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南乡村文化治理体系创新研究

2020-11-23 07:38胡铭焓
湖北农业科学 2020年18期
关键词:文化治理乡村文化陕南

摘要:鄉村文化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分析陕南乡村文化治理的现状、存在问题及面临困境,得出必须建立全面的陕南乡村文化治理体系的结论。在此基础上提出建立先进思想引领、全面服务兜底、多元主体协同、长效治理保证的陕南乡村文化治理体系,以期为陕南乃至全国乡村文化治理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陕南;乡村文化;文化治理

中图分类号:G2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20)18-0213-04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0.18.042

Research on the innovation of rural cultural governance system in southern Shaanxi

HU Ming-han

(Shaanxi Provincial Party School of C.P.C, Xian  710061, China)

Abstract: Rural culture was an important part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By analyz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existing problems and difficulties of rural cultural governance in southern Shaanxi, it was concluded that a comprehensive rural cultural governance system in southern Shaanxi must be established. On this basis, this study proposed to establish the rural cultural governance system in southern Shaanxi, which was guided by advanced ideas, comprehensive service, multi subject coordination and long-term governance guarantee,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and reference for the rural cultural governance in southern Shaanxi and even the whole country.

Key words: southern Shaanxi; rural culture; cultural governance

文化浓缩了一个地区和民族千百年流传下来的思想精华,综合体现了较长时期内该地区和民族的精神风貌以及社会价值系统。乡村文化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将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任务之一。十九大从国家政策层面指出,文化治理是现代化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优化乡村文化治理体系、提高乡村文化治理能力、实现乡村文化治理现代化显得尤为重要。

学界多从文化治理角度研究乡村文化建设,主要聚焦于乡村文化治理的困境和解决之道。大量研究成果表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和现代化进程中,很多乡村在制度安排、治理结构、价值选择等方面都存在重经济、轻文化的现象,不仅挤压乡村文化的生存空间,还严重影响社会稳定。本研究从陕南乡村文化治理的角度分析文化对村民精神引领的重要性,并以此为基础建立较为全面的陕南乡村文化治理体系,以此引领村民达到文化传承、产业富民、协同治理的目标。

1 陕南乡村文化治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陕南乡村文化治理现状

目前,陕南乡村已全部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建立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文化扶贫机制和具体措施也在顺利实施中。虽然陕南乡村文化品类丰富,生态文化、人文风俗文化、红色文化众多,但由于陕南乡村多地处山区,村民文化意识淡薄,政府治理失效,在实践中并未真正被村民认可、传承并转化为生产力,陕南乡村文化日渐式微。

陕南汉中、商洛、安康3市地方政府已充分认识到乡村文化向现代文明转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各县区加大了资金投入,希望通过均等化投入拉高陕南的整体文化事业水平,但直到目前为止,治理红利仍未显现。

1.2 陕南乡村文化治理存在的问题

由2018年安康市乡村文化事业投入费用(表1)可知,安康市下辖的9县3区中,汉滨区、平利县、旬阳县、石泉县、紫阳县、白河县、汉阴县、宁陕县、岚皋县2020年刚刚退出国家贫困县序列,而目前镇坪县、宁陕县、平利县、岚皋县、白河县经济发展状况仍然不佳。2018年,安康市各县区人均文化事业费投入最低的为2.08元,最高的为64元,远低于全国人均文化事业费66.53元的平均水平。另外,通过对乡镇公共文化财政投入、村(社区)公共文化财政投入、平均每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财政投入、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工作人员达标率、村(社区)财政补贴的文化管理员达标率这6项指标对比发现,陕南乡村文化建设资金投入主要来自政府,基层文化工作人员仍然配备不足,乡村文化治理机制仍为政府行政治理为主。陕南乡村文化治理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经费不足、专业人才队伍配备不足、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利用率低、政府服务效能低等,导致乡村文化工作效能达不到预期效果。

2 陕南乡村文化治理面临的困境

一般来说,文化收入和文化投入规格越高、体制越完善,人民受益越大;越是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文化收入和文化投入规格越低,人民文化素质越低,文化需求越小,而这也是造成经济发展落后地区人民精神世界贫瘠、精神信念低下的主要因素。陕南乡村文化治理面临的困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人口自身发展的非持续性

