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国学经典教育现状及开展模式

2020-11-24 22:08陇西县城关第一小学
甘肃教育 2020年3期
关键词:古诗文国学素养

陇西县城关第一小学

国学,“Sinology”(意译,指中国学或汉学)。“国学”在中国古代,指的是国家一级的学校,与汉代的“太学”相当。“国学”今天是指以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为载体,表现中华民族传统社会价值观与道德伦理观的思想体系。国学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国学主要指传统思想文化,它是国学的核心内涵,是国学本质属性的集中体现;广义的国学,即胡适所说的“中国的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思想、学术、文学艺术、数术方技均包括其中。国学经典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和内核,学习、传承和弘扬祖国传统优秀文化,开展校园国学教育,对于学生的成长、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尤为重要。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就国学经典教育的现状及意义,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国学现状

国学经典是中华文明传承的主要载体,也是中国人文素养的象征。国学存在了几千年,但真正声势浩大且影响深远的国学研究兴起于20世纪初,鼎盛于20年代,80年代又有“寻根”热,90年代国学热再次掀起至今。1998年启动的“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遍及29个省市,受益于100多万学生,受其影响的成年人超过500万人。各地实验区的国学经典诵读的研究都已初见成效,有的经验已经在更大范围内推广,也为各学校开展国学经典教育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如,石家庄市的“把经典名篇引入课堂研究”,玉林市的“校本课程开发:诵读国学文化经典研究”,山东省的“小学语文阅读中外经典,享受读书乐趣”,莱西市“开展古诗文诵读活动,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等。从国外的研究趋势来看,古诗文诵读在国内外华人圈已逐渐达成共识。新世纪开始,国外孔子学院的纷纷设立都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国学的复兴与发展。

二、存在的局限性

其一,在中小学阶段开展的国学教育内容十分有限,大多局限于部分经政府筛选过的“片面经典”,而教授模式更多是以背诵为主,国学教育的模式单一,缺乏现代元素。各地开展国学教育所用教材内容不一、教材不具代表性。如,岷县西江小学为自己编印的《中华古诗词精选80首》《古诗文精选》;静宁县阿阳实验学校开发了《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诵读》《阿阳实验学校家庭教育文集》《阿阳实验学校学生作文选》等一系列有学校特色的校本教材;渭源各地选择的是《弟子规》《三字经》《大学》《中庸》《论语》《老子》《笠翁对韵》等。

其二,开设国学教育的学校城乡差别较大。与其他发达地区相比,西北地区教育落后,师资力量十分薄弱,被调查的学校大部分都未进行国学教育。农村小学的国学教育接近空白,教师国学水平不高,没有专业的师资,缺少培训,平时应付应试教育,教师主动参与意识不足,教育方式为简单式灌输,导致学生产生惰性和厌学情绪,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三、开展国学经典的意义与价值

一是全面推进学校国学教育,积极开展国学特色教育活动,促进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与热爱,提升了学生人文素养。健全人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养成良好品性;加强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以及继承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切实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是通过国学经典教育,开发智力,提高文化艺术素养和鉴赏能力,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精华,积累精美语词句段,进而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并能恰当而得体地引用所诵读的锦句华章,达到下笔如有神的境界,以此奠定语文基础,增加经典储备。

三是通过开展国学经典,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校园传统文化,营造中华传统文化氛围,凸显校园文化特色。

四、学校国学经典教育开展的模式

学校把国学教育作为校本课程,将经典读物引入课堂,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对中国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特点,应该有各自独特的国学课授课模式。一、二年级:以故事为载体,联系生活实际,熟读成诵;三、四年级:自读自悟,悟中求实,导读成诵;五、六年级:温故知新,升华内涵,吟读成诵。国学渗透各个学科,力求通过构建丰富的课程体系,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及爱国主义精神。营造“国学教育”育人环境,让经典育人“润物无声”,注重熏陶潜移默化。

猜你喜欢
古诗文国学素养
“垂”改成“掉”,好不好?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古诗文阅读备考指津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引领小学生诵读古诗文之妙招
对古诗文默写有效性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