傈僳族体育舞蹈文化的发展变迁研究*

2020-11-22 06:49夏晨阳雷小明冯艳琼
体育科技 2020年5期
关键词:傈僳族舞蹈动作

夏晨阳 雷小明 冯艳琼

傈僳族体育舞蹈文化的发展变迁研究*

夏晨阳 雷小明 冯艳琼

(玉溪师范学院体育学院,云南 玉溪 653100)

傈僳族体育舞蹈具有灵活轻快、生态古朴等特点,丰富多彩的舞蹈形式充分反映了傈僳族人民的劳动生产特征和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传播推广傈僳族体育舞蹈有利于今后进一步掌握本民族传统舞蹈文化元素,也能更好地保护与传承少数民族文化。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傈僳族体育舞蹈的社会功能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它通过以形体动作和肢体语言的表达形式,对身心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因此,要在学习实践中去体现傈僳族体育舞蹈的艺术价值和社会功能,促进社会文明与进步,进而使其形成一种全社会广为传播、全民参与的体育文化现象。

少数民族文化;傈僳族体育舞蹈;功能与价值

1 傈僳族体育舞蹈的起源

傈僳族是我国跨境而居的少数民族,也是现今历代世居在我国西南边疆的古老民族之一。其文化历史悠久,在距今所发现的汉文历史文献中唐朝第一次出现“傈僳”的称谓,唐朝蛮说中称“栗粟两姓蛮”、“栗蛮”、“施蛮”、“顺蛮”均属“乌蛮”,分布在现在的四川、金沙江两岸、滇雅碧江、澜沧江两岸等广阔地带。15世纪中叶大批傈僳族人在括木必帕的带领下,越过碧罗雪山进入滇西北地区,1500至1600年傈僳族人由于在战争时起义失败向缅甸、老挝、泰国等地迁徙,直到清代时期迁徙还在继续。现在傈僳族主要分布在中国(云南、四川、西藏地区的州县)、缅甸、泰国等国家。傈僳族文化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源远流长,追溯傈僳族体育舞蹈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发展历史,且其不受年龄和性别的限制,通过动作、形体、音乐来释放真实自然的内心情感。

傈僳族体育舞蹈活动早先源于生产实践和日常生活,舞蹈形式因地区不同而异,形式多样且内容丰富,无需特殊的场地和器材,是一种便捷有趣且结合了舞蹈文化和体育健身于一体的活动形式。傈僳族体育舞蹈是少数民族体育项目之一,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地域文化特点和功能意义。很早以前,傈僳族体育舞蹈仅流传于傈僳族群范围,自娱自乐的舞蹈形式通常在祭祀、婚嫁、盖房、播种、狩猎等事件中进行,它的伴奏有芦笙、笛子、琵琶、弦等民族乐器和独特的“达比亚”自制弹拨乐器进行舞蹈伴奏。傈僳族体育舞蹈是体育艺术范畴的延续,也是少数民族文化的延伸。

2 傈僳族体育舞蹈的开展现状及传统功能

2.1 开展现状

傈僳族体育舞蹈的歌曲或伴奏曲调优美、节奏感强,而且热烈奔放、粗犷有力,在各种乐器的丰富伴奏下自由舞动可以达到身心愉悦的效果。傈僳族人民听到民族舞蹈伴奏就会情不自禁的跳起来,所以有傈僳族的地方就会有体育舞蹈。现在,云南省永胜县东山傈僳族彝族乡的学校大多采用傈僳族体育舞蹈作为课间操活动内容,在民俗节日中学校老师也会带领学生进行傈僳族体育舞蹈活动。师生之间手拉手围成圈进行民族体育舞蹈,此举不仅有效促进了整个机体的稳定团结,调节了学生的消极情绪,消除了学生的身体疲劳,同时也可以带动更多人去学习了解傈僳族体育舞蹈,使其源源不断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

2.2 传统功能

在国家大力发展体育事业号召全民健身的背景下,对傈僳族体育舞蹈的发掘推广尤为重要,傈僳族体育舞蹈具有很强的民族性、地域性、独特性等文化特征。现在社会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人民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所以很多人也认识到身心健康的重要性。傈僳族体育舞蹈能充分带动人体各个肌肉群,对防止机体早衰非常有益,参与过程中可以增加体内新陈代谢,提高心肺功能,减少外界对血液循环造成的阻力;同时,对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有很大的帮助;再有,可以让人保持良好心态,预防和减少消极情绪和心理压力。傈僳族体育舞蹈简单易学,动作循环进行,可以加强身体各个部位之间协调性和柔韧性,还能提升肌肉线条的美感,使身体曲线更加优美。所以,坚持参与傈僳族体育舞蹈对于美化身材,调节身心都有显著作用。

