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鲁米诗有感

2020-11-23 01:54
海燕 2020年9期
关键词:指向首诗灵魂

沫 燃

“有一片田野,它位于

是非对错的界域之外。

我在那里等你。

当灵魂躺卧在那片青草地上时,

世界的丰盛,远超出能言的范围。

观念、言语,甚至像“你我”这样的语句,

都变得毫无意义可言。”

——鲁米

苏菲派的诗歌都有伊斯兰等宗教哲学思想蕴涵在内。当我面对这首诗时,里面的“灵魂”“世界”“丰盛”“意义”等词都在隐隐约约地指向宗教。只是对极少涉足宗教的我来说,也对大多数读者来说,毋宁将它视为一首爱情诗更为相宜。毕竟,所有宗教的核心都是由爱来组成。

鲁米诗歌的细腻值得关注。诗人与常人的区别之一,就在于诗人是细腻的群体。细腻不可训练,也不可复制。所以这首诗对我的打动就是作者的细腻将我带到一个更深远的地方。

从表面上看,它不指向道德,也不指向远大志向,它就是一种诗意的呈现、一种作家的奇思妙想的呈现,它具有所有杰出艺术高妙迷人的特征——神秘。

这首诗的确神秘。它有读者可见的“田野”,也有读者只可感受的“灵魂”。灵魂本身就是神秘。鲁米将并不属于某个个人的“灵魂”写入诗中,就在于他发现和体会了这种只可意会的神秘。我们可以说,“神秘”是美的一部分。对美的看法不可能空洞,所以在鲁米这里,他笔下的“灵魂”之美在异常的平静、安详、空灵的表面之下,蕴藏着不可估量的深层意义和哲理。

从阅读效果来看,这首诗读起来就是美的享受,美在一行行诗句中流畅和密集,也正因为作者想表达的是“灵魂”之美,所以作者一开始就超越了某一确切的地点,直接告诉我们,作者在寻找和发现中身在一个“是非对错的界域之外”。它为全诗确立了神秘的基调,但也是读者愿意接受和伴随阅读已经接受的基调。在作者那里,也只有置身这一“界域”,才能真正地发现神秘的核心。

我承认,全诗第三行“我在那里等你”出现时,我忽略了“是非对错的界域”,将这首诗直接当成了一首爱情诗。即便诗歌的神秘本质始终存在,我仍把它当成对罗曼蒂克的复杂处理。因为哪怕最传统的发自肺腑的爱,也具有一种超然物外的力量,可以把相爱的人提升到一个层面——在那里,是非变得非物质,世俗的人类考虑失去了意义和相关性,人类的局限性不再存在。它以最纯粹的形式独立于世俗的义务和结果之外。从本质上说,一个我们可以认为是悲剧的浪漫爱情故事可能已经达到了终极的精神境界,对于那些似乎已经失去这一切感情和结果的情侣来说,这是一种真正的救赎,而这一切只有非凡的爱情才能做到。

但“世界的丰盛”远远不是单纯的爱情可以容纳。它指向更宏大的爱,更有宗教质地的爱。这种爱对我们所有人都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它在文学中是真实的,在生活中也是真实的,只是更加微妙和不那般戏剧化。不管我们是否意识到,这种爱总是以各种形式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成为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它能彻底改变我们的生活,引领我们走上情感和精神充实的生活之路。

为了理解爱,为了让它不受阻碍地流淌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需要考虑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才能满足精神要求。我们需要让我们的爱以最纯洁、最诚实、最自然、最无私、最神圣的形式茁壮成长,“远超出能言的范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最大限度地体验爱与驾驭“丰盛”的精神力量。在某种程度上,我们需要放弃外部强加的、人为设计的对于是非对错的理解,才能体验到这种存在,宇宙和我们的灵魂作为一个整体的力量。

这就是爱的力量。

对苏菲派来说,唯一重要的是他们所爱的、全能的他们的上帝的爱,那是所有灵魂的源泉。对于一种至高无上的力量,对于纯粹是能量的宇宙,它在绝对超越我们普通人的逻辑、情感或精神层面。在最高的爱面前,人类所有世俗的思想就像这首诗中所说的那样“都变得毫无意义可言”。鲁米当然不是要一次否定人类的爱,而是想强调,在人类的爱之上,还是更高的爱。那也许是人类不可想象的爱,它来自真理的源头,完整、纯洁、真实,能够意识到的人,或者为此展开追求的人,就会心甘情愿地“在那里等你”。

对所有人来说,这都是一个艰巨的任务。这是一项几乎不可能完成的壮举,超出了大多数人的能力范围。我们所能做的就是探索,在人类的行为中,探索也就是一切。

从很多方面来说,在人短暂的一生中,对这一“是非对错的界域”的到达是获得真理的前提。所以,这一追寻的过程值得我们付出时间的渴望。

也因此,鲁米的诗歌最后所说的“毫无意义”不是对人类生活的否定,而是在走向最高的精神渴求面前,人应该最充分地认识人的局限,认识把自己全部付出之后的得到,将是世界以它的丰盛来报偿。所以,值得一过的人生是永不放弃追寻的人生。

猜你喜欢
指向首诗灵魂
《上课没人抢》
科学备考新指向——不等式选讲篇
我想写首诗给你
他有睿智的灵魂 却孤苦修行一生
有趣的灵魂终将相遇(发刊词)
把准方向盘 握紧指向灯 走好创新路
从“读首诗再睡觉”看听觉阅读
灵魂树 等
过得再粗糙,心里也要有首诗
人闲一闲,等一下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