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县域农村人口空心化空间分异及影响因素研究

2020-11-21 09:00胡一鸣伍旭中
关键词:空心化安徽省县域

胡一鸣,伍旭中

(1.安徽师范大学 皖江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8;2.安徽师范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3)

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新时代现代化发展的两大驱动机制,是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推动力,也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举措。当前农业农村基础仍然薄弱,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1],而由此产生的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经济欠发达地区人口向经济发达地区迁移现象仍持高不下。据安徽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 年安徽省人口流出1 060.8 万人,省外流入人口146.5 万人,净流出人口914.3 万人,是目前中国人口流出率最高的省份。安徽省人口外流现象严重。另外,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提升和高龄老人的比例较高直接导致安徽省农村人口空心化,研究农村人口空心化程度及空间分异特征和产生农村人口外流的动力机制是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途径,对各县市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也具有借鉴意义。

近年来,随着相关统计数据的公开和研究的深入,国内学界对人口空心化的研究从理论走向实践研究,并取得大量的研究成果。理论探讨方面主要从农村人口空心化的内涵、原因、演化及治理方面展开,如周祝平关于中国农村人口空心化产生的四大挑战和应对策略[2]、刘彦随关于三整合理论和三位一体的整治实践[3]、陈家喜关于人口空心化带来的连锁效应和治理途径[4]、向卿青关于山区农村人口空心化带来的社会问题和对策建议[5]、陈池波关于农民荒带来的机遇和挑战[6]、王国刚关于农村空心化三力驱动演进和应对调控措施[7]、郑万军关于重视农村人力资本投资[8]等,通过理论研究分析,学界丰富了农村人口空心化的理论内涵;实证方面研究主要涉及农村人口空心化测度[9−13]、空间分异特征[9,11,13]和影响因素及驱动机制[10−14],基于对实证研究文献研究方法的梳理,农村人口空心化测度方法主要有单指标[11−12]和综合指标[9−10,13]评价法,空间分异特征研究方法主要以ESDA-GIS 可视化分析法[9,11],影响因素及驱动机制主要有非线性回归[14]、多元回归[9−10,12−13]、地理探测器法[13]和定性描述法[11]等研究方法。综合以上分析,结合农村人口空心化形成与发展的长期、多因素作用可知,研究人口空心化影响因素要综合考虑城乡两大地域。本文基于安徽省61个县市数据展开分析,构建综合评价指标得出人口空心化程度,通过描述性统计和ArcGIS 高/低聚类揭示农村人口空心化空间分异特征,并利用多元回归分析影响因素,以期为安徽省乡村振兴和农村现代化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借鉴。

一、人口空心化程度测度

(一)数据来源与处理

研究数据主要来源于《安徽省统计年鉴》(2019 年)、2019 年安徽省各市统计年鉴、2018 年安徽省各县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及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官方网站,涉及的空间数据来源于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采用1:4 000 000 的安徽地图。由于本文以县域为视角展开农村人口空心化程度研究,综合考虑行政区划中地级市所属区的性质和研究需求,本文将这部分暂不纳入研究范围,通过筛选最终得到研究样本16 个地市的61 个县市。

(二)评价体系构建及测度

农村人口空心化程度测度的指标选择既要考虑到迁出、迁入的人口,又要综合农村老幼人口和农业从业人员等多因素影响,因此选用综合指标评价法更为符合实际,参照王良健[10]、谭雪兰[11]、郑殿元[13]等对农村人口空心化的测度,本文根据安徽省实际和数据来源的可信度构建人口流出率、乡村人口定居率、农业从业人员占比、0~14 岁人口占比、65 岁以上人口占比5 项指标对安徽省县域农村人口空心化程度进行测算(表1)。其中人口流出率较为客观反映县域人口流失情况,人口流出率数值越大人口空心化越严重;乡村人口定居率、农业从业人员占比直观反映农村人口的密度,乡村人口定居率、农业从业人员占比数值越高表示人口空心化越低;0~14 岁人口占比、65 岁以上人口占比反映农村老龄化和少儿化现状,数值越高表示空心化越严重。

基于评价指标构建,本文利用熵权法对指标权重赋值,并计算得出各县市空心化程度。安徽省县域农村人口空心化程度测度计算公式表达为:

