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礼不辞小让”应作何解

2020-11-17 09:39杨宗张
语文教学之友 2020年11期
关键词:责备

杨宗张

摘要:“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语出《史记·项羽本纪》“鸿门宴”一段历史故事,人们津津乐道、耳熟能详。多数教科书对后一句的解释欠妥,在此略加分辨。

关键词:拒绝;责备;分辨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一句人们耳熟能详,语出《史记·项羽本纪》。人教版语文必修一中《鸿门宴》一文注释这句话:“做大事不必注意细枝末节,行大礼不必讲究小的谦让。”两句话要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做大事与行大礼都要顾全大局,不要太在意细节问题。这种解释从形式上看是互文,实际情况是这样的吗?

当时的形势是“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项羽掌握着生杀予夺的权力,而刘邦则处在生死攸关的危急关头。刘邦一方“不顧细谨”,临阵脱逃,项羽一方当然会给予指责。在樊哙看来,只要能顺利脱险,不用说对方的指责,即使大的“督过”也在所不辞。因此,在危急关头,樊哙当机立断,奉劝主公“不顾细谨”,三十六计走为上,进而打消刘邦心中的顾虑,从而为汉室赢得转机。

文中当时的形势是刘邦命悬一线。樊哙、刘邦、张良定计在先,沛公逃席后,张良入谢。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中。”这句话是对前面“大行”“大礼”最准确的注脚。刘邦甘愿“不辞小让”,也要“不顾细谨”的逃命。

将“不辞小让”译为“不必讲究小的谦让”确实有些不妥。“让”有两个义项:一是责备、责怪。“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让公子曰。”(《史记·魏公子列传》)二是谦让、辞让。“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李斯《谏逐客书》)“辞”没有“讲究”的义项,翻译成“讲究”很生硬、很牵强。“辞”在这里表示“推辞”,“不辞”就是“不推辞”,如“不辞辛苦”“在所不辞”等。因此,“不辞小让”应译为“不必推辞小小的责备”,如此,前后文语意贯通,上下旬对应协调,情节上水到渠成。

以上可能是不太成熟的看法,意在让注释更准确,让教学更顺畅。

猜你喜欢
责备
爱子七不责
完形填空
当他犯错时,试着拥抱他
没有责备
偶笑
Self Check
春天责备
责备
古代父母对孩子“七不责”精髓
词汇“for短语”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