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学作品中空白语言的研究

2020-11-19 13:39何绮薇
名家名作 2020年5期
关键词:含义文学作品创作

何绮薇

文学当中的空白语言,即将作品原本能够直接表述出来的含义加以处理、故意省略的一类文学表达形式,许多文学家、专家等对空白语言的应用都十分推崇,这便说明对于文学作品而言,作者除了能直接表达思想外,还可通过“不言”将思想表达出来。古今中外的大部分文学作品当中都留有空白语言,其能够充分激发读者的逻辑想象力,进而通过主动地联想、思考对作品拥有专属于自己的理解,从而在自身的思维中补充空白。但是需要广大读者注意的是,如果不能掌握良好的方法去理解空白语言,便容易对作品产生错误理解。

一、围绕作品,寻求突破

对于我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而言,创意都是确保文学家能够创作出优秀文学作品、帮助读者走进作品的主要因素。所谓创意,便是作者将自身在实际生活中最原始的审美观体现在文学作品当中的一种表现形式,更是广大读者阅读鉴赏文学作品时,为了理解文章而寻求的突破口。在对文学作品进行阅读赏析的时候,必须明确作者真正的创意所在,这主要是因为作者文本即创作蓝本,其承载着作品的本质内涵与思想。倘若阅读脱离了文本,作品的空白语言便成了读者的主观臆断或者空想,最终读者的阅读结论变成了空谈一场,不仅不会让读者有所收获,更无法使读者拥有良好的阅读体验。

读者是赏析的主体,其在赏析文学作品时,特别是对于其中的空白语言,若想对作品创意意图展开精准把握,应紧紧围绕文本,从作品中的关键词句寻求突破口,从而联系全文乃至整个作品来掌握作者的真情实感,如此方能较为贴合作者的创意,对空白语言的联想、补充也能与作者的本意更贴近,将更为精准的含义赋予空白语言,对作品逻辑关系展开深层次探索和把握,最终对文学作品能够拥有较为完整的印象和理解[1]。

例如,在著名的《水经注》当中,作者郦道元便在《江水三峡》当中运用了空白语言,然而不同的学者对空白语言有着不同的理解。文中有一句“沿溯阻绝”,一部分学者理解成无论是上行船舶还是下行船舶,均被阻隔、断绝了;还有一部分学者将其理解为船无法通行,倘若这样理解,则显得前后文存在很大矛盾,致使下文难以衔接。

由此可见,读者在阅读此文的时候,便需要紧扣作品对其展开整体理解,同时还应当综合考虑作者郦道元所处的历史背景以及当时的实际交通情况等,对作品的创意加以分析和理解,此外,还应联系实际生活对其进行印证。在郦道元著书的时代,交通极为原始,主要的交通出行方式为骑马、乘马车走陆路或者乘船从水路出行。纵观华夏历史,在紧急传达皇命的过程中,最先选择的传达方式即八百里快马。然而,读者需要思考作者郦道元在应皇命的时候为什么不选择最为安全和快捷的陆路方式,而选择安全性低、速度慢的水路,才能对“沿溯阻绝”拥有全面的理解。前文中有一句“夏水襄陵”,结合此句便能明白郦道元选择水路的原因。因为在当时发生了大洪水,很多地方都是一片汪洋,所以很明显,三峡航道并未被阻断,所以文中提及的“阻隔断绝”所描述的便是陆路。陆路被阻断的原因也是因为洪水,由于两岸高地已被淹没,所以两岸驿道、人行道等早已被淹没,这样读者就能掌握文中空白语言所欲表达的含义,并且能够使读者主动在脑海中形成相应的画面,对全文的理解将更透彻[2]。

二、紧扣背景,明确意义

文学作品的作者进行创作时,往往还会带有“时意”,即当时的历史年代背景以及社会大环境等使作品蕴含的意义。从本质上看,作者在创作作品时创意的基础和出发点便是时意。由此可见,读者在赏析文学作品的时候,若想有效把握作者的创意,不仅要把握实体语言和表象含义,更要把握时代背景以及其蕴含的隐性含义。但是对于大部分文学作品来说,其表象含义时常会因为作品当中存在的空白语言而不能完完全全地表述出来,有时候还会带有朦胧感,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极易出现理解歧义。