一方面,教育水平低下、文化宣传不到位使得村民下意识将乡村文化成果的留存和毁损与实用挂钩。另一方面,由于城市的吸引,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为改变生活现状进城打工,留守老人、妇女、儿童限于年龄和视野,处于现代乡村文化的边缘,乡村文化的根基被削弱,导致陕南乡村文化空心化[1]。同时,乡村文化资源供给不足、基础设施缺乏,简单无序的乡村文化输入并未使村民切实感受到地方特色文化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带来的喜悦感和满足感,导致他们对陕南乡村文化的认知在短期内无法改变[2]。

2.2 文化事业发展的非持续性

一方面,基层组织将主要精力都放在完成上级安排的经济、卫生、防火、防灾、环保等事项上,乡村文化建设未被列入上级部门对基层工作的考核指标,也不是基层工作重要与否的标准。另一方面,受经济主导发展的惯性思维影响,基层组织认为乡村文化建设不仅不是经济建设的重要任务,而且花费巨大,乡村文化政策在实施过程中等、靠、要思想严重。此外,乡村基础设施落后、融资渠道不畅、村民经济匮乏、信息来源有限等一系列问题,导致陕南乡村文化传承缺少必要条件,文化事业发展的持续性受阻。

2.3 文化治理体系的非持续性

一方面,文化领域开发具有投资大、见效慢、周期长和收益无形等特点,给地方政府带来较大的财政压力。另一方面,地方特色文化已嵌入当地日常生活中,地方政府并不能深刻领会到其精髓,未能对其给予较好地梳理、挖掘和深入阐释,转化更是步履维艰。此外,陕南乡村文化治理机制不健全,重程序、轻实效、走形式,缺少正确的政策解读和实践指导。同时,评估机制缺乏明确规定和确切执行,问责机制缺乏必要的约束机制,重过程、轻细节、无监管。

2.4 贫困文化客观存在的持续性

文化落后与经济贫困密不可分。陕南村民由于长期以来接触外界信息有限,就业竞争力不足,收入和社会地位较低使其意志消沉,后代接受教育的机会更少,长期处于贫困状态导致其价值观发生畸变,最终形成一种消沉的思想模式及生活方式。贫困文化恶性循环對身边的环境和其他人产生持久且难以消灭的负面影响。思想观念落后、文化素质较低和价值观念消极是制约陕南乡村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3   陕南乡村文化治理体系创新研究

恩格斯对文化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文化发展具有独立性,对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经济发展水平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本研究结合国内外乡村文化治理的先进办法,探索构建陕南现代化乡村文化治理体系,提升陕南村民的精神状态和文化自信,达到乡村文化内向发展、长效治理、经济增长、社会进步的综合目的。

3.1 先进思想引领,提供制度保障

3.1.1 提升基层文化服务水平 基层党组织成员本就是村民中的一份子,有更多机会深入了解国家的大政方针,可以采取接地气的语言和形式对村民进行宣传教育,以确保陕南乡村文化治理的前进方向。

3.1.2 提高政府文化治理效能 要完善专家保障机制,建立专家咨询委员会和制度设计专家组,指导陕南乡村文化治理工作,解决顶层设计问题。同时,还要完善资金投入保障机制,足额拨付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经费,积极吸引社会资金,争取中央和省级项目资金支持,对基本公共服务保障和创建工作项目给予奖励补贴。推进实施文化社会力量联盟合作,扶持和培育规模化群众文化组织,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资源共建共享。

3.1.3 提高村民文化治理满意度 完善陕南乡村文化管理部门工作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制度,建立重大文化项目监督、评估和问责机制,督导资金效益和实施效果最大化,提升基层文化服务效能。落实基层公共文化部门绩效考评制度,将考评结果作为来年财政预算、员工收入分配和奖惩额度的主要依据。及时落实各类物质上和精神上的表彰奖励,建立村民满意度评价和反馈机制,采用第三方评价机制,引导村民对公共文化服务工作进行科学、客观、公正的评价。

3.2 全面服务兜底,提供基础保障

3.2.1 建设乡村文化传播队伍 建立一支知识储备丰富、能准确传送先进文化的内涵和实质、熟悉农村文化发展现状和村民思维表达方式、能够采用村民易于接受的方式进行传播的陕南乡村文化传播队伍,有效传承和保护文化遗产,传播先进文化,促进民俗文化发展,保证乡村文化的复兴与繁荣。

