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德育助力学生更好成长
——谈小学如何做好学校德育工作

2020-11-24 04:16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实验小学
青年心理 2020年17期
关键词:家校校本学科

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实验小学 黄 兴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先做人后做事。人生其实就四个字——做人、做事。作为教书育人主阵地的学校,德育应当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重中之重。

纵观当前教育实践,我们发现,相当一部分任课教师和学生家长有着“以分数论英雄”的意识,很少会将时间和精力放在学生的德育上,让德育流于形式,趋于表面,收效甚微。学生由于缺乏必要的德育,其心智和品德方面会出现偏执和狭隘等心理特性,那么他们将来走入社会之中,在工作生活的交际与沟通方面,势必会受到负面的影响。

正因为对以上问题的思考,考虑到学生的未来人生,作为学校的管理者,我不断地反思,在实践中探索,总结如下:

一、凝聚班主任之智慧,制订行为准则,立足于“细化”

(一)细化行为规范

《中小学生守则》指导着学生的行为。学校组织了一批有经验的骨干班主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分年级进行细化。

如2019 年版的《中小学生守则》第一条:爱党爱国爱人民。了解党史国情,珍视国家荣誉,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我们的爱国教育从升旗开始扎根,具体细化了这一规范。

这样的细化明确了行动,将具体的动作、事项一一罗列,学生照样学,教师照样教,反复训练,短时间内,学生整体精神面貌大有改观。

小学生升旗行为规范

(二)细化教育方式

相对于班主任,其他学科任课教师德育工作经验不足,特别是年轻教师,怎么办?我们向班主任们征集工作“金点子”,最后整理成册形成鼓实小《特殊生转化工作“秘诀”》。“秘诀”中没有长篇大论,没有“爱”“情”之类的空泛语言,有的是实实在在的解决实际问题的工作方法,如《运用“积极心理暗示”克服小学生讲脏话现象》《“望闻问切”四法,促进班级文化建设》《用数据看成长》《“连环计”对治“乱扔纸”》《“绘画”四法写评语》,单看这些题目,就能知道针对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凝结着教师对教育对学生的“温情”与“爱”。

在全校上下的一心努力下,供学生学习对照的《鼓实小一日行为规范准则》、供教师参考的《特殊生转化工作“秘诀”》,化无形的道德为有形的行为,化空泛的口号为具体的操作方法,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方法指导。

二、凝聚学科教师之才干,开发校本课程,立足于“融合”

德育是班主任的工作,任课教师只要确保自己所教的知识点学生都掌握了即可,这是学校管理的误区。在学校管理中,我认为各学科之中都蕴含着无形的德育资源,在实际工作中,应注重引导学科教师充分挖掘本学科中的隐形德育资源对学生进行润物细无声般的德育教育,真正落实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理念。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组织每一位教师发挥自己的聪明才干参与到校本教材的开发当中,注重学科与德育的融合,编写了一套适合我们实际校情的校本教材,真正做到课课讲德育、人人上德育。

(一)古今文化的融合

语文教材中的诸多文本内容都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良好载体,特别是古诗文中蕴含大量的德育素材,如苏轼的《题西林壁》是全面看待问题的生活真谛;杜甫的《春夜喜雨》是无私奉献的精神写照;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是面对困境不屈不挠的彰显;陆游的《游山西村》是勇于开拓的勉励……在此基础之上,全体语文教师精心挑选《弟子规》《增广贤文》《论语》三部经典,分别按照“重温经典”“古语今说”“故事铺路”“成长指引”四个部分,将古人的生活、行为的准则化成一个个生动的故事,细化成一个个可操作的行为目标,充分利用其中所蕴含的资源对学生进行诸如爱国主义、团结友爱、孝敬父母、尊老爱幼等方面的道德教育。这样学生不仅仅能学到必要的语文学科知识,知道如何阅读、如何写作,更重要的是也懂得了为人处世的基本道理,既丰富了自身的课外阅读,又接受了道德教育,还传承了祖国的传统文化,古今文化融合的做法,真是一举数得。

