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合作”优化会展资源配置

2020-11-23 01:41苏希玲
中外会展 2020年11期
关键词:观展会展业会展

苏希玲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系主任、教授王金麟指出,会展活动具有高度流通的特征,涵盖人员流通、货物流通等多方面内容。今年以来,受疫情影响,很多会展项目停办或延期。而在疫情之后,展会项目依然主要集中于大城市、大场馆,这是因为,一线城市的知名场馆本身已形成较大的地缘优势和社会影响力、会展综合拉动效应等,比如北京的中国国际展览中心、国家会议中心。其次,知名场馆在运营层面中,信息化水平等也比一般的场馆要高。疫情之后,虽然一线城市、知名场馆的会展业务也受到很大影响,但总体实力仍好于其他城市、其他场馆,更能获得主办方的青睐。

在此背景下,一线以外城市和场馆的会展市场如何进一步发展?全国会展资源如何实现互通有无、优化配置?王金麟认为,可以在国家“内循环为主”的大政方针下,通过充分创新和区域合作来实现这一点。

首先,各地会展业的发展要紧扣国家的经济政策。尤其是展会主办单位,一定要认真研究,深入理解“内循环”的热点和落脚点。当前,国际商旅受到严格限制,国际企业参展、观展的可能性和积极性在一段时间内都基本不大,因此,主办单位要在展会项目的策划和运营中,通过内容创新、形式创新等多方面的持续创新,来提升展会的生命力和吸引力,提高国内参展参会者的积极性。“不仅是一般的展会项目需要创新,那些已经相当成功的、人们耳熟能详的品牌展会也要年年创新,不断进取,才能长盛不衰。”王金麟特别指出。

对于一线以外城市会展业的发展,王金麟提到了两个渠道:一是放开思路,通过知名会展城市、会展场馆和二三线会展城市及其展馆的合作,打破地域阻隔,形成“以大带小”的资源联动效应,推动各地会展业协同发展。例如,在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一些在北京举办的品牌展会活动,可以在天津和河北设置分会场,通过主展本身已经形成的品牌效应,带动分展的举办和所在地的会展资源集聚。这同时也能避免人员大范围流动所带来的潜在疫情风险。二是,由于疫情下国内的人员流通也受到一定限制,各区域内可以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展會,如义乌的小商品展;也可以紧扣内循环政策,深度挖掘民生基本需求,创新展会题材。同时,二三线城市往往具备丰富的旅游资源,在发展会展业的过程中,可以将当地的旅游和人文资源纳入进来,并加强对外宣传,增强会展活动的吸引力。

作为会展院系的负责人,王金麟还分享道,学校平时一直非常鼓励学生增强动手能力、亲自观摩展会和参与展会的志愿者工作,现场体验展会的氛围和熟悉展会的运作流程。然而,疫情以来,学校不得不将很多课程改在线上讲授,学生也暂时无法出校观展,希望疫情尽快得到更好防控,同学们可以再次前往实体展会现场。“线上展与线下相比,在直观性和体验感等方面完全不可同日而语。而且,同学们也必须从亲身见闻中积累素材,挖掘展会的创新点。”王金麟总结道。

猜你喜欢
观展会展业会展
观展指南针
参观美术馆
3天观展人数超过50万人次首届智博会发布多项重要成果
互联网时代会展业的出路何在?——广州市会展业行业协会访谈
观展攻略
西安会展业发现状及策略
会展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