比如,文章《谈骨气》,其作者为吴晗。在阅读过程中,很多读者都认为作者主要是通过文章来鼓舞国人有骨气,因此便会将此观点作为文章的中心思想。然而通过进一步分析文章可知,以上观点仅属于表象含义,理解并不全面。这主要是由于作者吴晗在创作《谈骨气》的时候,我国正在经历著名的“三年自然灾害”,由此可见,吴晗先生创作此文的真实创意,除了以上的表象含义外,更包含了努力成为有骨气且能够自行克服重重困难的人,这便是这篇文章的时意。

又如,著名唐诗《登鹳雀楼》,大部分读者自学生时代学习此诗的时候,就没有考虑到作者正处于盛唐这一特定的时代,同时王之涣在创作此诗时,其所处的社会环境政治清明,入仕的文人极多,而通过诗文对盛唐文治武功、大唐的山河壮丽进行歌颂已经成为一种风尚和潮流,作者王之涣正是当时充满朝气的众多诗人中的一位。所以,如果忽视了作者的写诗时意,读者便无法领略作者完整的创意,仅仅懂得诗歌的表象含义,无法掌握诗作整体所蕴含的情感。如果仅仅理解表象含义,便会将前两句理解为黄昏时候夕阳西下,黄河归海消失得无影无踪,但是诗作的后两句明显表达出王之涣的豪情,因此其才会登楼远望,希望能够抒发自身的远大抱负。以往的理解方式使得两部分情感无法融合。所以,读诗时应紧扣创作时意,结合社会环境、时代背景展开阅读,同时换位思考,将自己想象成诗人王之涣,站在诗人的角度分析此诗,这样便可以感受到此诗本应体现出来的意境,即:夕阳在群山环绕中逐渐沉落,而奔腾不息的黄河自远处奔来,又气势汹汹地奔向更广阔的大海。在此壮阔的场景中,诗人顿时雄心不已、豪情万丈,登高远望,将广阔的美景尽收眼底。这样一来,全诗前后的情感极为贴合[3]。

三、熟悉作者,活用推敲

所有文学作品的作者都有着各不相同的人生经历,因此其创作风格、思想意境以及情感体验也都各不相同。与此同时,即使不同作者在面对相同写作目标和题材的时候,其创作的情感表达以及思想内容也有所不同。所以读者在对文学作品进行阅读赏析的时候,应该着重明确作者在作品当中所表达的真实含义,即作品寓意,特别是将作品中空白语言所欲表达的真实含义推敲出来。在此过程中,读者需要对作者的理想抱负、人生经历、个人情感和志向及其思想境界等进行全面掌握。一旦有所忽略,极有可能导致理解出现偏差。

比如,毛主席的著名诗词《沁园春·雪》,其中有一句“原驰蜡象”。创作时,毛主席为了精炼字词,并未言明原字的实质含义,这就属于空白语言的一种,读者在阅读此词的时候,很多人将“原”字理解为秦晋高原,却没有将毛主席的本意推敲出来。毛主席自身便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伟人,其自青年时代便拥有远大抱负,所以《沁园春·雪》全篇都透露出了毛主席睥睨天下的气魄,单独的秦晋高原与全词的大气磅礴较为不符。而词中的“长城内外”以及“大河上下”已经点出毛主席将其尽收眼底,而与长城、大河相关的“原”包含了长城外的内蒙古高原、长城内的黄土高原、大河贯穿的黄土高原以及青藏高原,几乎就是以此代表整个国家,表达出作者对我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因此,读者若想明确作者为文学作品所赋予的真情实感,应当对作者进行全面掌握和深入了解。不同作者的人生理想、经历以及情感思想各不相同,其为文学作品所赋予的寓意、情感同样有所差异。读者在对文学作品进行赏读的时候,特别是在遇到空白语言的时候,需要避免出现“人云亦云”的情况,应具备自己的主观理解,同时掌握作者情感,结合自身经验与知识展开假设和揣测,随后展开认真求证,进而将文学作品当中的空白语言进行合理填补,最终将作品整体蕴含的本意、情感和思想推敲出来。

总体而言,文学作品中的空白语言自古有之,然而如今对其的相关研究并不多。所以,笔者通过对空白语言展开较为深入的研究,期待能够帮助广大读者通过对文学作品当中应用的空白语言的本质意义加以把握,实现引人深思、启发心智的目的,进而使其收获更良好的阅读体验。

猜你喜欢
含义文学作品创作
Union Jack的含义和由来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一墙之隔》创作谈
每个袋子里总有坏土豆
文学作品与数学
文学作品与数学
创作心得
弗兰纳里·奥康纳文学作品的多重审美空间解读
创作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