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期待视域下的草根体育组织功能分析*

2020-11-22 06:49刘诚香
体育科技 2020年5期
关键词:体育事业草根社区

刘 林 刘诚香

角色期待视域下的草根体育组织功能分析*

刘 林 刘诚香

(四川轻化工大学体育学院,四川 自贡 643000)

在社会体制改革和社会结构变迁过程中,草根体育组织成为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参与者和建设力量。运用角色理论从政府视角和公众视角分析草根体育组织在社会系统中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功能,有助于探寻体育社会组织的未来走向。研究认为,在体育事业改革和体育强国建设进程中,政府期待草根体育组织能成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主力军、体育事业改革的推动者、体育需求服务的供给者、体育文化传播的承载者;而草根体育组织的公益特征使得公众对其的期待与政府之间具有一定差异,公众期待草根体育组织能够成为体育权利保障和利益供给的第三方,扮演表达公众体育需求、影响公共体育政策、关爱体育弱势群体、引领体育生活方式的重要角色。

草根体育组织;角色理论;角色期待;功能

伴随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发展,“多元互动”在社会变迁的治理和服务体系的创新中逐渐成为常态,越来越多的社会组织参与其中。在体育事业发展的进程中,草根体育也以“自下而上”的组织方式和强大的生命力,成为了基层群众体育活动开展的主要角色和重要力量。十九大提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为草根体育组织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与我国传统体育组织仍然贴着“行政”标签相比,“草根”更能体现公民参与意识和公民的社会特质,将深刻影响中国体育社会组织和体育事业发展的未来走向。

本研究通过对多家体育管理行政部门和多个草根体育组织进行调查访问,以角色理论为基础,分析草根体育组织在社会系统中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功能,探讨草根体育组织与其他社会主体之间的关系,以期引导草根体育组织更好地发展,为体育事业改革提供新的参考和借鉴。

1 概念界定

1.1 草根组织及相近概念

王名在《非营利组织管理概论》中对草根组织的定义进行了界定,认为“草根组织GRO(Grass Roots Organization)特指非营利组织中那些扎根于城乡社区的基层民众组织,侧重于发展中国家的基层组织”。[1]与草根组织相近的词汇有非营利组织NPO(Non-profit organization)、非政府组织NGO(Non-government organization)、第三部门(the third sector)、独立部门(independent sector)、慈善组织(charitable sector)、志愿者组织(voluntary sector)等[2]。

1.2 草根体育组织

通过梳理文献发现,“草根体育组织”已经成为学者研究的热点,但其定义目前还没有明确界定,一般认为草根体育组织应该同时具备NGO(非营利组织)与NPO(非政府组织)的特征,在此引用学者汪流对草根体育组织的界定,即:植根于社区基层,属于民间自下而上发起,不一定被现行法规正式认可,但在相当程度上具备民间组织核心特征(即非政府性、非营利性)的各类体育组织[3]。

1.3 角色扮演

角色理论的创始人乔治·赫伯特·米德提出,角色理论的核心概念和主要内容即是角色扮演,这是社会互动的基本条件。角色扮演是指个体按照角色期待的要求,结合自身所处的位置,进行相应的行为活动。其主要内容包括角色期待、角色领悟、角色实践三个方面。[4]草根体育的角色也是在期待——领悟——实践的过程中,在不断与其他社会主体互动的过程中而逐步形成的。

1.4 角色期待

角色期待是指“社会对处于特定地位上的成员所规定的一定角色义务、权利和行为规范”[5]。处在一定角色情境中的若干个体,相互间会形成各种角色关系,这些角色关系的集合被称作角色丛[6]。因此,个体角色扮演的行为会有来自其他不同行为主体的角色期待,且期待可能不会一致。而作为草根体育组织发展的上层空间和立足根基,政府和公众对草根体育组织的角色期待也会有所区别。

