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摊儿

2020-11-19 07:37范典
读者·原创版 2020年10期
关键词:聋哑人市井桥头

范典

我喜欢逛地摊儿,倒不怎么买,就喜欢看灯火通明的架子上那些琳琅满目且不高级的货物。夏天的夜晚,趿着一双拖鞋,穿件背心儿,贴着人家的肩膀走过去。看到新奇的货物或是围满人的摊子,便会假装关心一下—凑热闹就是这么来的。

老家的横街,属于县城里面的中心地带,一到夜晚,一溜儿街两边摆满了地摊儿。汽车根本没法儿通过,只有人来人往。贴手机膜的、卖头绳儿的、卖烤地瓜的,把街两旁的实体店都遮得严严实实。

以前,每年县城里都会举办两次庙会,当地话叫“赶交流”。每到那个时候,妈妈会带上我去淘点儿衣服、草席、枕头之类的。那时候的我不关心价格,也不关心买的东西是否实用,只喜欢玩具和吃的。妈妈从来不会亏待我,只要我喜欢的,她都会买给我。不像爸爸,要什么都不给。

我的两个叔叔和婶婶都是聋哑人,在福利厂干活儿。二叔为补贴家用,买了些竹子,自己在家做裤架。他手艺不错,东西做得结实,卖得也不贵。可惜他是聋哑人,不能叫卖;孩子又小,不能替他吆喝。爸妈因此让我跟着他去庙会。

二叔拉着三轮车,车上堆满他亲手做的裤架。因为没付摊位费,我们就在街上一边走一边卖,有人围过来,就把车子停下。我那时候也才十来岁,本来是个内向的孩子,可是不知道为什么,做起生意来竟毫不含糊。也没人教我,我就在那儿拼了命地吆喝。那些阿姨、婆婆见我聪明伶俐,就都围了过来。她们打听裤架的价格,二叔比着手势跟她们解释,我就在旁边做翻译。

女人总有一份恻隐之心。她们一见叔叔是聋哑人,连忙问我:“这是你爸爸吗?是聋哑人啊?”我便向她们做解释,还反复强调裤架的物美价廉。她们一看这形势,都纷纷抢购。一车子的裤架,半天不到就卖完了。

二叔为了感谢我,特意买了双白球鞋送到我家来。我爸怎么也不肯收,让他把鞋子拿回去给自己孩子穿。我心里美滋滋的,虽然爸爸没有明着表扬我,但看得出,他也在暗暗高兴。

摆摊儿,我倒不觉得难为情,因为和那些斤斤计较的人打交道,你才会看清自己的能力和不足所在。爱买地摊儿货的人是最懂生活趣味的,精打细算也依然能活得有滋有味。他们会让从指缝中流出去的每一分钱“得其所哉”,也正是這种最地面式的需求,才是人对物的本质需求,不会多一分一毫的虚饰。

来杭州后,我最早住在文二西路,那里有一整条街都是夜市,最后几个摊位都是卖旧书的。我总喜欢骑个自行车,去那里淘几本外国文学的书。后来搬到近江,门口有条小马路叫衢江路,一到晚上,地摊儿从桥头一路摆到钱塘江。桥头上全是卖烧烤和其他夜宵的,老板特意搭了塑料棚子,置几张简易的桌椅。有些顾客素质低,吃完后将一次性餐具随手从桥头丢下去,让河水变得更加污浊。五六年前,河道被重新治理,排尽河水,从污泥里挖出了无数垃圾。地摊儿当然也随之取消了。

地摊儿取消后,周围环境自然变好了,但我总觉得这条路有点儿空荡荡的,不讨喜,缺了人间烟火和市井气息,也缺了夜晚可以闲逛的地方。

逛地摊儿这事儿就像小时候围在大人身边看他们打麻将一样,虽然看不懂,却有点儿莫名的感动和安心。好像再怎么吵,也觉得是一种幸福。果然,长大后,家中长辈相继离开人世,每年的聚餐难以为继,再也没有团圆饭,也无法再看着他们聚在一起乐呵呵地打牌、开玩笑了。

我灵魂里面那种失落感就这样慢慢滋长并蔓延着。也许我只不过是想从地摊儿那样的市井味儿中咂摸出一种生活—从童年、少年时期带来的乡愁,说不清,也没法儿跟任何人倾诉。

猜你喜欢
聋哑人市井桥头
市井生活是一首诗
风雨桥送别
市井有趣
《小鹦鹉从教记》之得意忘形不听劝
秋虹
圩角老街印象
手机里的爱
无声的世界里,怎样唱一首歌?
体验10分钟黑暗
在广藏市场,看首尔市井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