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模式研究*

2020-11-22 06:49王俭民
体育科技 2020年5期
关键词:体育项目受众民族

王俭民

互联网时代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模式研究*

王俭民

(淮阴工学院体育教学部,江苏 淮安 223003)

文章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特征及当前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的主要问题和难点进行分析,探讨加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的重要意义及互联网技术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中的优势,提出在互联网时代构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模式的路径。

互联网时代;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路径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民族精神的载体,更是推广体育文化的中坚力量。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如何运用网络技术传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本文的研究重点。本研究通过分析增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的重要意义,并总结当前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的主要问题与难点,提出了互联网技术在推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广泛传播中的积极优势与效果。同时,分析了开发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利用网络传播模式中的基本原则以及实施策略,为互联网时代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模式设计提供理论参考,增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的时效性与针对性,达到优化网络传播路径的最佳效果。

1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特征分析

1.1 多元文化的交融

我国少数民族众多,每一个民族都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开发并传承了特色的体育文化形式。诸如蒙古族、藏族、彝族、壮族、瑶族、维吾尔族的摔跤运动项目已经传承千年;鄂伦春族、苗族、傈僳族、黎族、傣族、拉祜族、景颇族、独龙族、佤族等,目前均保留了射箭运动的习俗;布依族、白族、水族等均有每年开展划龙舟的体育项目活动。同时,打布鲁、抢花炮、跳高、爬山、手打毽子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都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竞赛方式与评价标准[1]。在不同历史时期,我国多民族在文化交融的过程中,将本民族的特色体育项目作为文化交流的载体,形成了中华体育文化的延伸与融合,进而形成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多元文化交融性特征。

1.2 民族精神的载体

体育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体育文化在民族文化中所呈现出的民族精神也是其他形式无法充分表现或深入体现的积极内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中涉及传统习俗、传统教育、传统道德,而通过体育比赛将所有文化内容渗透其中,形成了相关激励与发展的精神文化内涵。千百年来,体育行为对于身体素质、运动能力乃至精神给养的文化传递从未停息。激发了无数炎黄子孙打破前人记录,挑战更高的体能极限。这样的民族精神是催生我国体育事业,乃至民族发展的原始动力。因此,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不仅是文化内涵的缩影,更是民族精神的载体,激发了每一历史时期的民族发展,并蕴含了各个民族的包容、理解和相互支持,形成以体育文化文化交流载体的社会发展动力。

2 当前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的主要问题与难点分析

2.1 民间传统技艺日渐凋零

现代竞技体育的快速发展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弱化形成了鲜明对比,人们在现代体育项目中找到了更为方便的健身娱乐方式,对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需求日渐弱化。同时,民间传统技艺日渐凋零也成为不争的事实,仅以“抖空竹”为例,抖空竹是一项盛行于我国北京、天津以及东三省等地的民间体育项目。虽然在民间游艺活动中,曾经一度将此项民间传统体育项目推广至全国范围,但是由于受到现代体育文化的冲击,目前,民间掌握“抖空竹”运动技巧的民间艺人屈指可数。而众多与抖空竹类似的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在现代体育文化的冲击下也日渐凋零,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效力的弱化与阻碍。

2.2 文化呈现方式趋于同化

目前,多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传承和发展上并未意识到自身的文化特色,在传播过程中选择了趋于同化的方式,很难区分特色体育文化的类别、性质、娱乐方式以及运动爱好诉求点。这样的情况与文化传播模式的精细化加工不足存在必然联系。如果无法区分所有民族体育项目的特点、内容、技巧、风格,就会严重限制单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信息的有效呈现,因此,现实维度的传播效率必然有所下滑。而大众对于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的文化需求不足,也造成了体育文化内容的判断力下降,同时,甄别力与决策力皆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同化现象干扰。以太极拳体育项目为例,本研究针对其特定词汇:四两拨千斤、以柔克刚、推手等25个词汇合并设计了调查问卷,将少林长拳与三十六路弹腿作为合并选项。邀请受访者依据主观判断将词汇选项与体育项目进行连接。调查问卷发放1275份,回收926份,回收率72.63%。完全连对的反馈问卷只有为72份,仅占总问卷比例的7.78%[3]。由此可见,目前民众对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甄别力严重匮乏,并不了解体育项目自身的运动特征或者文化属性。对于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知识的缺失,主要原因在于文化呈现方式趋于同化,并未将具体的文化特色有效激发,产生了特征区分效力不足的现象,这些问题的存在对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有效传播产生了一定阻力。

2.3 有效传播渠道相对匮乏

与现代体育文化相比较,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渠道过窄,并未开发出相应的大型比赛项目以及网络传播渠道。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现代体育项目获得了快速传播的优势。诸如WWE美国职业摔角联盟、UFC终极格斗冠军赛、MMA综合格斗联赛等,在网络时代开启了全新的文化传播路径,为现代体育项目的自主经营模式创建了较高的可行性。我国搏击运动项目在发展中沿袭了网络化营销模式的拓展形式,设计了昆仑决(Kunlun Fight)、武林风、勇士的荣耀等一系列借助网络传播的综合性赛事[4]。从发展情况分析,众多比赛形式以及利用网络渠道进行传播的方式具备加强的针对性,对于体育文化的传播以及民间普及率具有深远影响。如果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对于网络宣传媒介的利用率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就很难在网络时代来临之际发挥出应有的传播效力,也无法真正将众多民族体育项目作为文化传播的积极力量进行有效开发。