2 草根体育组织的角色期待

2.1 政府视角:创新推动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改革,也逐步拉开了“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的职能改革帷幕。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政府所扮演的各类角色如经济调节者、市场监管者、社会管理者、服务供给者等也逐步清晰明确,但某些领域也出现了“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情况,社会体制改革进程仍处于不断探索实践中,不断深入的改革为各类社会组织的成长发展释放了广阔的社会空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转型期,政府在自身角色发生转变的同时,也鼓励和期待更多各类社会组织扮演社会管理创新重要力量的角色,并能够参与到公共事务管理和服务中来。在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过程中,同样需要草根体育组织积极参与其中,并期待草根体育组织成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主力军、体育事业改革的推动者、体育需求服务的供给者、体育文化传播的承载者。

2.1.1 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主力军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要求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协调同步发展。社区作为社会的基本构成单位和缩影,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是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社区体育活动则是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形式和内容选择,草根体育组织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从参与人群分析,草根体育组织的构成人员和活动参与者主要是社区居民;从地域角度来看,草根体育组织的发源根基和活动场所大多都在社区范围;同时,草根体育组织天然的自愿性、灵活性、公益性、独立性、非营利性特征与社区建设的理念和价值趋于一致;更为重要的是,体育运动中蕴含的公开、公平、公正特征,每个项目必备的规则与规范,个人项目的积极进取态度,集体项目的团结协作精神,体育健身追求的身心健康目标,这些无不与精神文明的内涵高度匹配。

因此,政府希望草根体育组织能够充分发挥其接地气、高效、精准的优势,积极参与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和公共事务管理,以大众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为载体,高效整合和利用社区内外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充分调动社区成员的能动性,有效增进和拓展社区成员交流沟通的深度和广度,增强成员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满足社区成员的身体与心理健康、道德与规范升华的需求,从而实现社区成员整体素质的提升,进而推动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

2.1.2体育事业改革的驱动者

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上升趋势与体育事业,尤其是群众体育相对缓慢前行的实际成效形成了鲜明对比,原因在于体育事业发展模式滞后于经济的发展,与体育实践发展需要不符,计划经济时代的政府驱动型体育已经无法在新时期激发体育发展的活力和动力。十九大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与体育相关的“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健康中国2030”“建设体育强国”等国家战略的提出,赋予了体育事业崭新的历史使命和强大的改革驱动力,明确了“政府引领,社会驱动”的转型方向[7]。

相对于竞技体育和学校体育带有一定程度的“强制性”,社区体育能更加真实表达人民群众的体育现实和需求,能更加客观反映我国体育事业的发达程度。而看起来弱小的草根体育组织却是范围最广、长期存在、真正的社区体育发展主体,体制外身份的自愿、灵活、自治、公益等特征,让草根体育组织成为了最接地气的和最有效的社区体育组织形式。当政府自上而下的拉动力量不够时,就需要自下而上的社会力量来继续推动,这才是体育事业发展的真正内生动力。

2.1.3 体育服务需求的供给者

在计划经济时期,体育资源同其他社会资源一样,几乎全部是由政府进行统一分配和调控。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社会结构的分化日益明显和清晰,人民群众的各种需求也随之不断增加和升级,政府承担的社会服务重担日益加重,公共资源单一主导调配出现了不均衡和浪费,由此,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的改革逐步开始。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单位体制”的社会调控体系也随着“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体制改革而发生转变,社区逐渐成为社会结构新的基本单位,从“单位人”到“社区人”的转变,不仅是身份角色发生变化,更重要的是公共服务资源的配置和调控中心也从单位转到了社区。

与此同时,原国家体委提出了“体育社会化”的方针:“尽可能调动全社会参与体育的积极性与潜力,包括参与体育活动,参与兴办各项体育事业,参与、占有与分享属于全民财富的社会主义体育”。[8]从体育资源视角来看,政府单一中心供给模式已经逐渐被打破,由政府专控开始向民间转移,政府的“有形之手”、市场的“无形之手”和社会的“自治之手”,[9]相互协作,改变了以往以行业、系统、单位等“条块分割”为特征的群众体育组织形式,草根体育组织成为新常态。

