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文化冷战对东南亚华人华侨的身份塑造

2020-11-17 06:46胡腾蛟
世界知识 2020年19期
关键词:华人华侨东南亚身份

胡腾蛟

《文化冷战与认同塑造:美国对东南亚华人华侨宣传研究(1949—1965)》

冷战国际史研究丛书 / 李丹慧/主编

翟 韬/著

2020年9月出版

世界知识出版社

文化冷战是指一國政府通过种种文化渗透手段使目标群体皈依宣传国核心价值的活动。冷战最终以美国乐见的“和平”方式(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收场,无疑也凸显了文化冷战的作用。因此,自冷战结束以来,美国对外文化冷战成为史学界炙手可热的研究主题,但学界主要聚焦宣传媒介或人文交流项目方面的研究,而对宣传对象,如美国针对华人华侨、苏联东欧“叛逃者”等特定群体的宣传的关注度明显不够。翟韬博士的新近力作《文化冷战与认同塑造:美国对东南亚华人华侨宣传研究(1949—1965)》无疑弥补了上述缺憾。他全面介绍了1949—1965年间美国政府如何利用《今日世界》等媒介,向东南亚华人华侨强力推销“美国梦”,使后者认同美国价值观和台湾当局,以显示美国社会制度的“优越性”,最终达到诋毁新中国的目的。

该书创新之处集中体现在如下方面。

其一,从多维的研究范式层面,充分检视了身份认同与外交政策之间的内在关系。长期以来,国内学界对美国对外宣传史的研究不太重视亚洲地区、对华人华侨史研究缺乏国际视野、对中美关系史研究不太关注海外华人。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新冷战史研究”的勃兴,一些非传统意义的议题开始受到重视,华人华侨冷战史逐渐变得重要起来,开始出现外宣史、族裔史/移民史、外交史/国际关系史、文化史等交汇融通的新气象。翟博士敏锐地抓住上述学术发展趋势,通过对华人华侨这一宣传个案的深入研究,从文化人类学和政治心理学的角度来透视外交行为,探究身份认同、意识形态等思想因素在外交决策中的作用。显然,这样一种多元观照的研究思路对于深化现有研究是十分必要且有益的。

其二,将美国宣传机制变迁与宣传案例分析相结合,全面探究了宣传主题与形象的内涵与表征。总体上,作者认为国家间关系实质上就是文化间关系,强调文化冷战既是一种基于宣传发起者深层文化观念和心理的文化表达,也是国家身份的海外投射。这种文化国际主义的理论贯穿全书始终。写作特征上,作者将官方政策变革同文本分析有机结合。作者认为,文化冷战作为一种典型的官方行为,在美苏意识形态争夺日趋激烈的冷战早期,美国就因应形势的变化,把宣传重点从针对中国普通民众转向针对东南亚华人华侨。作者梳理出了美国的几个主要作法:一是制造新“华夷之辨”的话题,把台湾当局塑造为中华文明和传统文化的正统;二是依托大陆赴港“流亡者”群体创作“反共小说”;三是大肆宣传华裔美国人的“美国梦”,并渲染美国生活方式的优越性。

其三,从效果评价的视角,深刻剖析了美国宣传的即时效果和长远影响。美国不但追求即时的冷战政策效应,而且要塑造长远的价值认同,企图在华人华侨头脑中植入美国核心价值观。作者对此进行了深入探究。他强调,美国通过挑起新“华夷之辨”主题与大陆赴港“流亡者”炮制的“小说”,在冷战意识形态争夺中强化了民族身份特征的二元对立。而华裔美国人的“美国梦”叙事则服从“扬美”的需要,使华人受众信奉美国价值理念。最终,美国政府蓄意将“冷战意识形态这种政治理念之争”建构成为“一种基于文化身份与特性的差异”,从而完成了冷战政治与身份认同的整合。

总之,作者认为美国对东南亚华人华侨文化冷战战略的核心就是将其民族身份与政治信仰混为一谈,进而达到其宣传目的。在当前中美关系日趋恶化、世界有可能滑向新冷战的形势下,反思美国的宣传战略,警惕防范其文化渗透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华人华侨东南亚身份
绽放在东赢的侨界之花——记在日侨团优秀侨领、日本北九州华人华侨协会事务局局长孙娟
“借脑引智” 提质发展——德国华人华侨科技工商协会博士团来访江苏
闽菜“太平肉燕”飘香东南亚
跟踪导练(三)(5)
冯成康:一心为华人华侨撑起保护伞
奇幻迷香 寻味东南亚
美俄聚焦东南亚
他们的另一个身份,你知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