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与小学音乐教学的融合

2020-11-18 03:04顾晨玮
清风 2020年6期
关键词:音乐作品德育音乐

文_顾晨玮

在小学音乐教学阶段,为充分发挥音乐学科教育价值,促进学生思维智力全面发展,教师需探寻新的音乐教学路径,以提升学生音乐核心素养。尝试将德育与音乐教学合理融合,构建新的音乐课堂教学模式,能激发学生音乐学习主动性,提高小学音乐课程的整体教学效果。

小学音乐教学的不足

第一,教学目标不明确。由于小学音乐学科教学目标不明确,给实际音乐教学工作开展造成了很大影响。如部分教师错误地定位音乐教学目标,通过音乐教学让学生放松娱乐,却忽视学生音乐基础素养的培养,未能发挥音乐学科的教学价值。另外,一些教师认为音乐教学可有可无,随意占用音乐教学课时开展其他学科的教学,无法保证学生的音乐学习时间,导致部分学生无法产生音乐学习兴趣。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恶性循环:学生音乐课学习不积极,教师认为学生不喜欢上音乐课,最终使得小学音乐教学质量停滞不前,影响学生的综合发展。

第二,教学模式呆板。部分教师长期受应试教育思想影响,在音乐学科教学时,仍采取应试教育理念,构建统一的音乐教学方案,营造呆板的音乐教学模式。在枯燥呆板的音乐学习环境下,学生对音乐学习无法产生热情与喜爱,这给学生音乐学习质量的提高造成了一定阻碍。

为改变小学音乐教学呆板的情况,教师进行音乐教学改革时,需重新定位音乐学科教学目标,明确学生音乐核心素养教学目标。然后,围绕该音乐教学目标主动与德育工作进行融合,创建新的音乐教学模式,调动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营造良好的音乐学习氛围,保障德育引导的实际效果,启蒙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与品德,促进学生综合学习素质的有效提升。

德育与小学音乐教学的融合

第一,歌唱引导德育融合。小学音乐的德育引导,以启蒙为主,目的是引导学生构建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为实现该教学目标,教师可在音乐教学中,开展德育渗透,以保证两者融合的整体教学效果。

演唱音乐作品时,学生会生成多种情感因子,其中包含文化内涵、思想品德、人格价值观等,因此学生此时的情感非常饱满,教师可围绕学生演唱的作品进行德育引导,以剖析出作品的深层精神内涵,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的价值观与世界观。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歌唱学习时,需对学生的音乐学习能力与事物认知能力进行分析,并在音乐讲学引导时,引导学生心理情绪的变化,展示音乐作品蕴含的抽象思想价值观与艺术生命力,使学生可以对其作品进行鉴赏学习,从而增强学生的音乐情感体验效果。此时,教师将音乐歌唱与德育进行有机融合,就可以有效提升学生音乐综合学习质量。

例如,教师引导学生鉴赏《义勇军进行曲》这首曲目时,要合理融合德育思想,使学生深入体验曲目的内在情感与文化底蕴。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唱这首曲目时,为保障后续德育引导的效果与质量,需对曲目进行教学重点与难点剖析,确保学生的音乐歌唱情感饱和度达到最高:教师需对曲目结尾处的三连音音律进行教学解读,可围绕曲目的创作背景,引导学生学习了解作曲家聂耳与电影《英雄儿女》的历史故事,明白当下幸福和谐安逸的生活来之不易。千万革命者抛头颅、洒热血,才换来了新中国的成立。另外,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曲目歌唱时,还可以让学生起立,以高昂的情绪演唱该曲目。在大合唱的氛围下,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与家国情怀,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并深化学生对该曲目的理解,实现德育的目标。

第二,教学活动渗透德育。在小学音乐教学中,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需设计创意趣味音乐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音乐活动,提升对音乐作品的学习效果。为实现德育与音乐教学融合的教学改革目标,教师应在音乐活动开展阶段合理渗透德育内容,升华学生音乐学习高度,以完成音乐学科的既定教学目标。

为保障小学音乐活动开展的整体效果,教师设定音乐教学活动时,必须突出学生的音乐学习主体性,让学生可以在音乐活动中,发挥自我的想象力,并引导学生形成独立意识,为在后续的音乐活动中渗透德育奠定基石。