作为基层普通大众的自治体育组织载体,草根体育组织提供的体育服务改变了以前“政府点菜,政府买单,不合口味”的情况,变成以老百姓多样化、多层次的体育兴趣、需求、志愿为导向,实行“大众点菜,共同买单,好吃实惠”组织形式,基层普通群众在扮演体育资源服务需求者的同时,还在扮演服务供给者的角色,呈现出灵活自主、简捷高效的优势。

2.1.4 体育文化传播的承载者

体育具有多元价值和功能,但其核心价值在于人在参与体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并能传播和感染他人的人文精神价值。体育的力量并不仅仅停留在通过肌肉收缩和舒张实现“更高更快更强”,从而争金夺银或是提高身体素质和健康程度,体育最强大的力量体现在体育文化能够为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建立意义系统和价值系统,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10]通过体育实现“惠民”和“强国”。

由于各种原因,西方文化对我国传统文化冲击很大,体育文化亦是如此,西方现代体育项目日益盛行和我国传统体育项目逐步衰落形成了鲜明对比。面对现实,既要正确认识和理解西方体育的文化精髓,积极传播和利用竞技体育的优良文化价值,更要传承和发扬传统体育文化,保护和创新民族、民间体育项目,从体育维度增强和提升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通过政府行政主导或领导实现体育文化传播的效果并不明显,特别是传统体育文化,但草根体育组织恰好能够弥补这方面的缺失和不足。

草根体育组织开展的活动涉及人数众多、人群各异、项目多样,既有现代竞技和休闲娱乐,也有传统保健和修身养性,既有挑战自然,也有天人合一。体育文化以不同项目为载体,在社会基层的传递和传播速度快,体育文化独特的影响力能够潜移默化地作用于普通大众。因此,草根体育组织是体育文化传播的有效承载者。

2.2 公众视角:体育权利保障和利益供给的第三方

伴随着“计划经济”不再扮演重要角色,“单位制”也随之解体,普通公众间社会关系的中介纽带也需要新的替代者,“社区”逐渐成为人们彼此交流互动的新平台,社会生活共同体的意识正在形成。同时,草根组织也在经历着萌芽、发展和日益壮大,这些组织在政府、市场之外的场域中发挥着重要的、针对性较强的弥补工作,其优势和功能已经受到了公众认可和接受,草根体育组织也是其中成员之一。由于和政府的“行政逻辑”不同,草根体育组织更接地气的公益特征使得公众对其的期待与政府之间具有一定差异。公众希望自身体育权利和利益得到保障,期待草根体育组织能够成为体育权利保障和利益供给的第三方,扮演好表达公众体育需求、影响公共体育政策、关爱体育弱势群体、引领体育生活方式的重要角色。

2.2.1 公众体育需求的表达者

草根组织是伴随社会体制的变革、公民意识的觉醒、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而兴起的,与此同时,人们的生活方式也从“劳动密集型”向“休闲娱乐性”转变。随着“闲”的数量不断增加,大众对“闲”的质量要求也在不断提高,通过对健康内涵和体育功能的深入认识了解,人们发现体育正是最佳的休闲方式。因此,公众的体育需求日益增加。而公众民意的表达有多种方式和途径,大体上可归纳为两种,一种是自上而下的国家层面的制度化表达,另一种是自下而上的社会层面的非制度化表达,而对普通大众而言,想要合法、规范、畅通、快速、有效地表达相关利益诉求,往往只能选择后者。

草根体育组织体现的是一种自治,表达的是认可、信任、支持的关系,一定程度上承载了公众自治权的部分让渡,拥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无需外部力量的介入和干预,草根体育组织可基于利他主义精神采取志愿的行动,建立较好的表达机制,以实际行动为公众的体育需求进行一定形式的表达和诉求。

