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当代艺术的特征及其创作方法

2020-11-17 16:02李阔董一鸣姜皓骞赵昱琪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47期
关键词:后现代艺术创作当代艺术

李阔 董一鸣 姜皓骞 赵昱琪

摘  要:本文从当代艺术切入,试图提出一种符合今天的艺术创作方法,进而强化自身的艺术创作路径。

关键词:当代艺术、现代主义

当代艺术,自1983年诞生一直延续至今,是目前国际上的一种艺术运动即当代主义艺术运动;创始人被指证为森达达。当代艺术是以人类共同守望的普世价值作为精神指向的,因此,“普世主义”就成为了当代艺术的代名词。当代艺术广泛涉猎的时间为20世纪80年代之后的世界大面积人口群体的意识形态化觉醒后所发生的艺术生态中具革命性的艺术符号。

当代艺术的语言特点是原创性,颠覆性。相比现代艺术,他的鼻祖被指证为是马赛尔·杜尚、后现代艺术鼻祖被指证为波依斯,其艺术语言是具平行的、超越的、发展性的。新的时空方位使得当代艺术的语言外延获得了更大的扩展。

从人类艺术史的分期来看,人类的艺术活动大致可以区分为这么几种,象征性艺术或美术、古典美术,它诞生于约公元前一世纪古罗马前古典或17世纪初法国后古典——19世纪末;然后是现代艺术、后现代艺术;最后是当代艺术。

当代艺术的出现,是艺术发展内在逻辑的合理结果。艺术自古典至现代一跃而演进至后现代,这是艺术史的一个发展,其中,艺术的发展或者说艺术的进化是有其内在的发展逻辑的。当代艺术的基本内涵就是由后现代艺术所开启。虽然我们今天的文化正处于发生整合阶段,但是思想内核也就是后现代的精神主旨,后现代的精神主旨也就是现代先锋时期的精神主义,一言以蔽之。就是无止境的批判与超越。所以,现代艺术、后现代艺术、当代艺术在精神本质上是一以贯之的。只不过在现代主义时期,这一批判是在事物内部的,到了后现代,扩展到各个领域,边界没有,那么发展到我们今天就形成了多学科的知识交叉,多元化的思想取向了。

“对原有艺术概念的质疑与解构、对现存文化形态的追问与拓展、使艺术摆脱艺术本体的束缚,展现出一种终极性的精神关怀”这是当代艺术的核心。那么我们回头来看我们今天的艺术,有多少能称为当代艺术?当代世界几十年里,能称为当代艺术的寥寥无几。但是当代艺术这个词,漫天飞扬。就连现在的艺术协会举办的各种各样的艺术展都敢自称为当代艺术展,多么的无知可笑。

那么我们的艺术在当代该何去何从,

艺术发展至今天已不在是孤芳自赏的技艺垄断者了,技术只是一种特定的修辞资源,用于表达,对于技术的熟练掌握能够使思想表达更加的游刃有余,点石成金,进而实现批判精神和反省能力,体技进道,是今天当代艺术的核心价值。观念从何而来?它建立于创作中切身的体验与思想的修炼上。我们今天的创造不在是去寻找任何的新奇事物,而是以自己的方式去观察已经被发现的事物。以自己的方式这点很重要,所以当下的艺术创作一定是从自己情绪出发进行创作,记录对于当下的体验变得尤为重要,这需要我们对于日常深刻与细心的观察。

除此之外,回到当下的艺术创作,新的媒体与媒介手段如果在未来的艺术创作中逐步占据高位的话,感觉就需要越来越多的理性去修正、补充和发扬光大。在这一点上,西方艺术家大多比我们更敢于面对现实和“与时俱进”,不知是否中国文化传统的优秀基因始终拒绝进化,还是泱泱大国心态唯我独尊,大量艺术工作者不敢去领略理智创作,不思考,不实践,坚持唯感觉好的表达方式,不愿以理性方式去推敲、安排、布局、锤炼作品,用随意、大概、像象、玩味、感受取代精致、细致、耐心的专业精神,把是是而非在当下仍推举为艺术的最高且唯一标准,给新的艺术创造套上一件看似光鲜实则马虎误途的“皇帝的新衣”。

当下艺术生态当然更是一个加速变化的生态,艺术无法独立于社会之外,地球世界、地球人、无不在这“重力加速度”的飞旋中不断“加速度”进化,艺术的“加速度”进化早已是我们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新的数码婴儿已成长起来,变革与化解成为常态,常态变成一种“变”的常态,当变态成为常态时,艺术创作的“加速度”变得不可回避与逆转,所以,国人是否有接纳的平和心态呢?我们是否会认为当下或未来也会有经典的“变态”成为新的传统呢?我们又是否有胆量参与“变态”的艺术创造呢?是否有心胸包容常态化的变態艺术作品呢?我想,如果这个世界已包容了我们,我们应该可以包容这种“变态”的艺术。

今天的艺术创作凭借艺术的想象力在空间上因为媒材语言的极大丰富多彩,而且也呈现出了令人惊讶的深邃与多元,从二维的静态到三维的动态,再到多媒介的、多维的、多时空的、虚拟的、全球性的,当代艺术的媒介与材料的空间已开始向更高、更大、更远、更无尽的领域扩展,当下的艺术家应当有适应这种变化的头脑和运用新的媒材的四肢,同步技术与科学,同步新生代观众的艺术审美、需求与消费,才可能使自己的艺术生命散发光辉色彩,成为在艺术史坐标上留下清晰与独特圆点的人。

参考文献

[1]  后影像时代的新媒体艺术探索——数字媒体与当代艺术的融合[J]. 赵芊芊.中国传媒科技.2018(04)

[2]  浅析中国当代艺术中的新媒体艺术[J]. 叶洪图,袁慧.美术大观.2017(05)

[3]  见“怪”不怪之中国当代艺术[J]. 贾成良.艺术研究.2016(04)

[4]  试论当代艺术应具备的基本特征[J]. 邢家严.陇东学院学报.2017(02)

作者简介:李阔(1997.3~),男,河北省石家庄市,大连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17级产品设计玩具设计方向。

董一鸣(1998.4~),男,辽宁省大连市,大连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17级产品设计玩具设计方向。

姜皓骞(1999.11~),男,辽宁省大连市,大连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17级产品设计工业设计方向。

赵昱琪(2000.2~),女,河北省邯郸市,大连工业大学服装学院18级服装设计陈列设计方向。

猜你喜欢
后现代艺术创作当代艺术
《榜样》:艺术创作的一次“出圈”表达
中国当代艺术研究
当代艺术拓展城市文化新“绿洲”
符号像落叶般飘散
90后现代病症
浅析群众文化艺术创作的现状及应对措施
马路奇遇记
克里夫兰当代艺术三年展论坛
中国当代艺术协会副主席
第九届全国美展雕塑展的后现代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