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代

2020-11-24 05:14
作文周刊(中考版) 2020年43期
关键词:家书信息时代苏轼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互联网、智能手机的普及,人类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时代为我们提供了获取信息的便利,使世界变得既立体又平面。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思考如何在信息时代生存、发展、反思以及改变。

信息化时代下的

汉字文化

信息化是时代发展大趋势,“互联网+”呈现出的鲶鱼效应告诉我们,互联网进入哪一个领域,就势必对该领域产生深刻影响甚至激发颠覆性变革,汉字领域也不例外。各种输入法使我们的工作和学习更方便的同时,也使我们离汉字越来越远。《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在掀起汉字风暴的同时也引发了国人的深思,让人们重新检视对汉字的掌握程度。信息化时代,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的普及,书写汉字被各种输入法取代,导致人们书写汉字的机会减少,很多人变成了“键盘手”,换上了“失写症”,提笔忘字成了家常便饭。此外,信息化的发展也带来了社会环境的开放、心态的自由,但各种不规范、粗俗语言随处可见,大大破坏了汉字的生态环境,阻碍了汉字文明的传承,给汉字的发展带来了挑战。

解读

汉字是独具特色的中国符号,是中国文化之根。汉字以其造型之美、音韵之美、结构之美被称为中国第五大发明创造。在信息化的今天,其意义更加深远绵长。当我们身处异国他乡奔波忙碌之时,方块字的出现会给人安慰、温暖,仿佛置身于家中一般亲切;当我们身处浮躁的社会,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之时,汉字又能给人以心灵的慰藉,教人去除浮躁,提升素养。

表情包社交

表情包社交伴随着社交媒体的膨胀而飞速发展。表情包语言是一种图片语言,一种基于“直观+吸睛”合成的信息符号,近年成了网络交流的常用符号。牛津辞典曾经选出的年度热词就是一个表情包——一张喜极而泣的脸。这张“笑哭了”的脸是当年全球使用率最高的表情包。这种表达方式,跨越了不同种类语言的局限,在便利性与信息量上同时占据优势。表情包的流行有两个原因:一是方便,在泛社交年代,便捷的交流方式是生活首选;二是丰富,表情包的使用既通用又个性,其含义既清晰又含糊,一个笑中带泪的表情,在不同语境中,可以解读成苦笑、笑哭,也可以解读成无奈等。

解读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产生了大量的网络语言,随着5G时代的到来,网络语言必然会越来越丰富。这些新出现的网络“潮词”“潮语”丰富了汉语词汇。但网络语言与现代汉语有着很大的区别,只能在一定的语境范围内使用,不能随意应用在作文或书面交流中。

信息碎片化时代

信息技术推进了信息的碎片化,人们可以从林林总总的渠道中获取大量的信息。信息化时代的资讯量可以说是铺天盖地,而一个人的接收能力和容量是有限的,即便是选择性浏览也会花去不少时间。从先秦的竹帛卷轴,到汉代蔡伦改进的植物纤维纸,再到宋代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几千年来书写工作的进步,真可谓“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再看看如今精致方便的电子书,这是人们一天天积累、创新的结果。无论阅读载体如何变化,都是人类对知识求索的开拓、引领和延展;“信息碎片化时代”的“信息爆炸”,是深阅读和浅阅读的结合,可以说是最好的“解读”方式。

解读

传统阅读不可取代,碎片化阅读只是一个补充,对全民阅读时代的推进起着重要作用。只有对碎片化阅读保持高度警醒,用沉静取代浮躁,用踏实取代肤浅,才能避免快餐文化的不良影响。

