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高考作文“满分争议”的学理分析

2020-11-25 06:39金健人
写作 2020年6期
关键词:高考作文作文语文

金健人

浙江高考满分作文《生活在树上》所引发的“网络风暴”,以浙江考试院和教育部考试中心先后发布的处理意见而告一段落。 至此,有关网文已达200 多篇,总字数逼近百万大关。 通过百度搜索“生活在树上”,找到“相关结果约95,000,000 个”。无论如何,这都可视作中国高考史上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关于这一事件,学界无疑应该从专业角度做出回答。本文无涉高考作文之外的争议,而是试图对写作类别、高考作文、评价标准,以及由此而生的问题和解决办法,做出学理分析。

一、正反评价的截然对立

以往围绕高考作文,当然也发生过各种争议,但都不如这次《生活在树上》波及得深且广。 并且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在每一打分点上,都形成了支持与批评的正反意见的激烈交锋。网名“西瓜公考解题”说得最为直接:“《生活在树上》全文就四个字:不说人话。写此类文章,完全不需要在乎汉语的语法或固定搭配等‘约束’,自己开心了,想怎么写就怎么写,甚至文章结构越烂,语法错误越多,就越接近《生活在树上》的精髓。 要知道,这篇文章的第一段就有将近10 处错误,以后每段都差不多,最后得分是满分而不是负分,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呢? ”①西瓜公考解题:《〈生活在树上〉 写起来并不难——再评高考神文》, 网址: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77356526380579266&wfr=spider&for=pc,发表日期:2020 年9 月9 日。

文章写作,无非语词、文句、结构、观点、方法。 现就这些要点,把代表性的正反两类网络意见梳理如下:

(一)语词方面

语词方面的反面意见,就是所谓的“不说人话”。 密集的生僻字词制造的阅读隔阂,直接招致最激烈的批评。 因这类意见太多又太重复,无须直引。 概而言之:1.生僻字词太多;2.完全没有必要;3.用错或好像用错。 金友元的《刍议生僻字》,则持正面肯定态度。 他选取了文中九个生僻字词,嚆矢、滥觞、振翮、肯綮、祓除、孜孜矻矻、婞直、玉墀、张本,一一加注读音并解释词义。他认为“生僻字这个东西弹性很大,其生僻与否取决于受众的文化水平和语言习惯。”他还举出不少例子,说明“生僻”会因人、因地、因时而不同。他还认为,遇到生僻字,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学习,而不是抵触。当然,更多的正面支持意见是认为,如此短的篇幅使用如此多的生僻字词,尽管没有必要,但从中可以显示作者的不凡功力。

“不说人话”的另一层含义,所指为语词方面出现了太多的专业术语,且多为西方哲学名家、流派、概念等等。所谓专业术语,当然会令大众陌生,于是攻击骤至。争议集中于两点:1.是否需要如此引经据典、术语堆砌? 2.是否用对了地方、理解正确? 其中自媒体“李好帅的黄金屋”勾勒得比较到位:初看疑惑,好像不对;再看在理,好像没错;经不住再看看,深入下去问题多多;但归结到高考作文,又不得不认可它的成功①李好帅的黄金屋:《不说人话? 分析高考满分作文登顶之路》, 网址: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g54y1D7u5/?spm_id_from=333.788.videocard.9,发表日期:2020 年8 月4 日。。 苑举正是中国台湾大学的哲学教授,他在自媒体点评该文:1.对作文所提问题,没有自己观点的直接回答;2.能够在如此短小文章中引用如此多哲学家,如果都对,则为上上之功。 但就他所熟悉的五位哲学家来说,作者犯了“去脉络化”的毛病,也就是没有放回原有社会脉络中去加以理解,所以没有内化,也就没有原创②苑举正:《哲学教授论浙江高考满分作文—我们该如何内化哲学?》,网址: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za4y1J7QC/?spm_id_from=333.788.videocard.3,发表日期:2020 年8 月12 日。。 经苑教授的哲学专业法眼,好像也只是在更高层次的要求上指出其不足,并没有众多批评者所认为的那般不堪。

(二)文句方面

文句方面的争议集中于三点:1.有无语病;2.能否容忍翻译腔;3.是否个性化表达。 这其实也分明是三个层次:有无语病,质疑其语文基础;能否容忍翻译腔,事关民族性;是否个性化表达,实质是独创性考量。