(二)中西文化融合

英语学科中也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教育资源,像“please”“thank you” “sorry”等用语的教学中,英语教师便可以趁机对学生进行礼貌方面的德育 教育;像“Christmas”“Spring Festival”等有关节日的教学中,英语教师就可以顺势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民主意识的培养。英语校本教材的开发,重在呈现不同国家的文化形态,开阔学生的视野,渗透兼容并蓄、取长补短的文化价值观念。

(三)学科文化融合

只要我们善于在学科领域里挖掘并融合,就能让德育在学校全面覆盖。我们的音乐组和美术组优美合璧,开发《画“姿”舞“韵”》的校本教材,有的取材于敦煌的“飞天”,或画或舞;有的取材于《清明上河图》,又画又演;科学组和心理健康组合力开发《实验与游戏》的校本教材,体现团结协作精神、实事求是态度、勤思好问等。体育组的《我爱篮球》《脚尖上的足球》,信息技术组的《网络天地》等校本教材,都结合自身的学科特点,紧跟时代要求,既带有鲜明学科特点又充满童趣。学科教学与德育教育有机的融合,已然形成了课课有德育、人人讲德育的美好局面。

三、凝聚家庭之力量,形成教育合力,立足“转变”

在很多人看来,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学校就应当肩负起对学生全面负责的教育职责,这其实也是一种较为片面的看法。诚然,学校负担着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责任与义务,但是作为家长也应当积极参与到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行列之中。须知,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港湾,父母是影响孩子最深的人,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力量难以想象,这一道理同样适用于对学生进行德育这一层面上。也正因为如此,我们要想将德育落到实处,学校与家庭携起手来形成家校合力格外有必要。在家校互联的德育实践中,我们实现了三个转变。

(一)学校强势、家庭弱势转变为家校平等

在实际调查中,我们发现家庭环境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有着重要影响,如喜欢阅读的孩子,大部分来自充满书香的家庭;彬彬有礼的孩子,大部分来自恬静儒雅的家庭。反之,热衷于抖音游戏的孩子,大部分父母是“低头族”;自由散漫的孩子,大部分父母也是稀里糊涂的。纵观孩子的全盘表现,可知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因此,我们每学期都举行“家长开放日”教学活动,让家长走进校园,了解孩子的学习动态,请家长参与教学评价、为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建言献策。这种开放的教学模式,不但收集了许多有价值的教育教学改革建议,而且也让家长学会了有针对性地教育孩子。

(二)学校为主、家庭为辅转变为家校合作

教育经验告诉我们,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延续,家长必须配合学校的教育。而事实证明,打破原有“校强家弱”的观念,建立家校合作的共育理念,重建伙伴关系,才是新时期德育工作的新途径。为此,我们一方面定期开展家校联谊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师生、家长共登鼓山,同行福道,齐游大自然等;另一方面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学校举行的主题活动“节日联欢会”“班级才艺展示”“红领巾义卖”“劳动技能大赛”等。这都拉近了学校与家长的距离,能让家长更好地了解学校的办学目标与德育动态,使其更好地与学校合作,共同承担教育学生的责任。

(三)学校导出、家庭输入转变为家校对话

我们请知名的家教专家,利用家长会等形式,分享家庭教育的经验,传授科学的教育方法,引导家长在家庭范围内做好对学生道德行为方面的监督工作,让家长在家也能以合理的方式规范学生的言行举止,启迪他们的心灵品质。

同时,我们学校还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建立起家长微信群,鼓励家长将在教育孩子过程中积累的好的做法与经验进行分享与交流,这样家长与家长、家长与学校之间都实现了有效的信息共享。当他们的德育方法优化了,再对孩子们进行德育,自然也能获得较为不错的效果。一言以概括,家校合力共同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德育,是我们小学落实良好德育目标的有力突破口。

德育并不是一句口头的话,而是需要扎扎实实体现在我们日常的教育活动之中。为此,作为一名管理者,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德育工作,同时还要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努力将适合学校实际情况的德育策略进行灵活而科学的运用。如此,我们的德育工作才能真正有效地开展,我们的学生也能切实从中收获道德品质的良好熏陶与感染,也才能更好地发展,拥抱灿烂的明天!

猜你喜欢
家校校本学科
家校合作,共育新苗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akes Our Party Branch Activity Colorful 家校共建为党庆生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家校共育合力托起明天的太阳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互动+沟通——基于信息技术的家校沟通新模式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