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 教学设计

2020-11-17 02:20陈喜华
学校教育研究 2020年21期
关键词:故国湖心亭张岱

陈喜华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以及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学习白描的手法。

2.能力目标:品味雪后奇景,反复诵读,提高诵读能力。

3.情感目标:探寻张岱的心灵世界: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和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

教学重点:

探寻张岱的心灵世界,体味他深沉的故国情怀。

教学难点:

在赏景的基础上探寻作者的心灵世界。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年六月二十四日,西湖正式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在“关于西湖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申请材料”中,西湖被描述为“中国传统文化精英的精神家园”。的确如此,尤其对于明末杰出散文家张岱来说,西湖更是他栖息梦想的家园。他早年游历于西湖,晚年写有《湖心亭看雪》,收入他的作品集《陶庵梦忆》。为什么取名为梦忆呢?张岱在西湖边究竟做了一个怎样的使其念念不忘的梦?我们走进他的作品,开始“寻梦”之旅,或许能探寻到他的心灵世界。

二、整体阅读,把握全篇

1、朗读课文,初步感知内容。

2、正音、解词。

3、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作者往湖心亭看雪,巧遇金陵客。)

三、吟读体悟,雪中寻梦

(一)朗读描写雪景的句子

1.读出层次感。

2.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摹作者所见到的雪景。

(二)赏析写全景的句子

1.生读。这是作者从远处着笔描写的雪景,写出了一种怎样的意境?(参照:苍茫、阔大、广袤无边、朦胧、缥缈、如梦如幻、如诗如画)

2.请一生读出这种意境美。(指导朗读:轻柔、舒缓,读出韵味。)

(三)品析描写雪中景物的句子

作者从远处着笔后变换视角,捕捉了几个特写镜头。我们读一读。你发现了作者写景的独特之处吗?

1.先用换词的方法来体味。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小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

2.用删字法比较读一读。去掉“与”“而已”读一读。(茫然与无奈)?

3.写作视角也很独特,你发现了吗?

作者明明在舟中,怎么能说自己和舟子是“舟中人两三粒”呢?

作者身在舟中,心高翔于天宇,俯瞰这西湖山水,自己也成了如画的一景。

这就是文人追求的“天人合一”。

(四)朗读这两句,读出层次感,读出一种苍茫与无奈

小结:一笔一物,文字简练朴素,内容却生动而丰富,这种写作手法叫白描。古典诗歌里经常用到,你能想起几句吗?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杨柳岸晓风残月。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四、再读全文,深层解梦

景由心生,张岱笔下的西湖雪景如梦如幻,源于西湖是他几十年梦回的地方。

(一)我们再读课文,读出张岱看雪前后的心情变化

1.孤独  (“独往”与“舟中人两三粒”)

2.惊喜(大喜“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强饮三大白,豪饮说明他心情愉悦。)

3.惆怅

(二)知人论世,了解背景资料

1.从《陶庵梦忆》可知此篇其实是忆湖心亭看雪,请阅读背景资料:

2.从资料中可得知张岱有什么痴情痴心?  (故国之思)

3.课文最后写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试想一下,他听到舟子的话心里会说什么呢?试着替他说出来。

4.亡国之伤在张岱的生命意识里是永远的痛,文中还有哪些地方体现了他的这种故国之思?

A(崇祯五年)明朝已亡,张岱却不用清朝的纪年,可见他深沉的故国之思和亡国之伤。

B(金陵客)是答非所问,还是作者有意为之?

金陵客的回答触发了作者内心隐隐的伤痛,金陵是故国之都,故国不堪回首,我何曾不是客居之人!此时一种“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悲凉油然而生。

小结:张岱痴情于故国,明亡后不再做官,入山隐居。在日升月落,雨洒雪飘中追忆前朝往事,重温故国繁华,写下了传世名著《陶庵梦忆》《西湖梦寻》。《湖心亭看雪》一文中,那梦幻般的雪景里便有张岱的繁华旧梦,那亭上巧遇知音也已成为人生旧梦。

5.朗讀全文,再次体味张岱梦忆湖心亭看雪时的心情。

五、学以致用、创意表达

试用白描手法写几句诗意的话来描摹一下张岱。

示例:1、一衣一炉一扁舟,一堤一亭一知友

一厢偶遇一樽酒,一人痴对一湖愁

猜你喜欢
故国湖心亭张岱
湖心亭看雪
《湖心亭看雪》教学小结
张岱的“痴”的疏狂与孤独
湖心亭看雪
《湖心亭看雪》
伤心人别有怀抱
故国·青铜
一个人的梦
我看《湖心亭看雪》中的痴
月光如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