3 互联网技术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中的优势

3.1 开发民众关注焦点,扩大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影响力

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信息传播的效率提供了更高的便捷性,文化内容在其中的传播速率也空前高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要在短期内突破文化传播的速度壁垒,选择网络传播技术是最为可行的方式。普通民众对于网络新闻、网络视频、网络文化的关注度更高,其文化传播的效率也会更强。此外,目前对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完全理解与掌握的个体少之又少,开发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影响力,必须有效利用网络传播媒介,当具备了网络传播的技术优势之后,也可以被自媒体无限复制并形成更为广泛的传播路径。因此,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传播过程中需要借助自媒体、交流软件、公众平台等网络媒介,发挥出网络技术的优势,才能提高并扩大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影响力,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

3.2 宣传体育项目特色,区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特征点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受到体育项目特征的制约性,在传播过程中无法完全还原每一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文化形象,也会严重影响体育文化的输出效果,最终造成民众在识别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过程中无法快速找到文化特征标识。因此,区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特征点,则需要宣传体育项目自身的文化特色,单纯的文字或图片传播并无法表现出传统体育项目的功能、风格、技术要领等内容,而利用网络技术可以通过视频、动画、图文搭配等模式,将体育项目文化特色的主要内容深度开发,并设计出符合现代感官和欣赏视角的文化形象[5]。因此,网络技术在开发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形象方面具备了较高的技术优势,利用这一技术优势,可以形象的刻画并表达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主要特征,引导民众区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特色,提高认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甄别力,以便达到有效传播的最佳状态。

3.3 拓展全新传播路径,补充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交互性

文化传播需要在交流与沟通便捷性较高的平台上完成信息交互,才能让受众更好的理解和感受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魅力。那么,借助互联网技术打造信息交互平台,补充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信息交互性,更加有利于加强传播的效果。而且,目前众多网络平台开发出的信息交互模式,不仅具备图文信息的发布与检索功能,同时也具备视频网络传输的技术功能[5]。补充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交互性,不仅要让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被快速察觉到、寻找到、感知到,更要提高信息交互的体验度。视频媒介的诞生,正是提高这种体验度的最佳方式。仍以“抖空竹”为例,单纯的图文信息对于此项运动的描述过于匮乏,而利用视频将技术要领发布于网络交流平台,其受众的理解效果会大大增强。同时,在交流平台中,受众可以提出各种练习问题,经过信息交互之后,受众对于此项运动的练习方式感受度会更高,在文化交互过程中会达到最佳的传播体验度。

4 基于互联网时代特征构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模式的路径

4.1 开发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网络传播模式的基本原则

4.1.1 注重感官创新性

千篇一律的文化素材在网络时代形成了垃圾信息的不利影响,运用网络技术的过程中,必须融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新颖度,设计创新性较高的文化形象内容,以新颖性吸引网络受众。一旦感官创新性不足,很容易造成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影响力弱化,其特色形象也会大打折扣,而网络传播模式的效果也无法真正发挥[6]。因此,在开发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网络传播模式的过程中,首先需要以网络受众的感官体验为先导,诸如文化形象包装的创新性,要突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形象特质,避免出现垃圾信息等不良发展趋势。

4.1.2 丰富宣传历史化

每一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都有其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在利用互联网技术拓展宣传渠道,以及进行文化形象包装时,需要深度开发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历史化宣传维度。以该项目的文化背景提高运动本身的辨识度,同时,也是设计体育项目文化标签的重要方式。当丰富的历史文化背景成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标签时,其辨识度与甄别性都会有所加强,进而引导传播受众对此项运动产生深刻认知,发挥出网络传播的积极效应,提高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普及度与推广度。

4.1.3 增强文化体验度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虽然是文化缩影的深刻感悟,但是在现实维度中其体育项目本身的运动性不可忽视。由于网络途径中推广内容缺乏一定的现实指导,容易在操作流程中出现文化理解偏差,而且如果无法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主要运动方式与技巧进行广泛传播,其最终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影响效力也会受损。因此,虽然可以借助网络传播的技术优势,但是不能忽视体育项目本身的文化体验度,否则也会无法有效运用网络传播模式,造成文化传播的曲解现象[7]。这一体验度的评价标准则在于受众是否真正参与了某一项民族传统体育运动,而并非仅能够主观描述针对这一运动的理解。在传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时,这一体验度决定了传播效率以及文化传播的持久性。