表1 安徽省县域农村人口空心化程度评价指标

式(1)中Ki为i县市人口空心化程度值,Wj为j 因子的权重,Pij为i县市j因子的分值。

(三)人口空心化空间分布类型

根据农村人口空心化程度评价指标和测度方法,计算得出安徽省县域农村人口空心化测度,将测度结果由高到低排序,利用ArcGIS 10.2 自然段点分级法将安徽省61 个县市农村人口空心化分为高度空心化(21.99~28.95)、较高空心化(18.27~21.98)、中度空心化(15.69~18.26)、较低空心化(13.01~15.68)和低度空心化(10.78~13.00)5 个等级(图1)。

二、人口空心化程度的空间分异特征

(一)人口空心化程度描述性统计分析

按照上述安徽省县域农村人口空心化程度测度,利用SPSS 20.0 进行描述性统计(表2)。由表2 可以得出,安徽省空心化程度最大值在淮南市凤台县,最低值在合肥市肥西县;皖北平均空心化程度最高且安徽省均值,其后依次为皖西、皖南和皖中;从中位数来看,皖北空心化程度均值最高,其后依次为皖西、皖中和皖南;皖南标准差和变异系数最高,说明皖南各县市空心化程度差距较大,而皖中标准差和变异系数最低,说明皖中各县市空心化程度差距较小;从偏度系数来看,皖中偏度系数小于0,呈负偏态,说明大部分县市人口空心化程度趋向小于均值,空间呈中低空心化程度集聚且差距小,皖北、皖南、皖西偏度系数大于0,呈正偏态,说明大部分县市人口空心化程度趋向大于均值且差距大,空间呈中高空心化程度集聚,并随着偏度系数增加差距加大。从峰度系数来看,皖中峰度系数小于0,呈平峰分布,说明大部分县市人口空心化程度较小,空间分布趋于均衡,皖北、皖南、皖西峰度系数大于0,呈尖峰分布,说明大部分县市人口空心化程度较大,空间分布趋于扩散,并随着峰度系数增加扩散程度加大。

(二)人口空心化程度的空间分异

为进一步分析安徽省县域农村人口空心化的空间分异特征,本文利用高/低聚类、聚类和异常值分析、热点分析进行全局空间自相关与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其中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反映安徽省整体人口空心化的相关性,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反映相邻县市人口空心化的相关程度,以弥补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的不足。通过ArcGIS 10.2 高/低聚类(Getis-Ord General G)分析得出安徽省农村人口空心化空间分布类型(表3)。由表3可以得出,从安徽省整体形态趋于随机分布;皖北、皖南趋于集中,并表现出高聚类模式,其中皖北z 得分为2.11,该随机产生此高聚类模式的可能性小于5%;皖南z 得分为1.71,该随机产生此高聚类模式的可能性小于10%;皖西趋于集中,并表现出低聚类模式,z 得分为−1.69,该随机产生此低聚类模式的可能性小于10%;而皖中趋于随机分布,z 得分为1.46,该模式与随机模式之间的差异似乎并不显著。

运用ArcGIS 10.2 绘制聚类和异常值分析图(图2)和热点分析图(图3)。从图2 可以看出,安徽省县域农村人口空心化主要呈现高-高聚集区、高-低异常区和低-高异常区,其中高-高聚集区主要分布在皖北的蒙城县、颍上县和凤台县附近;高-低异常区主要分布在皖南无为市和皖西宿松县一带,低-高异常主要分布在皖南繁昌县附近。从图3 按照90%以上置信度可以看出安徽省县域农村人口空心化热点出现在凤台县、南陵县、宿松县、无为市附近,冷点出现在肥西县一带。总体而言,安徽省县域农村人口空心化通过显著性检验的县市比例较低,因此安徽省农村人口空心化空间集中度不强。

表2 安徽省农村人口空心化程度描述性统计

表3 安徽省农村人口空心化高/低聚类得分

三、人口空心化程度的影响因素

(一)指标选择及变量解释

人口空心化影响因素相关理论主要包括刘易斯理论、推拉理论、理性选择理论等,依据近年人口空心化国内研究成果[9−10,12−13],本文基于城乡社会、经济、教育等方面差距选取7 个解释变量(表4)。

基于上述7 项指标构建多元回归分析模型处理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的关系,将人口空心化程度影响因素的线性函数表达为:

