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背景下幼儿美工能力的提升

2020-11-17 02:20蒋桢君
学校教育研究 2020年21期
关键词:思维模式

蒋桢君

摘要:美工作为艺术领域的一部分,是幼儿非常喜欢的活动之一,区域里往往会有绘画、剪纸和折叠、泥工为主的艺术表现形式。随着主题的推进,教师会提供相关的操作提示及材料以便幼儿能更好地进行模仿、创作。当然,幼儿美工能力的提升不只是关注幼儿的美术作品,更多的应关注幼儿在创作过程中的思维、艺术形式以及对材料的探索,使幼儿学会观察身边美好的事物,对生活的热爱,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关键词:幼儿美工 主题背景 思维模式 提示环境 跟进材料 鼓励评价

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每个幼儿的心里都有一颗美的种子。幼儿艺术领域的学习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感受和发现,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美和创造美。

主题教育是当前幼儿园的主导课程,它是在主题核心经验下,追随幼儿生活经验而产生的一系列活动。那么,如何在主题背景下提升幼儿的美工能力呢?

一、转变思想 更新观念

在习惯思维模式下,我们常常把美工领域划分成折纸、绘画、泥塑等小区域,但美工其实是一项综合性活动,更需要有自由的空间和开放的材料才能激发幼儿大胆创作。比如随着秋天的到来,《在秋天里》主题渐渐地推进,美工区开设了用纸杯、纸盘、手工纸、扭扭棒等材料制作菊花的手工区;以画树叶的绘画区;以搓、揉、按、压、卷等方式的瓜果泥工区。一天,小小从泥工区拿了一盒黏土到绘画区,接着他拧下一小块,搓成了一长条,围成了一个小爱心,然后摁在涂有蓝黄相间的树叶上,如此反复……哦,原来是画面已上色完毕,小小用黏土就能解决了色的叠加。

开放性材料的摆放、布局,其实就是教师思想观念是的一种体现、渗透。

二、环境提示 有效助推

幼儿园的环境被誉为“第三任老师”,正是它用无声的语言起到“潤物细无声”的作用,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是立体的,多方位、多层次的。比如《在寒冷的冬天里》主题中,我默默地把作品墙更换成了梅花照片、画家的作品,把花瓶里的菊花也更换了梅花,材料筐又添置了墨汁、颜料、纸盘、扇形画面、粘土等。幼儿像往常一样来到美工区,突然发现材料变了许多,“接下来我们是来画梅花哦!”于是大家看着梅花七嘴八舌地讨论开了:梅花有五个花瓣,有些梅花还刚刚开一点、有些梅花已盛开了,梅花长在小枝上……

也就这样,幼儿有在画纸上勾画的、手工纸剪贴而成的、粘土一瓣瓣粘合而成的,大家在相互学习中创造着……

教师在布置环境时从孩子的视角多维度出发,在强烈的视觉感受下培养了幼儿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三、注重生活 激发创作

艺术源于生活。艺术家罗丹曾经说过:美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大自然的美存在与生活中的每一个地方,我们要引导幼儿去日常生活中发现美、捕捉美。而幼儿对美的感受、对新事物的兴趣还处在直接的视觉形象上,但如果幼儿对事物观察得精细,了解得深入,那他的表现就会越生动。如在秋天环境布置中菊花的添设,吸引了不少幼儿的观望:这菊花的花瓣好漂亮呀,细细的、长长的像彩色的卷头发!不卷的花瓣则像向日葵一样。菊花开得大花瓣就卷,菊花开得小就花瓣不卷……

幼儿通过多方位看、摸、闻菊花,正是这贴切的感受成就了幼儿画菊花时的千变万化,同时他们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和创造力都随之得以提升。

四、跟进材料 各取所长

由于幼儿早期经验、个性特征等原因,所以美工区为幼儿投放活动材料时要尽可能地考虑到不同幼儿的发展差异,需提供多种材料,同时观察幼儿能力发展,以便能及时跟进材料,促使幼儿能力的进一步提升。比如在《菊花朵朵开》中,为了更能体现出婀娜多姿的菊花,在材料提供上有纸盘、纸杯、手工纸、扭扭棒及水粉颜料等,对颜料感兴趣的小米迫不及待地在纸杯菊花上涂颜色,一朵、两朵、三朵,也许颜料太厚了,就在小米空白处摁下了纸杯时,她突然停下手中的纸杯惊叫起来:哇,我印出了一朵菊花!就是中间有一大块我没办法印出来,要不我用粘土来试试?于是,小米拿起黏土搓一搓、团一团、压一压进行花蕊制作,很快一个个大小不同的花心错落有致地从菊花的中央处冒出来了。

尺有所长寸有所短,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喜好。于是,墙上开满了幼儿用干花蘸颜料直接印画的、剪成大小不一的纸杯印画的、直接涂画的、在刮刮纸上刮画的菊花……

五、鼓励评价 体验成功

幼儿对事物的感受和了解不同于成人,但幼儿独特的笔触、动作和语言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情感,成人应对幼儿的艺术表现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不能用自己的审美标准去评判幼儿,更不能为追求结果的“完美“而对幼儿进行千篇一律的训练,以免扼杀其想象力与创造力的萌芽。如小金在美工角中用黏土做完一朵梅花,虽然对于其他同伴来说,他的梅花并不生动,动作也有点慢,“你们知道小金的梅花花瓣为什么有一部分是硬的,有一部分是软的?”我提问大家。“硬的是他昨天做的,软的是他今天刚做的。”幼儿立马回应。“两天坚持做了一朵梅花,你们看小金做事情多有始有终呀!”显然,从小金挺直腰杆、点头回应的那刻就感受到了评价所给以他的力量,他将会以更大的兴趣参与活动中来。

由于每个幼儿的个体差异,所以作为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的点滴进步,使他们体验到成功感,从而提高参与美工活动的积极性。

六、学习底蕴 文化积淀

幼儿时期对审美处于萌芽时期,对待艺术表现的作品和事物往往是不加分辨地接受,或者得到的只是一种外在的形式,而并未真正的理解。所以,这一个阶段美育应与智育、德育交融渗透,文化内涵的提升。为了让幼儿在观察、体验中更好地把眼睛所看到的、脑海中的菊花表达出来,对此我悄悄地在作品墙上补充了典型菊花的照片和名家作品。这种欣赏活动不仅使幼儿感受到大师别具匠心的审美创作,而且让幼儿深知它是我们中华民族最有骨气的花!同时进一步了解了菊花的高洁、清净的品质,幼儿从内心、情感上得以熏陶。

毕加索说过:“每个孩子都是艺术家。”

参考文献: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罗丹艺术论. 山东画报出版社

每个孩子都是艺术家. 中国妇女出版社

猜你喜欢
思维模式
后现代主义教育观对英语翻译教学的启示
县级电视台新闻采访工作的创新探析
合作学习:激活学生思维的潜能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思考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思维模式分析
逻辑创新的思维模式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研究
影响阅读对话的三个瓶颈
新媒体时代下的网络新闻编辑素养
语境与英语写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