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号少年”曾韵:踏实、真诚、通透

2020-11-23 06:01文字王心远
音乐爱好者 2020年11期
关键词:圆号铜管贝多芬

⊙ 文字_王心远

见到曾韵是在2020年9月24日的独奏会之后,刚刚下台不久的他已经将自己的宝贝圆号收进了包里,顾不上擦汗,就开始和搭档探讨着自己对整场音乐会的想法和感觉。他说话时不徐不疾,气定神闲。

在随后大约十五分钟的简短采访里,曾韵讲述了这场独奏会的初心、历程,也讲述了自己对于音乐和圆号的认知和想法。我无数次怀疑,眼前的这位有些“憨厚”的少年,是不是真的与我同龄——他身上,有着超越二十一岁的踏实和沉稳,“通透”是我认为最适合他的形容词。

曾韵最初被人们熟知,是通过一次次刷新中国管乐比赛的最佳成绩。

2017年,曾韵进入中央音乐学院跟着著名圆号大师温泉学习。大一的第一学期曾韵历史性地获得了意大利“Città di Porcia国际圆号比赛”金奖。接下来还得到“免预选”资格直接进入第七十届“布拉格之春”国际音乐比赛,并在圆号组取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是当时中国人在国际圆号专业里的最高奖项。

2019年的夏天,这位少年在柴科夫斯基国际音乐比赛中,一亮相就惊艳全场,一轮一轮比赛,稳扎稳打摘得铜管组第一名,实现了中国铜管乐在世界舞台上的重大突破。这是中国人第一次在铜管组获得如此之高的成就。

但是对曾韵来说,这是一种肯定,也是一种鞭策,连同这次的音乐会,都被他称为是又给了自己一记“强心针”——拿比赛金奖是一个台阶,这一场音乐会又是一个台阶。筹备超过四个月,每一首作品背后都带着他自己的愿望和期许,二十一岁的曾韵正在给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为自己铺展更长远的音乐道路。

一场圆号独奏会,最大的困难之处在于如何消解观众对圆号和这些作品的陌生感。曾韵所选择的作品都是对于圆号来说非常重要的作品。“我希望不只是把大家平时就能听到的作品再吹出来,而是要吹我自己想吹和喜欢的作品。我的音乐就呈现在这里,但是大家喜不喜欢,就要再深入考察了。”

曾韵善于把握音乐的性格特征,每一部作品都带着他的解读和诠释。简·维涅利的《圆号与钢琴奏鸣曲》(Op.7)让观众认识到铜管的魅力。作为铜管,圆号松脆透亮的金属感背后还有回味无穷的延展,和钢琴并行的时刻,所有的长音都带着爵士韵味,自由地飘浮在空气中。这样游刃有余的音乐表达,来源于演奏者台下细致到每一个呼吸的打磨。

音乐会中,唯一带有特殊寓意的可能就是贝多芬的《圆号与钢琴奏鸣曲》(Op.17)了,毕竟今年是“贝多芬年”。这是圆号演奏家的试金石,才二十一岁的年纪,想要表达贝多芬的深沉,曾韵自认为是不可能的。“我们最多只能触及到一些皮毛,所以我们自己也在不断调整,找很多老师帮我们听,这个感觉是不是正确,还有哪里可以再调整。”舞台上最终演释的那个版本,让人感受到三十岁贝多芬的忧郁、怀疑和希冀。

福尔克尔·大卫·基希纳的《三首音诗》是鲜少听到的现当代作品,古怪却也堪称匠心独运。极简主义的织体佐以钢琴打破常规的演奏,让人很难准确抓到旋律的线条,但也总是能够在关键的节奏上给予观众听觉上的刺激。

最令人难以琢磨的是曾韵在演奏让-巴蒂斯特·阿尔班的幻想变奏曲《威尼斯狂欢节》所展现的技巧,快速跑动的音符带动着活泼欢腾的气氛,为整场音乐会作结。一位亲临现场的朋友也曾学习过圆号,她感叹道:“这已经不是双吐可以完成的了,很神奇,特别神奇。”

曾韵的真诚,体现在音乐里,也在音乐外。

音乐会下半场刚开始,曾韵走上舞台直接地告诉观众,因为自己的原因,将曲目单中的柴科夫斯基的《旋律》(选自《回忆留恋之地》,Op.42)更改为《如歌的行板》。他曾经试图和朋友一起改编《旋律》,尝试换过很多八度,找过很多音色,但总是在之后失去了灵巧,反而“像一只狗熊在奔跑”。

“其实换曲目的目的很单纯。我吹不好,不能把这种不好的音乐带给观众。当然我希望有朝一日可以听到一个圆号的改编版本,也可能哪天是由我自己来完成。”这是曾韵在本场音乐会上的一个“小遗憾”,但是相信在不远的未来,他可以找到属于这部作品的圆号声音。

曾韵愿意相信观众是怀着善意到来的,对于舞台上出现的错误持有原谅的态度,所以他会坦诚地向观众说三声“抱歉”,除却更改了曲目,还有圆号共鸣声过大让台侧的观众听感较差,并谦虚地称“水平有限,请大家多多担待”。

这一次来到上海的两场音乐会,曾韵明显感觉到观众听音乐会、看问题的视角正在不断改变,圆号会慢慢走进更多人的视野。即使是一个国内相对边缘化的专业,也会在一次次的音乐会中证明乐器本身的可塑性和多样性。“现在的音乐环境非常好,有更多的音乐厅、音乐会,乐团会考虑邀请圆号,以更广阔的胸襟来接纳这件乐器。我不要求‘破圈’,一样能够慢慢走出圆号自己的道路。”这是曾韵在音乐会之后,由心而生的感叹。

曾韵不会把自己拘泥在一种风格里,也不会去评判某一种想法和理念的对错,因为他相信博采众长,相信背后的原理是通用的。

他在寻找的不是某一种表达,而是在与圆号一起缔造属于自己的“方言”:“我觉得人的每一天都是活的,每天都会有新的想法。所以当我想什么的时候,就用圆号去说出来,不只是文字,更多的是抽象的表达。”

踏实且专注地做好自己的音乐表达,欣然接受所有的褒贬评价,是曾韵处于这个快速发展的行业所保有的一份难得的淡然。

最后,我问曾韵:“再来一次,选择年少成名还是大器晚成?”

他笑笑,说:“不管成不成名,我更想说的是,再来一次,我会每天多练一分钟,说不定今天在台上就可以少一个‘泡’。”曾韵,真的真,也真的好。

猜你喜欢
圆号铜管贝多芬
长笛与圆号的咏叹
大胖子“暖男”——圆号
涡轮式压缩机引线铜管失效原因分析
TP2短铜管爆破压力的计算
亦远亦近贝多芬
交响乐之王——贝多芬
贝多芬
贝多芬·丁
试论圆号在交响乐中的作用
英国圆号(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