信息时代的家书

《见字如面》节目已经走过了三个春秋,为观众读取了近300封信件。品读其中的名人家书,我们时常被信中蕴含的殷殷关切、希望与爱所感动、折服。读鲁迅给许广平的信,你会发现先生柔情、可亲的一面;读闻一多留美期间的家书,你会感到落后国家的公民在他国受到的歧视和屈辱;读巴金、萧珊及沈从文、张兆和的家书,你会明白命运如何将崇敬和爱慕连在一起,让有情人饱经岁月风雨、人世沧桑,而终身不悔。家书无疑是历史发展的一个最佳缩影。然而,到了信息时代,家书却有日渐没落之势。法国著名哲学家德里达在其名作《明信片》中断言:“电信时代”的变化不仅是改变,而且会确定无疑地导致文学、哲学、精神分析学甚至情书的终结。”美国著名学者J·希利斯·米勒也认为,新的电信时代正在通过改变文学存在的前提和共生因素而将其引向终结。

解读

家书是亲人之间交流情感的一种方式。人们通过写信、寄信、等信、读信的漫长过程,细细体味亲人之间的情感,顾盼人生的寄托和眷恋,也让我们有一种深度的诗性情感体验。现代通讯技术确实给人们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沟通方式,但它在帮助人们提高效率的同时,也改变着人们的情感体验方式,使现代人日渐粗糙的情感变得更加表面化。而书信却代表着另一种情感体验方式:那写信的急切,等信的期待,收信的激动,读信的陶醉,都是快捷的现代通信工具永远无法给予的。

“放下手机,拿起纸笔,见字如面”

“陈叔叔,听了您的演讲,我懂得了生活不会总是一帆风顺,要经历磨难、克服险阻,才能最终到达心中的巅峰。”“你此时此刻的心情,我特别能理解。几个月前,我也曾有类似的体验。但不要害怕,科学的防护和医学的进步必将帮助我们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阻击战。‘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相信今天我们经历的一切,都会成为有意义的成长!”

这是北京市一些中小学生拿起纸笔写下的信件。来自北京中学、北京市第十三中分校、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等七所学校的几名学生发出倡议,号召广大中小学生“放下手机、拿起纸笔、见字如面”,用文字表达对师长、对亲友的情感,分享体悟、传递祝福。倡议一发出,反响十分热烈,很快,来自北京和其他多个省份的中小学生主动拿起纸笔,用文字记录思考、记录成长。

解读

书信曾是人们之间互相联络、沟通情感的重要方式,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与手机的普及,人们逐渐习惯通过电子邮件、手机短信和微信沟通,很少会有人铺开纸张、耐心构思,在笔墨间体会情感的缓缓流淌。中小学生们主动提笔写信,让我们感受到了他们丰富的心灵。提笔写字,用文字记录成长的足迹,记录生活的感悟,需要一双细致观察生活的眼睛,需要一颗细腻感知生活的心灵。日有所记,日有所省,正是热爱生活、涵养心灵的过程。

信息时代的古典之殇

“3458首诗”“25万字”“2041次出现山”“1732次出现‘我”……这样的数字与分析出现在了清华附小以苏轼为主题的研究报告中。在大数据技术支持下产出的這份研究报告在让人惊叹之余,也不禁让人思考,由数据分析得出结论的成果是否真的可以和了解苏轼、了解文学画上等号?

在信息时代,大数据蔓延到生活的各个角落,许多公司都在用大数据悄悄地观察与分析着我们的生活记录……信息时代下大数据几乎渗透进了每一个领域。而文学这个值得深入探讨推敲的学科,此次也被套入了信息时代的“大数据公式”。

解读

苏轼云:“我一生之乐,在于执笔为文之时,心中错综复杂之情思,我笔皆可畅达之,我自谓人生之乐,未有过于此也。”小学生读苏轼之诗,了解苏轼的人生,便是为了体验苏轼之乐,理解苏轼之情,感受“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的少年意气;体验“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的离别感伤;欣赏“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洒脱旷达……其目的在于丰富自己的内心,感受到诗和远方的情怀,而非将卷帙浩繁的诗篇打包丢进数据分析软件,让计算机冷冰冰地检索所有文字,最终生成图表,得出干瘪的结论。

猜你喜欢
家书信息时代苏轼
清晨忆家书
从善如流
苏轼“吞并六菜”
苏轼吟诗赴宴
面对信息时代 成长的孩子们
信息时代的智慧教育
统计工作如何应对信息时代的挑战
一封家书
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
《家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