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及房角分离术对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2020-11-19 09:42静,李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20年5期
关键词:小梁晶状体眼压

白 静,李 妮

(1.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眼科,四川 成都 610000;2.成都东区爱尔眼科医院眼科,四川 成都 610000)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是国内中老年人常见的致盲性眼疾,约占原发性青光眼患者的九成以上[1]。临床上根据眼压升高的过程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acute primary angle-closure glaucoma,APACG)病因目前尚未明确,目前学界倾向于认为患者眼球局部的解剖结构改变所致[2]。小梁切除术是治疗APACG的经典术式,但也会加快白内障发生速度,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也不容忽视[3]。超声乳化及人工晶体植入手术在近年来的临床应用日益增多,具有术后切口小,视力恢复快等优点,联合房角分离术可改善虹膜黏连,促进房水循环[4]。本研究通过观察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及房角分离术对APACG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APACG的手术治疗提供科学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16年3月至2019年4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眼科收治的APACG患者92例,纳入标准:①符合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诊断标准[5];②眼压控制后可观察到晶状体混浊;③经检测术前视力≤0.3,房角关闭≤1/2周;④患者知情且自愿参与本研究。排除标准:①继发性青光眼或晶状体脱位;②眼部存在急性结膜炎等严重感染;③双眼发病。根据非随机临床同期对照研究及患者自愿原则分为观察组(45例45眼)和对照组(47例47眼),观察组男22例,女23例,年龄45~72岁[(59.51±8.23)岁];对照组男24例,女23例,年龄47~74岁[(60.76±8.75)岁]。两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两组术前常规眼部减压,术前30 min静脉滴注甘露醇注射液,使用扩瞳药物。常规消毒结束后局部麻醉,于透明角膜作切口,撕囊及水分离后,使用超声乳化仪进行晶体核乳化,将人工晶体植入囊袋。观察组于虹膜根部注入粘弹剂,钝性分离黏连房角,成功分离房角后清除粘弹剂。对照组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体植入后以穹隆为基底作结膜瓣,球结膜分离后烧灼止血,再作梯形巩膜瓣,切除约1.5 mm×2 mm的小梁组织,清除血凝块,使用尼龙线缝合巩膜瓣顶端和球结膜切口,妥布霉素和地塞米松眼膏涂眼,清洁包扎,结束手术。

1.3 观测指标比较临床并发症发生情况;于术前、术后1周、术后3月使用非接触眼压计测量两组眼压变化,并记录患者最佳矫正视力;测量两组术前及术后3月前房深度;术后3月比较两组临床手术疗效及房角开合范围。参考眼科疾病临床诊疗方案中关于青光眼的疗效标准[6],显效:视力增加≥0.1,眼压<21 mmHg;有效:术后使用药物控制,视力增加≥0.1,眼压<21 mmHg;无效:术后使用药物控制眼压≥21 mmHg。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不同时间点指标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数据的方差分析及LSD-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n(%)]

2.2 两组治疗前后眼压变化两组术前眼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3月两组眼压均低于术前,术后1周观察组眼压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眼压变化 (mmHg)

2.3 两组治疗前后最佳矫正视力比较两组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最佳矫正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观察组术后1周最佳矫正视力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最佳矫正视力比较

2.4 两组治疗前后前房深度及房角开合情况两组术前前房深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月两组前房深度显著增加,房角闭合情况显著改善(P<0.05),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前后前房深度级房角开合情况

2.5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两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013,P>0.05),见表5。

表5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 [n(%)]

3 讨论

青光眼致盲具有不可逆性,严重损害中老年患者的视力健康及生活质量[7]。患者随着年龄增加,晶状体膨胀、增厚,挤压虹膜的同时阻滞房水的正常流通,虹膜、小梁网通道、房角等眼部解剖结构发生病理性改变,眼压随之升高,造成APACG的发生[8]。遗传、生理和环境均对APACG的发生有一定影响,同时情绪起伏过大、疲劳过度也是眼压升高的重要因素[9]。药物、激光及手术是APACG临床治疗的常见手段,但部分患者使用药物和激光治疗时面临眼压控制不佳、药物副作用大等问题,手术治疗则成为患者康复的首要途径。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在解除瞳孔阻滞、加深前房及降低房角粘连的方面的效果得到学术界一致认可[10]。在相对密闭的环境下,高频超声产生的高能量液流对闭合的房角产生冲击作用,可使部分房角重新开放;还能加深前房,改善周边虹膜的黏连作用;液体的撞击作用还能促进房水通道的开放,减轻APACG患者的临床症状[11,12]。相关研究[13]显示,晶状体在APACG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晶状体摘除和人工晶体的植入可解除瞳孔阻滞,减轻周边虹膜穹隆,促使房水流入前房。但单纯的人工晶状体植入或超声乳化术很难让闭合状态的房角完全开放,而且分次手术还会增加手术风险,影响预后效果,因此单次联合手术治疗在青光眼治疗中较为常见。小梁切除术是指通过手术切除的方式构建新的房水引流通道,达到降低眼压目的的手术方式。单纯的小梁切除术对APACG患者的视力恢复效果不理想,而且还会加速白内障发生,巩膜瘢痕化等一系列术后并发症还给患者的恢复造成不利影响[14]。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及小梁切除术联合治疗APACG,术后患者眼压降低,最佳矫正视力提高,前房深度显著增加,临床治疗有效率为85.11%,与既往研究相似,其对APACG的治疗效果值得肯定。房角分离术通过机械分离粘连的前房角,清除其色素颗粒及炎性物质,促进小梁网滤过功能的恢复[15]。联合超声乳化及人工晶状体植入,对APACG的治疗有效率高达91.11%,术后1周眼压、最佳矫正视力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术后3月眼压、最佳矫正视力,前房深度及房角闭合改善情况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联合房角分离术、联合小梁切除术对APACG均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且术后并发症少,安全性好,但联合房角分离术疗效术后恢复时间更短,推测原因可能是房角分离术组织损伤小,恢复速度更快,水密缝合无需缝线,术后无瘢痕形成,减少了对于巩膜的损伤。

综上所述,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及房角分离术治疗APACG临床疗效显著,术后眼压控制、视力恢复效果好,前房深度增加,并发症少,安全性高,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小梁晶状体眼压
突然视物清晰 未必是好事
眼压自测法——指测法
白内障手术,该选哪种晶状体
轻压眼球自测眼压
补 缺
补缺
不同抗青光眼眼药对开角型青光眼 h眼压的影响观察
补缺
Google新专利把电子眼注入眼球近视眼福音
正常眼压性青光眼24 h眼压测量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