3 傈僳族体育舞蹈的主要类型与发展变迁分析

3.1 主要类型

3.1.1鸟兽舞

“鸟兽舞”是人们模仿鸟、兽、鱼、虫和家禽嬉戏动作的舞蹈。“鸟兽舞”反映了被人们所猎取捕获的鹿、熊、猴、兔等和被驯服的狗、鸡、羊、马沸腾的现象,其中鸟飞鱼跃和鸡跳羊斗形成了充满生机活力而异常热闹的景象。“鸟兽舞”是怀抱琵琶,自弹自跳的独舞,跳舞动作双脚跳跃,写实性极强。

3.1.2琵琶舞

“琵琶舞”是族民们最为喜爱的舞蹈之一。傈僳族每逢节日,如播种、收获、年节、婚嫁时人们用来庆祝的舞蹈。届时只要弹拨乐器“弦子”响起,并在弹奏者的领舞下,男女老少都会不约而同的围圈跳琵琶舞,舞蹈中主要表现劳动生产和日常生活的模拟性舞姿,其中也有抒情舞蹈。人们在怀抱傈僳族琵琶的男领舞和吹奏“筚篥”或“竹笛”的女领舞带领下,摇动腰胯使长裙左右摆动,翩翩起舞。

3.1.3迁哦

“迁哦”是一个集体舞蹈,仅在云南怒江的福贡县和兰坪县傈僳族村寨中流传。“迁哦”属于自娱性的集体舞,舞时男女各站一排,对面起舞。男弹期奔或吹横笛,女吹笛哩吐或弹口弦,男进女退、女进男退,所有动作都是一进一退、左右擦地很有规律。舞时,多以腰部和胯部的扭捏带动身体做斜向或横向的摆动。男子呈双肩一高一低的斜向摆动,女子则呈双肩一前一后的横向摆动。舞蹈有分段式,不同舞段内容不同,领舞者选择舞蹈动作带领后面众人手牵手一起跳。舞蹈形态一般以身体和脚步动作为主,动作幅度较小,具有严格的重复性和对称性。

3.1.4阿尺目刮

在绚丽多姿的傈僳族歌舞中,要数“阿尺目刮”最具代表性。阿尺目刮,意为“山羊的歌舞”,发源于云南维西县澜沧江流域,现今主要流传于叶枝乡的傈僳族村寨,是一种群众自娱性舞蹈。其特点是不用乐器,自始至终踏歌起舞,乐歌以领唱和伴唱合成,每一乐曲开头都有一个无唱词内容的起音,其音颤抖悠扬,宛如旷野里山羊的悠悠长鸣。参舞者分男、女两队,每队有一名领唱者,其余合唱。其唱词内容十分丰富,可从远古洪荒的神话传说唱到身边的生产生活,可承袭前人留下的唱词,也可即兴自编自唱。如果男女两队的领唱者旗鼓相当,往往一场完整的“目刮”唱一天一夜尚不能完。“阿尺目刮”是一种边唱边跳的舞种,舞蹈形式有众人围圈顺时针方向跳、男女对唱跳、直纵跳、半圆弧不同队形等跳法,动作幅度大小不一,在室内外均可进行。

3.2 发展变迁分析

傈僳族体育舞蹈动作部分是以舞步来命名,而更多的是随乐曲名称而定。这些舞蹈动作起源于17世纪,当时傈僳族人民主要以狩猎和采摘野果获得生存食物,动作大多以模拟各种动物为主,如鸟王舞、鸡吃食舞、猴抓虱舞等。后来逐渐把模拟动物的原始舞蹈发展成为表现族民挖地、锄草、收割等生产生活内容,而且没有任何音乐伴奏或人声伴唱,完全以舞者脚掌踩地作舞的声音为舞蹈节拍,从而形成了异常独特的风格。在时代发展背景下,傈僳族传统文化受物质生活和意识形态的影响,体育项目正在潜移默化发生变迁,其变迁和发展的总体趋势是进步的。傈僳族传统体育文化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传承价值,在未来发展过程中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傈僳族文化中的民族传统体育价值,同时充分利用高校、科研院所等阵地积极继承和弘扬傈僳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精髓,从而进一步促进我国体育产业和文化产业相融合。

