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击手与体育视觉冲击力的建构——基于《奎迪:英雄再起》的画面凝视*

2020-11-22 06:49邱新宇李世森
体育科技 2020年5期
关键词:拳击手冲击力暴力

孙 平 邱新宇 李世森

拳击手与体育视觉冲击力的建构——基于《奎迪:英雄再起》的画面凝视*

孙 平 邱新宇 李世森

(华北理工大学 体育部,河北 唐山 063210)

拳击运动是体育电影视觉表现的重要主题,以2019年上映的拳击电影《奎迪:英雄再起》为案例,研究拳击手、暴力美学与体育视觉冲击力之间的联系,借助拳击电影特有的体育视觉冲击力,加深对体育视觉理论和实践的认识。研究认为,冠军争夺战一向是拳击电影的永恒命题,《奎迪:英雄再起》讲述的是奎迪力求捍卫荣耀的冠军之路,关于声誉与爱情如何抉择的人生命题,在剧情设计上并未突破拳击电影叙事的固有框架,而是在嗜血的拳击手形象建构中,将暴力美学与视觉冲击力推向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拳击运动;体育电影;视觉冲击力;暴力美学

由华纳兄弟影片公司制作发行的《奎迪:英雄再起》于2019年在内地上映,久违的拳击电影与暴力美学实现回归。《奎迪:英雄再起》作为《奎迪》的续集,接近于《洛奇》的风格,视为《洛奇8》也不为过。从暴力美学的表达与拿捏,以及视觉冲击力的建构方面,又与《洛奇》系列电影风格迥异,创造了属于奎迪的电影叙事风格。《奎迪:英雄再起》讲述的是奎迪力求捍卫荣耀的冠军之路,关于声誉与爱情如何抉择的人生命题。冠军争夺战一向是拳击电影的永恒命题,《奎迪:英雄再起》在剧情设计上并未突破拳击电影叙事的固有框架,而是在嗜血的拳击手形象建构中,将暴力美学与视觉冲击力推向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1 拳击类型电影与拳击手的荧屏形象

自电影默片时代以来,拳击电影一直是好莱坞的主流题材,米德尔伯里学院电影研究教授Leger Grindon认为[1]:拳击电影提供了独特的历史性和文化性分析视角,以时间顺序展开的历史文化分析,揭示了美国大众文化的变化,因为电影转移了社会的关注焦点,以反映不同时代电影观众的价值观念。

拳击类型电影的历史发展可以划分为四个主要时期,第一个时期是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时期,电影中的拳击手形象是一个英雄的角色,以电影Kid Galahad(1937年)为代表,这一拳击手英雄形象成为美国新政和人民阵线的象征,成为推进美国政治进步的媒体力量[2]。第二个时期是1946年至1951年,受黑色电影风格的流行,以及对职业拳击比赛的刑事调查的影响,电影叙事内容表现出明显的社会价值取向。第三个时期无疑是电影《洛奇》的问世,从1976年拍摄的《洛奇》到20世纪80年代初,这一时期拳击手的形象反映了美国参与越战的失败情绪和女权主义运动崛起带来的男性气概危机的时代主题,也代表了非洲裔美国人的种族身份的觉醒,拳击手作为社会革新的象征,直接指向受到经济衰退影响的白人工人阶级的社会地位。第四个时期是二战以来呈现出的拳击励志主题,伴随电影商业化的价值取向,逐渐凸显拳击手赖以生存的本源力量,也构建了拳击电影独特的荧屏表达方式。

拳击手的荧屏形象来自于一个孤独个体的形象认知,在场上面对代表着阻挡战士成功之路的力量。拳击手的力量源自他的身体,运动技能定义了拳击手的社会价值。脱掉衣服,没有工具,这个战士必须用他的拳头和骨头来征服观众。这一拳击手的典型形象认知,可以分解为六个审美维度,第一个维度是身体与灵魂之间的冲突,或物质与精神之间的冲突。第二个维度是关于功利化成功准则的批判,个人必须向商业潜规则及幕后势力妥协。第三个维度是通过在主流社会与边缘化社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民族认同与地区认同的价值观念融合[3]。第四个维度指向男性气概的当代危机,基于男性气概的暴力价值观和女权主义之间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社会矛盾,这一社会矛盾的根源突出反映在一名拳击手的荧屏形象上[4]。第五个维度是关于反对社会不公正和个体无力感的荧屏呈现方式,以社会底层视角的拳击手形象认知,力求呈现一个公平公正的社会图景。第六个维度是关于拳击手丰富的内心世界,与社会现实之间产生的情感冲突。这些戏剧性的情感冲突在一个好莱坞式的剧情架构中得到解决,拳击手最终认识到他的谋生手段,生存危机迫使他走入拳台的中央。

