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罐对脑梗死恢复期合并肩手综合征患者上肢功能的效果观察

2020-11-19 10:22
浙江中医杂志 2020年11期
关键词:肩手上肢综合征

温州市中医院 浙江 温州 325000

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是脑血管疾病后以肩部疼痛性运动障碍为主要表现的常见并发症,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发生率可高达70%[1],目前临床研究普遍认为,早期有效的康复治疗对于改善患者肢体功能和生活能力,避免不可逆性功能损伤的发生均有着重要的作用[2]。我院经过长期的研究和临床观察认为,药物罐疗法在治疗脑梗死后早期肩手综合征的治疗方面具有显著效果,现将相关观察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以2017年3月~2018年10月我院治疗的脑梗死后早期肩手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经过筛查选取符合研究标准的120例患者纳入研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其中观察组男32例,女28例;年龄45~65岁,平均54.39±7.26岁;病程7~29d,平均12.39±2.14d。对照组男34例,女26例;年龄43~65岁,平均55.42±8.01岁;病程8~27d,平均13.04±1.98d。两组在性别、年龄及病程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纳入标准:①符合《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3]中脑卒中的诊断标准;②符合中医临床辨证,症见局部疼痛,活动时疼痛明显,舌质淡或淡红或黯红,苔薄或薄白,或苔白腻等寒湿阻滞证、气滞血瘀证的辨证要点[4];③首次发病;④经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⑤病程<1个月;⑥伴有肩手综合征Ⅰ期症状,即肩部疼痛,活动障碍,肿胀或伴有皮肤潮红、皮温升高,手指僵直无法屈曲,被动屈曲疼痛加剧;⑦生命体征平稳,自愿接受相关治疗和评估。排除标准:①合并有肿瘤、心脏病、肝肾功能衰竭等其他原发性疾病者;②发病前有肩周炎、肱骨骨折或肩周局部外伤者;③发病前上肢活动异常或发生功能障碍者;④未能完成治疗或相关检查评估者。

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在对症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针对肩手综合征的常规治疗方案,包括Bobath康复疗法、间歇气压治疗和神经肌肉电刺激,1次/d,治疗6d休息1d,连续治疗4周。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以药物罐治疗,治疗方法:①中药组方:制乳香、制没药、防风、姜黄各15g,红花30g,桂枝、川芎各20g,威灵仙12g,独活18g,细辛、苏木各10g。②药物罐准备:将配置好的药物用纱布袋包好,冷水浸泡30min后煎煮1h,后将竹罐放入药汁中继续煎煮20min备用。③操作流程:选取患侧肩井穴、肩髃穴、肩贞穴、肩前穴和局部阿是穴(疼痛点)指切定位,用医用镊子将竹罐从药汁中取出,检查罐口周围是否光滑无裂痕,取无菌纱布快速将竹罐表面药汁擦拭干净,手背试温,待温度适宜后迅速利用热力吸附在穴位处,留罐8~10min后取罐。④注意事项:药物罐治疗期间禁食生冷、海鲜、辛辣、刺激等食物;药物罐后30min禁止洗澡。1次/d,两次治疗间隔3d,连续治疗4周。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①神经功能评定:采用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NDS)进行评估,内容包括意识、水平凝视功能、面瘫、言语、上肢肌力、手肌力、下肢肌力和步行能力,总分0~45分,评分越高提示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5]。②上肢运动功能:采用简化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和简易上肢功能评价(STEF)对上肢功能进行评定,其中FMA上肢部分总分0~66分,评分越高提示上肢运动功能越好[6]。STEF根据完成指定动作所需时间长短进行评分,完成动作时间越短评分越高,总分0~100分,评分越高提示上肢功能越好[7]。③临床疗效:依据《脑卒中的康复评定和治疗》中的评定标准进行评定,基本治愈:关节疼痛、肿胀消失,上肢活动功能无障碍、疼痛,肌肉无萎缩;显效:关节疼痛明显减轻,肿胀基本消失,关节活动轻度受限,肌肉萎缩不明显;有效:关节疼痛好转,有轻度肿胀,关节活动受限,肌肉萎缩不明显;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肩关节活动范围无明显改变,伴明显肌肉萎缩。