4.2 运用网络技术传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实施策略

4.2.1 设计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全新形象,迎合网络受众主体感官需求

设计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全新形象,是迎合网络受众主体感官需求的必要措施。利用网络技术拓展传播路径,必须突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全新形象,这样才能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拉近公众视野,保证宣传内容和传播方式能够被受众所接受。仍以抖空竹为例,在形象包装上可以设计抖动时姿势多变,绳索翻花,表演出串绕、抡高、对扔、过桥等动作技术虽然可以体现出较为突出的民族特色与技术要领,但是并不一定能够吸引到受众的感官需求。此前,沈阳杂技演艺集团倾力打造的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魔幻杂技剧《熊猫寻梦之旅》,通过改变空竹材质并融入LED光动效果,在很大程度上解放了传统表演模式,获得大量网络视频的传播加载量[8]。从传播效率与观众感受方面分析,在结合了舞蹈、武术、歌唱、魔术等多种艺术元素之后,抖空竹的运动模式并未发生改变,但是突出了更为形象的文化魅力,因此达到了预期的传播效果。那么,基于网络传播过程中对于创新性与新颖度的基本原则,在设计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全新形象时,也需要注重新技术与新模式,这样才能迎合网络受众主体的感官需求,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

4.2.2 开发多媒体综合运营传播管理模式,显示宣传渠道的信息时效性

运用网络传播技术,并非单纯的图文包装或者视频传输,拉近受众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距离才是重点。目前,网络宣传媒介中自媒体占据了大部分公众视野,而终端信息阅读也趋近于智能手机的普遍占有率。依照这样的情况,则需要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创建手机端的网络宣传路径。例如,设计体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手机APP软件,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内容注入其中,并定期更新包罗万象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素材,诸如龙舟节可以作为定期传播的节日体育项目,在特定的时间拉近与受众的距离感,充分补充宣传渠道的信息时效性,通过引导受众关注龙舟节,增强划龙舟体育项目活动的参与度及体验度。但是在网络传播的框架之中,并非仅存在APP一种技术模式,公众平台、视频媒介、BBS网络论坛以及微博或微信等网络平台载体,都具备了较高的网络受众[8]。而每一种平台的技术方向略有差异,如果要达到综合运用多种媒介的最佳效果,也需要针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特征进行区分,选择适合传播的技术方向,才能达到个性化发展与时效性对接的网络资源优化配置,完善网络多媒体综合运营传播的优化管理模式。

4.2.3 构建线上线下的网络媒介交互机制,创造体育文化真实体验环境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否能够深入人心,是否能够占据网络受众的主流点击率与浏览量,决定了传播效果与传播效率。而激发这一潜在传播效率的关键点,在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网络传播模式中是否融入了真实度与体验度较高的体育项目内容。由于网络本身是虚拟信息的数字化呈现方式,其体验度无法在线上直接完成,那么,有必要构建线上线下的网络媒介交互机制,才能创造体育文化真实体验环境,从而引导受众参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并积累受众对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深刻感受与理解。构建线上线下的网络媒介交互机制的过程中,可以在宣传页面链接线下活动的参与方式,例如,将摔跤运动项目的比赛场地与时间进行公布,或者直接与团购网站合作,将比赛门票在网络中销售,也会形成线上与线下的实时对接。同时,还需要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运动器材方面着手,将富有民族特色且具备直接健身价值的运动器材在网络中进行销售,诸如手打毽子、抖空竹、太极柔力球、打布鲁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器材。当利用淘宝、京东、天猫等B2C电子商务平台打开健身器材的销路之后,网络受众可以在线下单独完成练习,同时,也能在交流平台中进行沟通学习,进而达到激发线上线下网络媒介信息交互效果的目的。

5 结论

对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的广泛性与实效性而言,网络技术具有重要的支持作用。但是,由于受到现代体育文化的冲击,在传播效率与效果上差强人意。通过分析互联网技术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中的优势,能够明确互联网传播模式的技术性、延展性、便捷性以及影响力。利用互联网传播模式,拉近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普遍受众的距离感,是互联网时代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的关键要素。为此,本文建议通过设计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全新形象,迎合网络受众主体感官需求,达到丰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新颖性的设计效果。通过开发多媒体综合运营传播管理模式,补充宣传渠道的信息时效性,拓展网络传播模式与传播效率。以构建线上线下的网络媒介交互机制为传播模式,创造体育文化的真实体验环境,拉近网络终端用户群体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距离,达到预期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效果。

[1]武常宏.论媒体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J].新闻战线,2016(5).

[2]李政.网络化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 2014(6).

[3]阳家鹏,向春玉.全球化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困境及策略[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2(5).

[4]王岗.关注民族传统体育:现状、问题与思考[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2).

Research on the Mode of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 Communication in the Internet Age

WANG Jianmin

(Huaiy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uai'an 223003, Jiangsu, China)

淮阴工学院横向课题,项目编号Z421A191153。

王俭民(1970—),本科,讲师,研究方向:高校篮球教学与训练。

猜你喜欢
体育项目受众民族
浅析新媒体时代下受众观的演变
受众需求视野下对电台编辑工作的优化措施探究
MINORITY REPORT
成语魔方
农村中小学如何开展传统体育项目
农村小学如何开展传统体育项目
传承 民族 文化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
学生穿汉服展示传统体育项目
韩剧迷受众心理解读——以《来自星星的你》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