4 傈僳族体育舞蹈的发展变迁价值

傈僳族体育舞蹈是一项颇具适应性的文化健身活动,其形式内容丰富多样,其动作灵活多变,舞蹈中有拍手、扭腰、跳跃、踢腿和转圈等多种动作形式,而且动作也能根据曲调的节奏快慢而定,具有实施便捷的优势。傈僳族体育舞蹈在表现基础上可以使头颈、躯干等各个关节部位充分参与,对机体的刺激是全面性和综合性的,它的动作不仅具备有氧运动的效果,增强抵抗疾病的能力,还能促进血液循环,同时可以陶冶情操,能改善人的精神面貌,跟随音乐随性舞动让全身心放松,负面情绪就会随着肢体动作被排除体外。傈僳族体育舞蹈伴随着欢快的音乐和动感的节奏,参与时人们载歌载舞、欢聚一堂,沉浸在欢乐的体育舞蹈之中,有效起到身体和心理的调节作用。综上所述,傈僳族体育舞蹈具有较高的健身、娱乐价值,其价值不仅是外在身体层面,更体现于内在心理情感上,充分促进了大众身心健康发展。

5 结语

随着社会潮流的加快和发展,“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每一天,幸福生活一辈子”的理念正在逐步深入人心,体育锻炼也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除衣食住行以外的重要内容,人民群众把积极参加体育健身活动作为一种全新的生活时尚来追求。傈僳族体育舞蹈不仅可以增强体质、促进智力,还可以陶冶情操,培养发展出活泼开朗、热情奔放的性格,同时也促进了民族之间的深度友好交流,应在当今社会得到广泛传播,让更多人去了解学习。同时,还应该推广到更多学校当中,让当代学生去学习具有古老悠久历史的傈僳族体育舞蹈,使学生进一步走出宿舍和网络,让业余生活变得更加充满活力,这不仅起到愉悦身心的作用,而且扩大了人际交往范围,对当今的人际关系搭建及促进社会和谐发展都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体育舞蹈文化是傈僳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和精神文化的象征。傈僳族体育舞蹈吸引了现代人的眼球,在舞蹈中进行沟通和产生共鸣,使人们在交流中体验到少数民族文化带来的乐趣。研究傈僳族体育舞蹈文化的发展变迁,旨在对其历史和价值进行梳理分析,为傈僳族体育舞蹈的传承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参考价值,进而推动现代体育产业化发展,做到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并在结合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这对傈僳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并使其走向科学化、现代化,以及弘扬民族传统体育、增进民族大团结具有深远意义。因此,应当积极参与和传承傈僳族体育舞蹈,把它引入到我们的生活当中,为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推广、加深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和促进民族团结做出贡献,让璀璨珍贵的少数民族文化得到弘扬和发展。

[1]徐祖祥.文化转型与“非遗”困境:基督教对中缅跨境民族民间信仰乐舞发展的影响[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5):5-12.

[2]汪艳秋.学校舞蹈教育的性质与作用[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146-147.

[3]马雪峰.傈僳族节日习俗的社会文化功能[J].保山师专学报,2006(6):71-75.

[4]朱红.在民间舞教学体系中延伸民族舞蹈文化--谈民族地区专业舞蹈院校的民间舞蹈教育[J].科技创新导报,2008(18):107-108.

[5]侯金成,杨爱华,李英.云南傈僳族传统体育舞蹈探源[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0(1):12-14.

[6]汪雄,万宇,张雪峰,等.中缅边境傈僳族“刀杆节”仪式变迁的人类学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6(6):82-85.

[7]李晴.媒介与傈僳族音乐的传承发展[J].中国民族博览,2017(11):159-160.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and Change of Lisu Minority Sports Dance Culture

XIA Chenyang, etal.

(Yuxi Normal University, Yuxi 653100,Yunnan ,China)

1.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编号:18XTY012);2.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编号:2020J0657)。

夏晨阳(1991—),博士生,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雷小明(1983—),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

猜你喜欢
傈僳族舞蹈动作
下一个动作
樱花浪漫迎阔时,刀山火海任尔闯 怒江傈僳族阔时节
舞蹈课
校园舞蹈 多姿多彩
非同一般的吃饭动作
如何在舞蹈表演中巧妙运用舞蹈技巧
傈僳人的阔拾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