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活情境的开展分析

2020-11-24 18:12李莉霞
读与写 2020年21期
关键词:个子创设情境

李莉霞

(浙江省东阳市第二实验小学 浙江 东阳 322100)

生活情境是指教师将数学中的问题化为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进而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教师通过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还会使学生了解到数学对于生活的意义。在传统的学习中,学生会因为数学的枯燥无味对数学学习产生排斥心理,创设生活情境可以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最终有利于促进学生数学水平的提高。

1.结合实际生活,提升探究能力

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学的过程中结合实际生活可以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激发学生思维的发展。生活中的问题可以使学生在思考的时候更加兴奋,而且有些生活化的问题更加复杂,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不断地拓展思维,最终加强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以《可能性》为例。学生在学习这一章节的时候要体验事情发生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事件发生的可能结果。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这一课的时候,可以创设一些生活中的情景引导学生初步认知可能性,比如谚语说:“蚂蚁搬家蛇过道,大雨不久就来到。”教师问学生在发生这些情境的时候一定会下雨吗,有的学生认为谚语是几千年流传下来的,所以一定会;有的学生则认为可能性比较大,但并不是一定会发生。教师在学生回答之后引入可能性的意义,引导学生认识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在学生理解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说一些生活中的情境表达自己对可能性的理解。有的学生说生活中的比赛存在不确定性;有的学生说一天中有24小时是确定事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利用生活情境加强了对可能性的认识和理解,同时通过自主思索拓宽了思维,了解了更多生活中的确定事件与不确定事件。教师通过将教材知识与生活情境相结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可以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与理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2.化抽象为直观,启发学生思维

抽象思维是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逐渐发展的一项能力,但是由于每个学生的基础与能力不同,学生的抽象逻辑水平各有不同,导致学生在学习数学的时候理解能力也各有不同。生活情境可以将数学中的一些抽象的、笼统的问题直观的、具象化的展示出来,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启发学生的思维,最终促进学生学习进步。

以《观察物体:观察的范围》为例。观察范围是根据观察点的变化而变化的,学生在学习这一课的时候需要发展空间能力。空间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这一课的时候可以为学生创设生活的情境,将抽象的空间逻辑转化为具象化的问题,从而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同时使学生在具象化中发展空间能力。比如教师让几名个子比较高的学生站成一排,然后选择一名个子比较矮的学生站在个子比较高的学生的后面,然后让个子比较高的学生拿着物品伸展胳膊,让个子比较矮的学生说一说自己看到了什么。学生会发现自己什么都看不到,但是如果站在椅子上就可以清晰地看到;教师又让个子比较高的学生将物品靠近自己的身体,个子比较矮的学生会发现又看不到物品了。教师通过创设生活情境,使学生认知了观察点与观察范围的关系,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数学水平。

3.增强课堂趣味,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为学生创设生活中的情景,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实际上就是学生探究的根源,教师激发学生的兴趣实际上是为了刺激学生主动探究数学中的问题,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时候更加有效率,最终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

以《确定位置》为例。学生在学习这一课的时候需要掌握方向与观测点的位置关系,进而确定物体的位置关系。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这一课的时候可以将实际生活中的地图与问题结合,引导学生学习。比如教师给学生一个观测点,让学生站在观测点说出某些地标的位置。教师在给学生观测点的时候可以告诉学生此时是面朝北或者面朝南,让学生说一说如何走到目的地。教师通过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课堂上积极的表达,既有利于加强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最终促进学生学习水平的提高。

总之,数学是学生学习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也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可以开展生活情境的教学模式,将数学问题生活化,使学生在生活情境中了解数学的根本意义,最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数学水平。

猜你喜欢
个子创设情境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情境新颖的概率问题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简约数学”创设简约课堂
说说我的脚
有没有小个子的恐龙?
机智的回答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