2.2.2 体育政策权力的影响者

政府在社会治理和服务中的常用手段之一就是实施公共政策,即,政府等公共结构为了实现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目标,在特定时期通过一系列法令、办法、条例等方式向社会采取相应的政治行动和行为准则[11]。体育相关的政策法规也是如此。在建国70年亦是改革开放40年的进程中,国家政策的演进随之进行,从各类条例的实施到《体育法》《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全民健身条例》等颁布,再到全民健身上升到国家战略,体育相关政策实现了目标取向从政治需要到理性选择,内容规定从抽象为主到逐步具体,程序机制从政府主导到民主参与的变化[12]。而这一演进的根本依据在于群众体育需求在发生变化,基层群众的体育行为响应主导者政策的执行,同时也反馈政策执行的效果和效益。

伴随公民意识的觉醒和信息传播的网络化,越来越多的普通民众希望并且相信自身能够参与到公共政策的高层制定和基层实施中,而不只是扮演旁观者和被动执行者,但仅凭个体的力量还无法直接参与和实现。于是,多个单一个体集合在一起形成一定规模的组织,进而形成一定的影响力和力量,通过传递信息、整合诉求、调动资源等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公共体育政策,草根体育组织就是主要形式和力量。与此同时,草根体育组织除了参与公共体育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外,还能对政策实施的效果和效益起到很好的监督和反馈作用。

2.2.3 体育弱势群体的关爱者

从古至今,弱势群体都一直存在于人类社会中,可以分为生理性弱势群体和社会性弱势群体两类,社会性弱势群体往往是指“在社会性资源分配上具有经济利益的贫困性、生活质量的低层次性和承受力的脆弱性的特殊社会群体”[13]。体育弱势群体也可以分为生理性和社会性两种,前者是由于生理缺陷导致个体运动能力不足、参与体育活动受限的群体,后者则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体育权利、权力、信息、资源、能力等方面处于劣势地位而需要外部支持的群体。社会底层群体除了因经济贫困和生活质量差出现体育弱势群体外,政府和市场在公共体育资源分配和供给环节的失灵也是重要原因。

政府可通过保障和救助两种形式来实现对体育弱势群体的支持,但是无法摆脱资金少、效率低的现实困境,同时,体育弱势群体的表现特征和具体对象一直处于动态变化中,增加了体育扶贫的难度。反观市场,仍然存在三类失灵现象,一是市场供给和公众需求不对称;二是追求最大经济利益,忽视公众购买力不高和已有服务不足的现实;三是市场力量有限,无法兼顾和调和整体与个体需求的差异。

草根体育组织却能够弥补政府和市场的不足,其自发性特征能够为体育弱势群体提供体育信息交流沟通和体育资源服务支持的平台;自愿性特征能够为体育弱势群体提供及时、长期、精准、性价比高的体育资源服务;并能将体育弱势群体的需求信息反馈给政府、传递给市场。草根体育组织在动员社会资源,提供公益服务、社会协调和治理及政策倡导和影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体现的是友爱、关怀、慈善等无法在市场上寻觅的社会价值,承担着与生俱来的社会责任,成为了体育弱势群体的保护者和关爱者[14]。

2.2.4 体育生活方式的引领者

体育生活方式是指,“在一定社会客观条件的制约下,社会中的个人、群体或全体成员为一定价值所指导的满足多层次需要的全部体育活动的稳定行为和行为特征”[15]。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大决策,为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体育强国建设和健康中国建设是其中的重要内容。而对普通百姓而言,对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的追求是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表达形式之一。草根体育是社会大众在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耳熟能详的社会活动,有其接地气的表现方式和文化内涵,长期坚持的参与者往往是体育生活方式的追求者和践行者。

