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内镜技术在消化道早癌诊断与治疗中的价值分析

2020-11-23 10:38郑菊芹卢劲瑜林丹
中外医学研究 2020年30期
关键词:白光消化道准确性

郑菊芹 卢劲瑜 林丹

随着人类饮食结构、作息时间等的变化,消化道恶性肿瘤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胃癌和大肠癌为全球发病率前五[1]。早期检查并确诊为消化道恶性肿瘤,能为患者治疗争取更多时间,避免患者到肿瘤晚期有生命危险。目前临床上检查小消化道恶性肿瘤的方法较多,其中准确率较高的为消化内镜技术,消化内镜技术是采用光线照明的作用,对患者的胃肠道及腹腔内脏器等进行直视性病变检查的技术[2-3],区别于传统白光内镜检查,其主要结合化学与电子染色技术对病变进行观察,不仅提高观察的清晰度,关键是提高消化道早癌的检出率。已经逐渐替代传统白光内镜,更广泛用于消化道早癌的诊疗中。鉴于此,本研究提出将消化内镜技术用于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的检查中,以150例消化道早癌疑似患者为研究对象,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3月-2020年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消化道早癌疑似患者150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均为消化道早癌疑似患者。排除标准:拒绝参与研究;精神状态异常;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性疾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治疗组,各75例。对照组中,男39例,女36例,年龄35~68岁,平均(56.2±2.5)岁;治疗组中,男40例,女35例;年龄32~75岁,平均(55.3±2.3)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次临床试验研究经院内道德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后展开。经患者及家属同意且已签署研究治疗方法的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普通白光内镜检查,判断及明确消化道早癌具体病灶、部位及范围,并已取病理标本检查,确定性质情况。对照组:普通白光内镜检查后,确诊为消化道早癌的患者,采用外科开腹或腹腔镜手术,切除范围距病变部位边缘>5 cm,并行消化道重建。术后再次行病理检查。治疗组:消化内镜技术诊断后,确诊为消化道早癌患者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检查过程:将染色剂喷洒于黏膜表面后行色素内镜检查,使不易被发现的黏膜表面微小或平坦的病变更易于暴露,仔细观察,借助放大内镜可进一步观察黏膜细微结构、上皮下微血管、上皮下毛细血管(IPCL)等,对消化道进行更加仔细观察、发现病变部位的实施活检并将病理组织送病理科检查[4]。必要时结合超声内镜(EUS)检查,判断病变浸润深度、范围及周围转移淋巴结情况。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操作过程:(1)确定病变范围和深度。(2)标记。一般距病变外侧3~5 mm处行标记,但对界限清晰的病变可不做。(3)黏膜下注射。标记点外侧行多点黏膜下注射,将病变隆起,使其与固有肌层分开,切开及剥离过程中不易损伤肌层且利于病变完整切除,减少出血及穿孔等并发症。(4)切开。沿标记点外侧或标记点处切开病变周边黏膜,再逐步深入切开黏膜下层。(5)剥离。行黏膜下剥离前,须判断病变的隆起状况。随时间延长黏膜下注射的液体被逐渐吸收,可行黏膜下多次注射使病变保持充分隆起。(6)创面处理。剥离病变后,特别注意出血及穿孔的处理。创面上可能发生出血的部位及裸露的血管须预防性处理,可用氩离子血浆凝固术(APC)、热止血钳等,必要时用金属夹钳夹,肌层可疑有裂隙或局部剥离较深的均予夹闭。

1.3 观察指标

(1)以术后和后期随访病理检查确诊情况为金标准,记录并比较两组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敏感度=真阳性/(真阳性+假阴性)×100%;特异度=真阴性/(假阳性+真阴性)×100%;准确度=(真阳性+真阴性)/总例数×100%。(2)统计两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治疗费用、并发症。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病理检查结果

病理检查确诊消化道早癌情况:对照组中有55例,包括食管早癌、胃早癌、大肠早癌各19、19、17例;治疗组中有57例,包括食管早癌、胃早癌、大肠早癌各21、17、19例。

2.2 两组诊断的敏感性、准确性及准确性

对照组真阳性47例、真阴性5例,敏感性85.45%(47/55)、特异性25.00%(5/20)、准确性69.33%(52/75),见表1。治疗组真阳性55例、真阴性8例,敏感性96.49%(55/57)、特异性44.44%(8/18)、准确性84.00%(63/75),见表2。治疗组的敏感性、准确性均高于对照组(χ2=4.193、4.509,P=0.041、0.034),两组特异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591,P=0.207)。

