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辅助下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对子宫肌瘤患者创伤反应的影响

2020-11-23 10:38郭苏兰陈小琴李春
中外医学研究 2020年30期
关键词:阴式黄体肌瘤

郭苏兰 陈小琴 李春

子宫肌瘤是一种妇科常见病症,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严重影响女性身心健康[1]。现阶段,临床上对于子宫肌瘤的治疗多选用手术方式,主要有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腹腔镜辅助下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等,其中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虽具有良好疗效,但对患者产生的创伤较大,预后差,而腹腔镜辅助下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作为一种微创术式,具有恢复迅速、创伤小等优势,易于被患者所接受[2-3]。本研究对象为100例子宫肌瘤患者,分析腹腔镜辅助下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对子宫肌瘤患者创伤反应的影响,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2017年3月-2019年3月入院的100例子宫肌瘤患者。入选标准:经影像学检查确诊为子宫肌瘤,如宫腔镜、超声等;伴下腹肿块、不规则出血及月经增多等症状;有生育要求;子宫肌瘤数目不超过5个,体积直径不超过10 cm。排除标准:伴有严重精神病症;恶性肿瘤,如子宫内膜癌、宫颈癌等;合并系统血液病症或者凝血功能障碍;有手术禁忌证;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卵巢囊肿。随机分为对照组及研究组,各50例。对照组年龄32~53岁,平均(42.81±4.55)岁;病程5个月~7年,平均(3.92±0.57)年;肌瘤数目:单发肌瘤14例,多发肌瘤36例。研究组年龄31~53岁,平均(42.34±4.41)岁;病程6个月~7年,平均(4.01±0.63)年;肌瘤数目:单发肌瘤15例,多发肌瘤35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患者均自愿签署知情书,且可配合临床医疗工作者。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手术时间为月经期后5~7 d,给予全身麻醉后取卧位,于腹部正中位置作一个切口,经腹部探查子宫情况,确定子宫肌瘤体积大小、数目后阻断血供,逐一剔除病灶,剔除后关闭并缝合腹腔。

1.2.2 研究组 腹腔镜辅助下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手术时间为月经期后5~7 d,给予全身麻醉后取膀胱截石位,常规消毒铺巾,于脐孔下缘位置作一个切口,切口长度为2 cm,刺入气腹针,建立人工气腹后将腹腔镜置入,确定麦氏点及反麦氏点,绕开血管区域,分别作两个切口,将手术器械常规置入,钝性剥离肌瘤包膜后将肌瘤剔除,选取超声刀电凝止血,手术完成后选取生理盐水对盆腔进行冲洗,止血成功后缝合。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术前及术后第3天血清创伤反应指标(前列腺素E2、白细胞介素-6、心肌细胞P物质、八廓环磷酰胺、缺血修饰清蛋白、肌红蛋白),术前及术后3个月卵巢功能指标(促黄体生成素、黄体生成素、雌二醇)水平变化。所有患者分别于术前与术后采集5 ml外周静脉血,血清分离后选取PocheE170电化学发光分析系统及配套试剂对卵巢功能指标进行检测,并选取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创伤反应指标,试剂盒由上海信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经SPSS 19.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前后卵巢功能指标比较

术前两组卵巢功能指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研究组促黄体生成素、黄体生成素水平均低于对照组,雌二醇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表1 两组手术前后卵巢功能指标比较 (±s)

表1 两组手术前后卵巢功能指标比较 (±s)

*与本组术前比较,P<0.05。

术前 术后3个月 术前 术后3个月 术前 术后3个月研究组(n=50) 18.05±1.38 18.65±1.52* 18.22±1.63 21.15±1.82* 279.85±12.51 240.32±11.61*对照组(n=50) 18.14±1.42 22.89±1.67* 18.31±1.68 24.92±2.05* 280.11±12.67 228.41±11.88*t值 0.203 8.397 0.172 6.150 0.065 3.207 P值 0.840 0.000 0.864 0.000 0.948 0.003组别 促黄体生成素(U/L) 黄体生成素(U/L) 雌二醇(pmol/L)

2.2 两组手术前后血清创伤反应指标比较

术前两组血清创伤反应指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天研究组前列腺素E2、白细胞介素-6、心肌细胞P物质、缺血修饰清蛋白、肌红蛋白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八廓环磷酰胺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手术前后血清创伤反应指标比较 (±s)

表2 两组手术前后血清创伤反应指标比较 (±s)

?

表2(续)

3 讨论

子宫肌瘤作为一种妇科常见病症,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可能与雌激素长期处于高水平造成内分泌失衡相关,一旦发病可诱发流产、继发性不孕、下腹坠胀感、子宫周期性出血及白带增多等病症,对患者身心健康有严重影响,因此应重视有效治疗[4-5]。

就目前来看,临床治疗子宫肌瘤多选用子宫肌瘤剔除术,主要在于这一术式可对子宫及其生理功能予以保留,降低对卵巢功能产生的影响,而此术式主要有经腹部子宫肌瘤剔除术与腹腔镜辅助下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前一术式对患者的子宫肌瘤体积大小无太高要求,而后一术式作为一种新型微创技术,其具有恢复迅速、创伤小等优势,在子宫肌瘤治疗中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展[6-7]。但是,现阶段大多数报道主要研究两种术式应用于子宫肌瘤治疗中的术中出血量、手术创口大小及术后恢复时间等多个指标进行研究,而在创伤反应方面的研究较少,而手术作为一种有创操作,手术操作均会对患者产生不同程度的损伤,因此研究患者创伤反应具有重要意义[8]。

创伤反应主要包括疼痛指标及氧化损伤指标;其中,疼痛指标包括前列腺素E2、白细胞介素-6、心肌细胞P物质,这些指标异常升高即代表出现疼痛应激反应,且与疼痛程度呈正比,而氧化损伤指标包括八廓环磷酰胺、缺血修饰清蛋白、肌红蛋白,可反映机体氧化受损程度[9-10]。卵巢功能指标主要反映手术操作对患者周围组织产生的影响,可用于评价手术安全性[11]。本研究结果显示,对比对照组,研究组术后第3天前列腺素E2、白细胞介素-6、心肌细胞P物质、缺血修饰清蛋白、肌红蛋白水平更低,八廓环磷酰胺水平更高,术后3个月促黄体生成素、黄体生成素水平更低,雌二醇水平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知,腹腔镜辅助下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的效果显著,主要在于这一术式的手术视野清晰,可全面观察患者的腹腔脏器及盆腔情况,操作快捷、精确及稳妥,对患者疼痛及氧化受损指标产生的影响均比较小,可促使患者术后快速恢复[12]。

综上所述,腹腔镜辅助下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的效果显著,可有效减轻患者术后创伤反应,并改善其卵巢功能,值得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阴式黄体肌瘤
什么是“阴式”B超? 检查需要注意什么
赖床憋尿,竟然黄体破裂
非脱垂子宫应用改良阴式全子宫切除术治疗的临床研究
子宫肌瘤和怀孕可以共存吗
你了解子宫肌瘤吗
米非司酮联合肌瘤切除术治疗子宫肌瘤疗效分析
经阴道及腹腔镜辅助阴式两种术式切除子宫临床疗效
黄体破裂 是一种什么病?
什么是阴式手术
警惕:小小“黄体”能要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