随着社会环境、生活环境、体育环境的改善和提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必然包含“健康”的元素,而“健康生活”必然会指向“体育健身”。受各种原因的影响,从整体上来看,目前社会大众具备的体育素养和掌握的体育方法无法支撑其“体育生活方式”的实践。因此,草根体育组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成为了社会大众体育行为的模仿和学习对象。由于经常参与组织活动,“高互动频率与互动强度反过来促进了相似态度与生活方式的形成”[16]。草根体育组织成员的体育价值观和体育生活方式会相似或趋于一致。

体育运动通过最原始、最简单、最具感染力的身体语言,将体育的多元功能作用于人们的生活之中。由于草根体育组织的天然亲和力和认同感,越来越多的社区成员希望通过草根体育组织的引领来实现对体育生活方式的追求。

3 结语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草根体育组织伴随着政治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完善而不断发展壮大,在我国体育事业发展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草根体育组织所处的社会大舞台中,各方基于不同出发点,按照不同的社会角色范式对草根体育的态度和行为寄予期望或提出要求。但是,角色期待并不是一张简单的演员表清单,而是政府或公众在包含着不断变化交错的认知、情感和态度的动态情境中,对草根体育组织特定行为的期待。

这种动态特征决定了草根体育组织的角色实践也呈现动态变化,前文讨论的角色期待属于一般性角色期待,不是特定的功能性期待,因此,草根体育组织在我国体育事业建设和发展扮演的是开放性角色[17]。同时,还应注意的是,草根体育组织作为角色主体,在动态的社会情境中,其自我感知、社会地位和行为模式也会发生变化,即角色主体的角色认知和角色实践不会完全同角色期待一致,甚至出现角色冲突、错位、失败等角色失调的现象。在由“大政府,小社会”向“小政府、大社会”的转变进程中,探讨草根体育组织在体育事业建设中的角色扮演,即如何充分发挥其最大的功能和作用,实质是在尝试运用角色理论分析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有待继续挖掘和深入研究。

[1]王名.非营利组织管理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13.

[2]王绍光.多元与统一——第三部门国际比较研究[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5.

[3]汪流,李捷.社区草根体育组织:生存境遇及未来发展[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45(2):17-21.

[4]奚从清.角色论个人与社会的互动[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80.

[5]丁山木,张绪山.社会角色论[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129.

[6]Robert K. Merton, “The Role-Set: Problems in Sociological Theory,”The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 1957(6):106-120.

[7]任海,张佃波,单涛,等.体育改革的总体思路和顶层设计研究[J].体育学研究,2018,1(1):1-12.

[8]课题组.我国体育社会科学研究状况与发展趋势[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8:38-46.

[9]张治华,钟秉枢.新发展理念下我国体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8,30(2):109-112.

[10]陈玉忠.创新社会管理:深化体育文化体制改革的策略选择[J].体育科研,2012,33(1):5-10.

[11]陈振明.公共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247.

[12]张航.我国群众体育政策的演变阶段与特征[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4,30(5):28-31.

[13]陈成文.社会弱者论[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0:21.

[14]谢洪伟,黄亚玲,蒋宏宇,等.试论非营利体育组织的社会责任[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37(8):9-13.

[15]苗大培.论体育生活方式[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90.

[16][美]林南.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M].张磊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24-234.

[17]郑杭生,李强,林克雷.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11-112.

Analysis of the Function of Grassroots Sports Organization from Perspective of Role Expectation

LIU Lin, etal.

(Sichu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 Engineering, Zigong 643000, Sichuan, China)

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中心课题(TY2015205)。

刘林(1980—),博士生,讲师,研究方向:体育人文。

猜你喜欢
体育事业草根社区
王燕清:从草根创业到世界领先
“十三五”成绩单
——示范区建设中的云南体育事业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校园“三剑客”
草根艺术家
影像社区
影像社区
师范院校体育院系服务地方体育事业的研究
当前形势下的新发展理念与全民健身
草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