表1 对照组检查结果 例

表2 治疗组检查结果 例

2.3 两组治疗相关指标比较

治疗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费用少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相关指标比较

3 讨论

消化道早癌是指病变浸润深度未超过黏膜下层,常见三种消化道早癌包括食管早癌、胃早癌、大肠早癌。消化道癌症患者早期一般不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胀等明显不适,容易被忽视。诊疗过程中易出现漏诊及误诊情况,不仅耽误最佳治疗时间,关键是随着早癌继续发展,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健康。肿瘤防治的关键在于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消化道肿瘤亦是如此。

临床上诊断消化道早癌的方法较多,以往常采用白光内镜进行检查。白光内镜不能清晰、准确地反映出胃癌病灶,尤其是边界不规则与不清晰的病灶,为进一步提高检查准确性。传统白光镜检查基础上,还需借助色素内镜技术,用亚甲蓝、美兰等染色剂喷洒可疑病变黏膜,观察其与普通正常黏膜的差异,以提高检出率。双重染色内镜弥补普通内检查过程中的不足,使消化道早癌微小病变的检出率得以更大提升,尤其是经过染色后效果更佳[5-6]。这种传统的检查方法检测准确性价差,且会增加检测者工作量,同时会增加漏诊、误诊风险的发生。鉴于此本研究提出消化内镜检查技术,使用的是电子染色镜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电子染色镜(包括高清智能电子内镜、内镜智能分化比色技术、窄带成像等)采用特殊光学成像技术进一步显示黏膜表面的微细结构及黏膜下血管,增加检测效果,使其更易于区别正常黏膜。内镜和超声(EUS)检查是集超声波与内镜检查为一体的先进设备,不仅可直接观察腔内黏膜表层的形态、结构及显示消化道5层结构,还可区分黏膜层和黏膜下层病灶、同时可行实时超声扫描,观察消化道管壁的层次结构,较准确地判断病变浸润及周围淋巴结转移情况。更准确地确定病变病变来源,提高检出率[7-8]。在本次研究中,治疗组敏感性(96.49%)、准确性(84.00%)均高于对照组(85.45%、69.33%),两组特异性(44.44%、25.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一结果恰好证实消化道内镜技术检查的准确性高,在辅助治疗的同时能够观察消化道管壁的层次结构、病变来源、病变浸润深度及范围,以及周围邻近组织结构及其病变的超声图,辅助医生完成治疗。

随着内镜技术的进步,各种诊疗技术不断涌现,内镜检查仍是各种消化道病变诊断的主要手段,以往单纯的诊断,现已融诊断、治疗为一体,消化道早癌的检出率逐渐增高,内镜下治疗更是一种飞跃,基本实现了内镜微创治疗的外科化[9]。在消化道早癌治疗中,传统外科手术效果被认可,但创伤大、会对周围组织、器官造成一定伤害,术后恢复时间长,容易出现多种并发症,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是一种极微创治疗方式,在内镜引导下操作视野较为广泛,对于>2 cm病灶可完整切除,且术后恢复时间短,能够有效预防多种并发症,此方式结合专业器械和高频电刀等,能够对消化道内正常组织进行有效分离,并准确切除病变组织,进而达到良好的诊治效果,在缩小创面同时还能提高患者恢复速度、缩短恢复时间。但也存在潜在风险,同时会带来多种并发症的产生,如术后出血、穿孔、腹痛腹胀、恶心呕吐[10-11]。与传统外科手术相比,消化道内镜诊疗技术除了能完整切除病灶外更具很多外科不可比拟的微创优势,如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住院费用低等[12-13]。其可大大提高手术疗效,简化操作流程,提高生活质量。本研究显示,治疗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费用少于对照组(P<0.05),可见此技术用于消化道早癌的诊断和治疗,能有效缩短患者痊愈时间,减少并发症及治疗费用。

综上所述,消化道早癌临床诊治中采用消化内镜技术,可提高癌症检出率,治疗效果佳,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手术时间短,并发症低,费用低等明显优势,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猜你喜欢
白光消化道准确性
贵州绥阳张喜山祠 :石文化经典之作
大面积烧伤并发消化道溃疡大出血及胸腹腔感染1例
浅谈如何提高建筑安装工程预算的准确性
理解语境与名句的关系,提高默写的准确性
白光LED用钙钛矿结构氧化物荧光粉的研究进展
观察消化内镜新技术在消化道早癌诊断治疗中的应用
探讨消化道早期癌前病变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后的护理干预
影响紫外在线监测系统准确性因子分析
白光(选页)
白光的罗曼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