3.2.2 建好、用好、管好公益文化设施 全面建设农村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文化服务中心、学校等乡村文化设施和文化场所,健全网络、电视、通信基站为村民提供新鲜足量的信息。拓宽文化设施建设的筹资渠道,加大投入力度,增强文化氛围,吸引村民参与。此外,加强校园建设,保证陕南乡村文化建设与传承后继有人。

3.2.3 激发村民发展的内生动力 深入挖掘孝贤文化、诚善文化、民俗文化,引导村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弘扬乡村文明新风尚。开展农村移风易俗活动,深入开展文明村镇、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此外,积极开展健康、生动的文化活动,引导村民自觉抵制陈规陋习,增强自我提升的信心。

3.3 多元主体协同,提供力量源泉

3.3.1 创新乡村文化治理体系 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陕南乡村文化治理体系。借鉴传统的文化组织方式和现代的文化工作站、乡贤理事会、文化理事会等治理平台,构建适应乡村社会发展的多元文化治理模式[3]。充分发挥社会团体的力量,弥补政府在资金、技术、监管等方面的不足,促进文化多元主体的有效合作[4]。

3.3.2 发展乡村公共文化事业 在保护乡村自然特征和民俗特点的基础上,加快乡村信息网络和文化设施建设,大力发展乡村公共文化事业。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扬,提升当地文化内涵,促使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推动陕南乡村文化的发展。

3.3.3 促进文化产业发展 在多元文化治理主体的协同下,以地域特色为主体、多元文化为补充,整合地域特征明显及群众认同感较强的传统艺术形式、民间民俗工艺品、传统村落村貌,创建陕南乡村文化品牌。积极吸收外部多元文化,对乡村文化进行深层次挖掘,创新表达形式,实现文化与科技融合,推动陕南乡村文化产业发展。

3.4 长效治理保证,提供永续动力

3.4.1 优化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健全陕南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推进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优化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为村民提供多种类、多层次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此外,统筹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发展,建立城乡文化互动交流机制、城乡技术支持和人才保障机制,促进城乡文化资源互通,优势互补。

3.4.2 强化村委会新民风建设主体职能 采用村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大力弘扬诚、孝、俭、勤、和等思想,引导村民主动参与新风道德评议、家训家规培养、扶贫扶智讲座。开展新民风专题文艺演出,传播陕南优秀传统文化,深入乡镇弘扬新時代家风民俗、脱贫致富、邻里和睦的案例。定期举办好人榜、五好家庭评比,在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对他们进行潜移默化的新民风教育和熏陶。

3.4.3 鼓励新乡贤参与乡村文化治理 鼓励新乡贤积极传播新文化、新技能、新观念、新思想,引导舆论、明辨是非、凝聚人心、端正风气。此外,鼓励新乡贤作为陕南乡村公共文化建设的有力推动者,凭借在村民中的威望参与乡村公共事务处理,在乡村非遗传承、组建文化社团、开展特色文化活动、弘扬社会主义新民风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4 小结

陕南实施乡村文化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本研究提出建立以教育激励、服务提升、融合发展等多策并用的陕南乡村文化治理体系,综合运用文化的外生型行政治理方式和内生型精神治理方式,将文化的柔性治理和政府的刚性治理有效融为一体,不但引领村民解决思想困惑,提升满足感和幸福感,激发乡村文化治理的内生动力[5],而且通过文化多元主体协同共治,激发乡村文化治理的外在活力,为促进陕南乡村文化治理内生发展和长效治理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

参考文献:

[1] 韩鹏云.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实践检视与理论反思[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102-110.

[2] 龙晓涛,崔晓琴.乡村文化治理[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5):103-106.

[3] 黄荆晶,郭 萌. “一带一路”背景下西北地区乡村文化治理路径探析[J].现代农业,2017(7):93-95.

[4] 胡铭焓.基于社会协同的图书馆文化扶贫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8(5):32-37.

[5] 顾海燕.乡村文化振兴的内生动力与外在激活力——日常生活方式的文化治理视角[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1):52-57.

猜你喜欢
文化治理乡村文化陕南
党建地图·陕南
被人情绑架的乡村酒席——记忆乡村文化
促进文化科技融合的模式与政策路径分析
陕南柑橘老果园改造关键技术
春帖的历史记忆及其在关中、陕南的活态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