2 拳击手与暴力美学的呈现方式

以《奎迪:英雄再起》的个案分析,拳击手的发展势头被腐败势力阻挡,奎迪必须与腐败势力达成内幕交易才能赢得冠军。这一堕落的胜利,导致奎迪陷于仇恨的沼泽不可自拔,抛弃了他的民族荣誉感和心仪的女友。当奎迪意识到人生的错误后,放下仇恨,专注比赛,重新回到了拳台中央,在冠军争夺战中获得了成功,拿回了属于自己的荣誉。奎迪与对他忠诚的女友重聚,决定远离拳台的暴力世界。

拳击电影之所以令人着迷,一直成为好莱坞的主流而经久不衰,最大的秘密在于人们对于暴力与嗜血的偷窥癖。暴力影像与色情影像一样,都牵连在充斥着偷窥癖和欲望的网络中。影评家和观众一直在吸引力和排斥力之间、在迷恋和恐怖之间徘徊,但他们无法选择离开。他们的凝望很深,挥之不去,困扰着自己。“恐怖的魅力”这个概念解决了一些关注暴力美学的中心主题,包括观众的本质、道德和礼仪,以及被拳击运动合法侵犯的身体。观众无法避免他们骄傲的凝视,死亡和暴力在某种程度上十分诱人,当你看着一个拳击手被暴打的面目全非的五官时,你的确会获得一种内疚的快感。犹如暴力美学所传达的价值观,它有一种可怕的魅力,一旦它吸引一个人更接近这些影像,就会使他不愿离开它们。你会看到安静的、虔诚的人群站在这些扭曲的暴力影像周围,弯下腰看着死者苍白的脸,并且被死人眼中的奇怪咒语给封印住了,体现了好莱坞政治意识形态的基本设置[5]。

观众对于拳击手嗜血的偷窥癖向我们抛来了一个问题,即观看暴力影像意味着什么?或者说在拳击特有的暴力文化中如何建构电影的视觉冲击力。我们看到这些暴力影像的感觉如何?我们对身体受到侵犯和暴力场景有什么反应?有一部分人认为[6],以暴力和死亡作为内容的影像已经成为当代大众媒体的“主食”。尽管内容可能令人厌恶,但我们早已习惯于以暴力为内容的视觉效果产品。这样的暴力影像是不是一种道德规训,是强调政治和社会暴行的恐怖性,还是因为人们反复接触这些暴力影像,反而减少了它们的震撼效果,使它们本身的教育意义变得平庸,使得观众对所看到的内容漠不关心?

摄影史学家苏珊•桑塔格(Susan Sontag)对这些观点进行了深度思考,并在1977年首次出版的《摄影》一书中表达的观点,桑塔格认为,在日常生活中频繁出现的暴力照片的确不容易产生震撼的效果,并抵消了暴行照片的道德影响。桑塔格还在《关注他人的痛苦》一书中提出,照片可以保留它们的力量,让观众持续关注,达到“反思与学习”的社会规训效果。[7]能不能达到这种社会规训的效果无法得到保证,但摄影照片的确起到“邀请”观众思考其内容的作用。《奎迪:英雄再起》作为一个生动的案例,就是试图想象图像或荧屏如何“邀请”观众进行思考,即身体暴力如何影响观众的身体认知这一问题。

3 暴力美学与体育视觉冲击力的建构——基于《奎迪:英雄再起》的画面凝视

身体和面部的变形是拳击电影主要的呈现方式,《奎迪:英雄再起》关于暴力美学的震撼效果来自于身体上的凝视,近乎经典的肌肉组织和扭曲的脸产生非常凸显对比的视觉记忆。在身体抵抗和屈服之间摇摆,它们代表着无力和不屈的抵抗,它们产生的魅力能让观众感到羞愧。这种被暴力击打扭曲的肉体与我们对运动员那种标准身材的身体感知之间形成巨大的裂痕,这种身体记忆可以描述为,它是一个具有特定的身体轮廓,即长条状的或紧实的肌肉。因此,拳击手的身体可以定义为硬朗与无坚不摧的施暴者形象,而观众或者说凝视者就像潜水员的静态摄影,潜水员就像悬挂在空气里一样,保持着完美的姿势和兴奋的紧张感,这一时刻似乎也被摄影机暂停,时间被无限地延长了,身体肖像的悬挂时刻,肉体似乎脱离了时间,建构了独具拳击暴力风格的视觉冲击力。

在历史上,拳击手和战士之间一直存在着某种必然的联系,拳击比赛是一种特殊的战斗仪式,拳击手寄寓古典战士的英雄主义,拳击手代表了战斗的真实性和荣誉。拳击文明是一种基本的人类身体行为,即暴力式的战斗。通过拳击规则和法律规范,拳击正式化了本来视其为不道德和非法的行为。拳击是极端的、危险的、暴露的而又受损的身体表征。拳击暴力是一个有趣的案例研究,因为它不同于其他形式的暴力行动,同时深化了对类型化体育电影本体论的认识[8]。与其他形式的暴力行为相比,拳击暴力受到比赛规则的限制,是设定限制的暴力,而不是过度暴力和无法控制的暴力。拳击能够减少对两个自愿参与战斗人员的身体损害,并存在于施暴者和承受者的道德价值之外。