3.2 统计学方法:将所得结果录入SPSS 24.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及分析。其中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3.3 两组治疗前后NDS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前ND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两组NDS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NDS评分比较(±s,分)

表1 两组治疗前后NDS评分比较(±s,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治疗前24.44±7.13 23.73±7.06例数60 60治疗4周后13.78±5.42#*18.56±6.97#

3.4 两组治疗前后FMA和STEF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前FMA、STEF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两组FMA、STEF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FMA和STEF评分比较(±s,分,n=60)

表2 两组治疗前后FMA和STEF评分比较(±s,分,n=60)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治疗4周后66.53±7.25#*55.98±9.54#FMA治疗前45.53±5.81 46.42±7.85治疗4周后53.37±5.22#*50.45±7.03#STEF治疗前32.08±7.85 31.30±7.62

3.5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4周后,观察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4 体会

目前对于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治疗大多采用对症药物治疗和康复治疗相结合的方式,由于早期患者上肢大多处于软瘫状态,无法进行自主锻炼,因此康复训练以被动训练为主。本文中采用的Bobath康复疗法则是临床常用被动训练方法之一,通过控制患者患侧的肩部和手部,进行内收、外展以及前屈等运动,一方面有效刺激患侧肢体肌肉,防止肌肉萎缩,另一方面稳定肩胛骨,最大程度地降低生物力学失衡所产生的疼痛及其他病理表现[8]。间歇气压治疗和神经肌肉电刺激是针对肩手综合征水肿、疼痛以及因脑梗死所致神经功能缺损的物理治疗方案,其中通过气压的改变可有效促进上肢血液循环,从而达到消除水肿的作用[9]。神经肌肉电刺激是通过低频电流刺激局部肌肉群产生抽搐或收缩,相比被动康复训练的作用更直接。本研究结果显示,采用上述被动康复训练和物理康复治疗后,脑梗死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的上肢功能水平显著提高,在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方面也有明显效果。

中医学认为,肩手综合征的发生主要由于风痰阻滞经络,气血失和,局部血流受阻,肌肉失濡养所致,因此对于该病的治疗原则需以祛风湿、活血通络、行气止痛为主。药物罐是将拔罐法与中药疗法相结合的治疗方法,与现代医疗中玻璃罐不同,竹罐和木罐可通过浸泡和蒸煮,将药汁与罐体相结合,利用高热和负压的作用吸附于局部穴位后,罐体内药汁的药性可通过皮肤黏膜渗透到皮下,进入经络血脉,直接作用于局部穴位和肌肉组织。本次研究取穴以肩胛骨为核心,取肩井穴、肩髃穴、肩贞穴、肩前穴等肩胛区域穴位为主穴,局部阿是穴为辅穴进行药物罐治疗,在药物方面选用制乳香、制没药、红花、细辛、桂枝、防风、姜黄、川芎、威灵仙、独活、苏木等辛温之品,其中威灵仙、独活为祛风湿、止痹痛的强效药,对于风湿痹痛、拘挛麻木等导致的肢体疼痛均有显著的效果;红花可活血通经、祛瘀止痛;姜黄、川芎、制乳香、制没药、苏木均可行气止痛;细辛、桂枝、防风具有解表透邪之效,可有效改善肩手综合征早期肢体的水肿。本研究结果显示,加以药物罐治疗的患者在4周治疗后,其上肢功能和神经功能的恢复水平均较常规治疗患者明显提高。

综上所述,药物罐配合常规康复训练和物理治疗可更大程度地改善患者的上肢功能,提高临床疗效。

猜你喜欢
肩手上肢综合征
SAPHO综合征99mTc-MDP及18F-FDG代谢不匹配1例
Chandler综合征1例
考前综合征
脑卒中并发肩手综合征实施康复护理的价值评定
基于惯性传感器的上肢位置跟踪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预防和控制
错误姿势引发的上肢问题
三联护理在脑卒中中年患者肩手综合征预防中的应用研究
海桐皮汤配合康复训练防治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效果观察
侗医用木头接骨保住伤者上肢66年1例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