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评价体系下的深度学习
——2020 年全国卷I 第30 题分析与教学反思

2020-11-23 05:25安徽
教学考试(高考生物) 2020年6期
关键词:本题答题作物

安徽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中明确提出:高考推动基础教育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高考要引导教学重视教材,夯实学生学习基础,给学生提供深度学习和思考的空间。同时通过设置真实问题情境,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允许学生从多角度作答,引导学生从“解题”到“解决问题”的转变。2020 年全国高考生物命题基于《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以下简称《评价体系》),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的核心功能。本文以全国卷Ⅰ第30 题为例,通过答题反馈、真题解析,反思在教学中如何落实《评价体系》中的“深度学习”,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试题分析

【例题】(2020 年,全国卷Ⅰ,第30 题)农业生产中的一些栽培措施可以影响作物的生理活动,促进作物的生长发育,达到增加产量等目的。回答下列问题:

(1)中耕是指作物生长期中,在植株之间去除杂草并进行松土的一项栽培措施,该栽培措施对作物的作用有____________(答出2 点即可)。

该题的学生答题反馈情况如表1 所示。

表1

【解析】参考答案从水、矿质、光等横向水平多角度全面分析杂草与作物的竞争关系,从“松土—增氧—促进根系呼吸”纵向水平一个角度回答松土的作用,体现出思考问题的广度和深度,逻辑思维的严谨性和连贯性。

(2)农田施肥的同时,往往需要适当浇水,此时浇水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1 点即可)。

该题的学生答题反馈情况如表2 所示。

表2

【解析】参考答案从植物的两个基本生理过程出发,植物吸水和吸收矿质元素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但矿质元素必须溶解在水中才能被吸收。从部分学生反馈的答案分析,学生的回答主要集中在“防止‘烧苗’”和“稀释浓度”两个角度,但由于思维深度不够,大多数学生回答得不够准确、严谨。

(3)农业生产常采用间作(同一生长期内,在同一块农田上间隔种植两种作物)的方法提高农田的光能利用率。现有4 种作物,在正常条件下生长能达到的株高和光饱和点(光合速率达到最大时所需的光照强度)见表3。从提高光能利用率的角度考虑,最适合进行间作的两种作物是_____________,选择这两种作物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3

该题的学生答题反馈情况如表4 所示。

表4

【解析】本题第二个空是对第一个空的补充解释,绝大多数学生第一个空都是对的,只是理由的表述有所差异。本小题考查从表格获取信息的能力,从“光饱和点的高低”“作物株高的高低”“光照强度的大小”来比较和分析,逻辑性强。

2.命题角度分析

本题依循《评价体系》理论框架,贯彻落实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结合农业生产,选取中耕、施肥、间作等农作物栽培措施为素材,从植物生理调节的角度,考查对这些栽培措施中涉及的生物学原理的分析和解释,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其内在机制。

2.1 核心价值与关键能力——“四层”中的高考考查内容

“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是高考的考查内容。生物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与农业生产实践紧密联系,本题结合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关注“培养什么人”的核心价值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育人目标的关系,弘扬劳动精神,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认同劳动最光荣的观念。从自然科学类的角度考查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及其原理的应用;以表格的形式考查学生语言解码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原因、理由”的设问考查学生深度学习的能力;以不唯一性答案考查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2.2 应用性与创新性——“四翼”中的高考考查要求

“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是高考的考查要求。本题从对知识点的分析可知其充分体现了考查的基础性: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水分吸收、矿质离子吸收均是植物最基本的生理代谢过程。本题最大亮点是应用性和创新性。首先,从命题角度进行了创新,改变了对光合作用及其影响因素的单一纵深的理论考查,注重对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基本的光合、呼吸、吸水、吸收矿质离子等生理代谢过程的全面广度的考查,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更贴近生产劳动,体现知识的应用性。其次,从试题呈现形式进行了创新,试题素材源于日常生活,并在教材中能找到出处;试题答案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允许学生从多角度回答问题,能答出一点或两点即可;试题设计中插入表格,考查学生分析表格,从中获取信息并组织语言的能力。

2.3 情境考查与素材来源——《评价体系》中的考查载体

《评价体系》中的情境分为“生活实践情境”和“学习探究情境”,是高考命题考查的载体。本题取材来源于生活实践情境中的农作物栽培措施,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中耕、施肥、间作等实际问题的能力。统计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涉及相关知识点如下:“松土”在必修1 第95 页“资料分析”和第108 页“知识迁移”中两次呈现;“烧苗”现象在必修1 第61 页“探究”实验中呈现;而“间作”涉及不同种的生物之间的关系,虽然教材中未直接提到“间作”,但在必修3 第73 页“种间关系”中提到竞争,在必修3 第77 页“科学·技术·社会”中列举了“果树-草菇结构”立体农业,在必修1 第64 页拓展题提到另一种常用的栽培技术——“轮作”。

3.教学反思与建议

3.1 明确高考的核心功能,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教育根本问题,高考肩负为国家选拔人才的任务,选拔在陌生的情境中仍能冷静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学生,而不是照搬教条、死记硬背的学生。因此在教学中要把握“学科核心素养导向和关键能力培养”的主旋律。

3.2 研究《课程标准》,回归教材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是教学和命题的依据,也是教师和学生备考的依据。《评价体系》也明确要求高考要引导教学重视教材,夯实学生学习基础。因此教师在复习中,要研究《课程标准》,带领学生回归教材,通读教材,特别是对教材中的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规律、原理等知识的归纳总结,对教材中涉及的日常生活实践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要举一反三,构建较为系统的学科知识体系。例如结合《课程标准》和《评价体系》,通过构建光合作用过程的学习进阶图,帮助学生深度学习。

光合作用过程深度学习进阶图

3.3 培养学生严谨审题,获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学生主观题失分的很大原因不是相关知识的缺陷,而是抓不住命题的意图。审题不严谨,从而忽略题干关键信息,导致解题时思维深度不够;因此教学中教师需要带领学生分析题目,加强图表与文字信息的转换训练,培养学生读图、读表,获取信息的能力。高考题很多情况下都是起点高,落点低。对于新的情境,更多的是考查学生从该情境中获取题干信息,进行推理分析,从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3.4 培养学生科学表达,规范答题语言的能力

生物学的科学表达既是梳理科学逻辑的过程,也是反映生物学思维路径的过程。高考题非选择题中设置分析原因、指出作用、解释意义、设计实验方案等类型的作答任务,在考查学生思维能力的同时,测量学生的科学语言表达能力。高考试题的命制来源于教材,因此试题的答案也尽可能地回归于教材。在复习中教师要先研究高考真题,帮助学生挖掘高考题的考试内容与教材的关系,找到高考题与教材知识点的联系纽带,才能真正带领学生用教材中的语言规范答题。在科学表达中体现由“解题”向“解决问题”转变的思维过程和路径。

猜你喜欢
本题答题作物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专题性作物博物馆的兴起与发展
邀你来答题
作物遭受霜冻该如何补救
四种作物 北方种植有前景
流翔高钙作物叶片管理技术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今天是几月几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