作或语言的隐含韵味和深厚情感,从而调动受众情绪,使之产生情感共鸣。人情味的細节是存在于某一瞬间的不经意的自然行动,它不是刻意地煽情和戏剧性情境,而是通过真实地情感流露提升纪录片的艺术表现力。没有故事的纪录片是教条的、刻板的,毫无生机的[6]。纪录片《但是还有书籍》避免了用大篇幅的说教来表现人物的苦闷、行业的困境,而是用或有趣、或感人至深的细节来捕捉其中的人情味。拥有渊博学识的中华书局古籍类图书编辑,也会因为豆瓣网友指出的一处错误而检讨自身,从此对文字锱铢必较,生怕再次犯错;北京大学著名翻译家范晔,透过纪录片暴露自己有“拖延症”,以及上大学时因为懒而跟不上学校学习进度的趣事。纪录片用这些轻松有趣的桥段展现出版从业人员的人物群像,以拉近人物群像和受众的距离。

2.3 国际视野展现中国故事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讲故事是国际传播的最佳方式。讲故事是以文化为舟,向各国人民传递友好交流的种子,让外国民众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对感人至深的中国故事产生情感认同。讲好中国故事需要以形象打动人,以情感感染人[7]。讲好中国故事可以从普通人的奉献担当出发,尽量消除各国之间的文化壁垒。《但是还有书籍》中的流动书摊店主,在乡村鼓励留守老人阅读的故事就有此价值。对于同样重视阅读的外国民众而言,爱书是跨文化、跨语言的人类共同情感,而书摊摊主对阅读推广做出的贡献,同样能让各国人民赞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始终是文化输出的不竭之泉,从外国人的视角使得中华文化的魅力更具说服力,更能证明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优秀的民族文化具有强大的传播力量。

3 机构的传播策略塑造从业者形象

《但是还有书籍》借助新媒体平台哔哩哔哩推广,新媒体的优势在于可以进行跨媒介传播,在纪录片未播出前,机构便借助微博、微信以及哔哩哔哩播放大量预告片和采访花絮。邀请胡歌作为纪录片的配音演员,起到很好的宣传效果。在多个新媒体平台,如豆瓣、微信,发布导演手记。导演手记中全面纪录了导演和出版从业人员的沟通交流,分享纪录片中未能完全展示的人物经历。这使得本就对纪录片产生好感的受众,更能体会创作者的艰辛,也对创作背景和人物形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但是还有书籍》在哔哩哔哩和豆瓣评分均超过9分(评分为10分制),口碑效应带动更多受众观看此片,大众的肯定也证明了创作者对人物理解的透彻和用心。

新媒体传播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传播策略服务于融合文化,所谓融合指的是媒介内容在一系列不同平台间的流动,这并非简单的新技术问题,而是一个要求消费者更加主动地参与到传媒生产之中的过程[8]。《但是还有书籍》分设几个栏目,除纪录片正片外,还有看点片段、想读就读和预告三个栏目。机构在哔哩哔哩发起“想读就读”的话题活动,鼓励受众录制视频分享自己最近在看的一本书,并借视频讲述自己的阅读感受。这一活动使受众从消费者转向内容生产者,受众可以模仿片中的内容生产者创作文本,也能亲身体会和感受新一代编辑的时代要求和责任。机构与受众的良性互动反映出信息时代的“圈层”效应,受众能接受导演的信息并进行反馈,是因为导演利用动画叙事的创意理念被爱好二次元文化的受众纳入同一层级的“圈层”文化;导演在小记中评价自己也是以粉丝的心看待他在出版界的偶像们,这样也能被纳入粉丝文化的“圈层”。观看纪录片的受众在潜意识中,已将自己设为纪录片的固定群体,对机构的黏度强,也就更能理解导演展示的人物形象。

4 结语

《但是还有书籍》展示了众多做书、爱书、惜书的出版从业人员形象,他们有坚守十年为大众能阅读纯文学作品的文学编辑;有四处辗转为农民能拾起知识和理想的移动书摊店主;还有创新探索的设计师,对文字锱铢必较的翻译和古籍整理编辑;更有在新媒体平台分享阅读指南,推荐书籍的视频博主。在这些人物群像中,主创人员用去陌生感和去崇高感的方式,打破了受众对人物的固有印象。纪录片细致地呈现出执行传统工艺的出版人员和使用现代科技的新兴人才,无形中更新了大眾对出版从业人员和出版行业发展的印象。

参考文献

[1]靳斌.真实如何呈现:阐释学视野下的纪录片叙事策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1.

[2]刘云舟.电影叙事学研究[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11.

[3]张欣.跨文化视域下的纪录片主体性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50.

[4]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197.

[5]希拉·柯伦·伯纳德.纪录片也要讲故事[M].孙红云,译.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20.

[6]范文德.真实与建构——纪录片传播理论探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40.

[7]刘亚琼.习近平关于“讲好中国故事”的五个论断[J].党的文献,2019(2):21—22.

[8]约翰斯道雷.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M].5版.常江,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