如果传统的身体定义涵盖了一种普世的审美观念,那么身体暴力就可以理解为污损和肉体的无形性,这使我们尝试理解头部击打影像反映出的令人不安的力量。与其他类型的暴力影像不同的是,当身体可以保持其外形的完整性时,拳击影像会及时地捕捉身体美学,展示在被扭曲、被破坏过程中的脸和身体。基于拳击运动的暴力美学意在呈现两种身体影像,即打击者和被打击者的身体,理想的和残缺的身体。一位拳击手完整而坚硬的轮廓,架构在另一位拳击手皱巴巴的、畸形的、经常流血的身体上。这些暴力影像能够告诉我们什么是男性气概和肉体现实,什么是暴力、性别和欲望,无法摆脱他们对男性气概的认知,即钢铁机器对橡胶脸,硬汉对娘娘腔的男人。

在《奎迪:英雄再起》的剧情设计中,“我要把他打成肉酱”属于一种陈词滥调的台词设计,却表达了拳击手的求胜欲望。“肉酱”是混合的,是柔软和潮湿的,而拳击手的身体是坚硬的和完整的,形成强烈的画面对比效应,这种暴力美学的割裂效应建构了极具视觉冲击力的画面感。换言之,如果一个人用身体对付泥潭、泥巴或纸浆,他就是在自杀,因为这些物质在他自己的身体里,在他自己的心理防线开始崩塌的地方[9]。拳击暴力美学使男性对自己身体的恐惧更为真实地体现在懦弱人的脸上,那种允许他的内心情绪扩散在外,甚至潜伏在拳击手审美的恶趣中。拳击电影的焦点是拳击手扭曲的脸和几乎被打爆的头部,就像拳击的术语“几乎把他的脑袋扭下来”。暴力以肢解和毁容为画面凝视的基础,扭曲的身体画面失去了应有的美感,破坏了人类身体所拥有的本体尊严[10]。即使暴力撕裂了身体的其他部分,恐怖总是在脸上凝聚,却使暴力突显出凝视的价值,使其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4 小结

《奎迪:英雄再起》讲述的是奎迪力求捍卫荣耀的冠军之路,关于声誉与爱情如何抉择的人生命题。冠军争夺战一向是拳击电影的永恒命题,《奎迪:英雄再起》在剧情设计上并未突破拳击电影叙事的固有框架,而是在嗜血的拳击手形象建构中,将暴力美学与视觉冲击力推向了一个全新的高度。暴力影像能够告诉我们什么是男性气概和肉体现实,什么是暴力、性别和欲望,无法摆脱他们对男性气概的认知,即钢铁机器对橡胶脸,硬汉对娘娘腔的男人。即使暴力撕裂了身体的其他部分,恐怖总是在脸上凝聚,却使暴力突显出凝视的价值,使其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1]LEGER GRINDON. Knockout: the boxer and boxing in American cinema[M].Jackson: University Press of Mississippi, 2011:12-18.

[2]莱杰·格林登,张颖.拳击电影与类型理论[J].世界电影,2011(6):4-13.

[3]黄璐.《百万金臂》中的全球化与民族性关系释义[J].电影文学,2015(6):125-126.

[4]胡郁.当代好莱坞拳击片的类型特征研究[J].当代电影,2018(3):43-46.

[5]黄璐.好莱坞电影政治研究进展——以部分期刊文献为主[J].东南传播,2012(5):56-59.

[6]俞丰穗.美国奥斯卡获奖拳击电影的文化内涵[J].电影评介,2013(13):58-61.

[7][美]苏珊·桑塔格.反对阐释[M].程巍,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33-45.

[8]黄璐.运动电影崛起的社会实在意义[J].浙江体育科学,2009,31(1):12-15.

[9]黄望莉,汪乐萱.从《杀死比尔》看暴力美学与音乐元素的结合[J].电影新作,2018(3):106-109.

[10]张卫军.电影《哭泣的拳头》中的体育精神与奋斗理念[J].电影文学,2008(18):70.

On the Construction of Boxers and Sports Visual Impact--A Gaze Based on the Image of "Quaid: Heroes Re-Emerged"

SUN Ping, etal.

(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ngshan 063210, Hebei, China)

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2019030403007)。

孙平(1980—),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社会学。

猜你喜欢
拳击手冲击力暴力
从来没有赢过的拳击手
反性别暴力
胜者姿态CHECKMATE
落石冲击破坏特性试验研究
探讨图像时代视觉传播的“冲击力”
冲击力、感染力、张力、亲和力
暴力的班长
拳击手的祈祷
暴力和痛苦
“疆独”暴力袭击我驻外使领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