式(2)中 βn为回归系数,Xn为自变量。

通过SPSS22.0 对各因素与人口空心化进行Pearson 直线相关性分析,得到安徽省农村人口空心化变量Pearson 直线相关性检验表,结果显示各解释变量之间相关系数P值存在较高的一致性,说明设定的模型中自变量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因此利用逐步回归法对人口空心化程度影响因素的线性函数进行修正(表5)。

通过绘制回归标准化残差与因变量空心化程度的散点图(图4),可以得出数据具有正态性和方差齐性,可以判定不存在异方差,因此该回归方程的可信度较高。样本量n=61,自变量数目k=4,查DW 检验表可知,dl=1.44,du=1.73,模型中du<DW<4−du,则模型中的残差项无自相关。

表4 人口空心化程度的影响因素指标选择

通过表5 和图4 可以得到安徽省农村人口空心化程度影响因素的线性函数:

(二)影响因素及系数解释

根据修正回归方程和回归结果分析可以得出农业机械总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和城镇化率是影响安徽省人口空心化程度的主要因素。

财政教育投入占比变量是人口空心化的重要因素。当其他因素不变时,财政教育投入占比每增加1%,安徽省县域人口空心化增加0.203%。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和农村基础教育学校撤并进一步加剧城乡教育资源不均等,从理性选择理论来看,农村人口为改变现有基础教育资源而产生以家庭为单位迁往城镇的现象,当城镇教育资源不断优化,农村人口空心化现象愈加严重。

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变量是人口空心化的关键因素。当其他因素不变时,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增加100 元,安徽省县域人口空心化增加0.852%。从推拉理论来看,安徽省城乡收入差距是人口空心化主要的推拉力,安徽省从2013 年起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开始变小,到2019 年安徽省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36 154 元,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为14 670 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46,城乡收入差距比虽为2013 年以来的新低但差距仍较大,当城乡差距拉大,农村将进一步衰退。

城镇化率变量是人口空心化的重要因素。当其他因素不变时,城镇化率每增加1%,安徽省县域人口空心化降低0.068%。随着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和农村精准扶贫政策等因素影响,农村成为国家和安徽省关注的重点发展区域,2013 年开始安徽省人口出现回流现象,也产生农村恢复原有的活力,另外安徽省实施专业村镇和特色小镇的发展农村新模式,也带动就地就业,从而缓解了农村人口空心化现象。

四、结论与讨论

本文基于安徽省61 个县市数据,构建综合评价指标分析安徽省县域农村人口空心化程度,并利用ArcGIS 进行空间格局分析,通过多元回归逐步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得出以下结论。

(1)安徽省县域农村人口空心化程度空间差异较大。空心化最高值为凤台县28.95,最低值为肥西县10.78,从地理分区来看,皖北空心化程度相对较高,其后依次为皖西、皖中和皖南。不同规模和等级的城市周边县域人口空心化程度差异明显,规模大等级高的城市周边县域人口空心化相对较小。

(2)安徽省县域农村人口空心化呈较为显著的空间分异特征。通过Getis-Ord General G 值揭示安徽省县域农村人口空心化主要呈现高-高聚集区、高-低异常区和低-高异常区,凤台县、南陵县、宿松县、无为市为人口空心化热点区,肥西县为人口空心化冷点区。

表5 采用逐步回归法的计算结果表

(3)安徽省人口空心化是受多种因素综合影响,其中财政支出教育支出占比、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是导致安徽省人口空心化的主要因素,而城镇化率的提升一定程度缓解了农村人口空心化。

本文未将地级市所属市辖区及管辖区纳入研究范畴,分析不够完整,但通过对61 个县市的研究可知,政府部门应重视农村人口空心化产生的影响。人口空心化的驱动因素有主观选择的人口迁移,也有客观城乡差距的拉大,如何进一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切实有效的城乡融合发展模式,增强农村人口回流和就地城镇化能力等,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猜你喜欢
空心化安徽省县域
成长相册
基于融媒体环境的县域媒体技术创新
旅游扶贫开发对农村人口空心化的改善效果
县域经济 绥德“网上货运港”
县域消防专项规划研究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乡村振兴视野下贫困山区村庄空心化特征及驱动机制研究*
——以河北省阜平县为例
县域高中文科数学生态课堂的“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