例如,教师引导学生对《幸福拍手歌》进行学习时,可让学生自主组成音乐学习小组,要求他们根据该曲目,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设计统一的拍手动作,并保证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参与其中,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发挥学生音乐思维创造力。

在学生小组编排拍手动作后,教师引导学生对每一组的拍手动作进行统一编排,确保音乐拍手动作的整体性与连贯性,营造良好的音乐活动氛围,调动学生的音乐学习积极性。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可以逐渐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

开展小组音乐活动时,教师需进行德育引导,确保学生之间相互尊重、互动理解、互动帮助,为学生的成长构建良好环境。教师教学该音乐曲目时,可以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相互拍手、跺脚、拍肩膀等动作,让学生跟随音乐完成设定的游戏互动活动,增强学生的音乐学习记忆效果。学生音乐学习能力具有一定的差异,部分学生可能对一些动作掌握不到位,很难跟上音乐的节奏,因此在音乐游戏活动结束后,同学之间可以互相帮助。动作掌握得好的学生可以协助小组成员,纠正其错误的拍手动作,保证小组成员拍手动作的一致。通过德育引导,可以培养学生尊重朋友、帮助同学的良好美德,充分发挥出音乐活动德育效果。

第三,鉴赏德育引导。学生在学习音乐内容时,音乐鉴赏能力非常重要。学生通过对音乐作品进行鉴赏,可以获得更多的音乐信息。在引导学生进行音乐鉴赏时,教师可开展德育引导,以保证学生对音乐作品有深度理解,从而感受音乐作品的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建构出正确高尚的审美艺术体系,为今后的音乐学习奠定基础。

教师引导学生对音乐作品进行鉴赏时,可利用信息技术制作相关微视频,通过视频播放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音乐学习环境,调动学生的音乐细胞,使其主动鉴赏音乐作品。在学生完成作品鉴赏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就对应音乐作品发表自己的鉴赏理解与解读想法。另外,教师还要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实际音乐学习情况,以此开展针对性的德育方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音乐价值观,主动抵制不良的信息,培养学生音乐核心素养,保证学生形成正确的音乐审美意识。

第四,教材内容拓展德育融合。教师开展音乐教学时,不能将教学视域局限于课本,应以音乐教材内容为核心,合理拓展音乐内容,以开阔学生的音乐学习视野。随着学生音乐学习视野的不断开拓,教师还可以根据拓展内容与音乐作品,开展科学严谨的德育工作,以实现预习小学音乐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师拓展音乐教学内容时,可主动突出学生音乐学习主体性,让学生首先对音乐作品进行拓展,实现学生音乐学习资源的整合。然后教师再依据学生的拓展信息进行二次延伸,以保证学生音乐综合学习效果,充分发挥音乐德育价值。

第五,乐器练习渗透德育。在乐器练习教学时,为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音乐学习价值观,教师可在学生进行乐器(如钢琴、小提琴、笛子等)练习的过程中渗透德育,引导学生进行刻苦的练习,以不断夯实音乐基础知识,为后续音乐学习实力的提升奠定基础。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音乐学习同样也需要大量练习,才可以保证学生具备高超的音乐演奏实力,可以深入了解音乐文化内涵与艺术精髓,进而提升音乐核心素养。

第六,课外艺术活动渗透德育。通过组织丰富生动的课外艺术活动,也能够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品德。小学生天性活泼,对任何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和探究欲望,特别喜欢表现自我。因此,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就可以结合学生这一特性,积极带领学生参与各种艺术活动,促使每一位学生都充分展示自我。

例如,教师可以在校园中定期组织小合唱团队、舞蹈比赛等,让学生明白只有团结合作才能取得最终的成功,才能展现自己的价值。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组织舞蹈比赛时,要让学生通过参与感悟到团结合作的深刻寓意,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促使学生有强烈的团队意识,拥有良好的品质。

总之,基于小学音乐教学新要求,教师应尝试将音乐教学与德育进行融合,构建新的教学模式,以激发出学生音乐学习兴趣,保障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教学活动中,从而提高学生音乐学习质量。

猜你喜欢
音乐作品德育音乐
音乐作品赏析模式研究
论音乐作品分析对钢琴演奏的重要性
《中国德育》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音乐
基于网络背景下的著作权保护研究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