“西瓜公考解题”在《〈生活在树上〉写起来并不难——再评高考神文》一文中认为,“这篇文章的第一段就有将近10 处错误,以后每段都差不多。”遗憾的是他并没有指出有哪10 处错误,更没给出分析。

《〈生活在树上〉错在哪里:上海作文状元点评浙江争议范文》开篇就说:“以满分范文的标准,《生活在树上》文法错误不胜枚举。” 但我认为上海作文状元的这一说法本身就错,因为文法错误不因“满分范文”或“普通文章”而有不同标准。他接着说:“为了避免锱铢必较之嫌,只须分析第一段最后一句:但面对看似无垠的未来天空,我想循卡尔维诺‘树上的男爵’的生活好过过早地振翮。”在把前半句斥之为“拙劣”,后半句斥之为“更是拙劣”之后,上海作文状元亲自动手把此句修改为:“面对无垠的未来,相较于过早地振翮,我更青睐《树上的男爵》的生活。”③《〈生活在树上〉错在哪里:上海作文状元点评浙江争议范文》,网址:https://www.sohu.com/a/412687356_99991909?_f=index_pagefocus_6&_trans_=000012_wm_sy,发表日期:2020 年8 月12 日。这样一改就改好了吗?我认为把原文内含的“不确定性”给改没了,也就没有必要到“树上去生活”了。 我很纳闷自诩为“对文字敏感的”上海高考状元,竟然没有感觉出“看似无垠”与“无垠”的区别:“无垠”即无垠,“看似无垠”则未必无垠。

自媒体“奇形怪状加油站”,做了一期《从语言学角度分析浙江省满分作文〈生活在树上〉》的视频,挑出12 个句子进行专门的现代汉语语法分析,有的甚至进行非常严格的层次分析,包括最受众人质疑的句子。 最后认为8 个句子没有任何问题,剩下4 个句子,其中一个句子中的“薄脊”查无此词,另一个包含“玉墀”的句子,感觉好像有错,剩下2 个句子,主要是作为汉语,感觉“不地道”,翻译腔。 为了分析这12 个句子,视频作者查询了现代汉语词典的不同版本,BCC 语料库和语料在线,还查阅了国学大师等网站,应该说所下功夫是最深的①奇形怪状加油站:《从语言学角度分析浙江省满分作文〈生活在树上〉》,网址: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884126514,发表日期:2020 年8 月10 日。。

关于“翻译腔”,我们还是请王力大师来说说。他认为“五四”以来,西风东渐和言文合一,已使汉语语法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从‘五四’到现在,短短的二十余年之间,文法的变迁,比之从汉到清,有过之而无不及。”②王力:《中国语法理论》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54 年版,第258、310 页。当年王力专门指出的欧化语法类型,现在大部分都已本土化并口语化了。所谓“翻译腔”,说到底是个语感问题。据王力上述论述又一个甲子过去了,应该有更多的新欧化句型被本土化和口语化了。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大量译著的涌现,势必改变着人们的语感。 尽管在口语和一般写作中,人们往往习惯于随便,而句法方面的欧化,“就是由随便变为必需”③王力:《中国语法理论》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54 年版,第258、310 页。。

而所谓“个性化表达”,更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 成都市树德协进中学发展研究室副主任、语文教师刘立锋认为这篇文章之所以存在争议点,主要就在“创新”上。《生活在树上》主要有三点创新才让人“不知所云”,其一,人物佐证用“冷门”,考生提到了卡尔维诺、韦伯、切斯瓦夫·米沃什、维特根斯坦等多位有名的作家和哲学家,这些人之所以有名,是因为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都有很高的建树和成就,但是他们对一般人而言则是陌生的,甚至从未听说过;其二,遣词造句用“生词”,考生在作文中用到了非常多的专业术语和生僻词,这些专业术语出自国外,在引进、翻译的过程中,导致了晦涩难懂的情况,例如“赋魅”与“祓魅”,同时,一些不常用的古文词汇的大量使用又人为地制造了更多阅读障碍,例如“振翮”与“滥觞”;其三,名句引证用“难句”,考生引用了几处含义很深刻、但是表达很拗口的名言,例如引用麦金太尔的“我的生活故事始终内嵌在那些我由之获得自身身份共同体的故事之中”,是要说明个人的期望与家庭、社会的期望应该是一致的,本来含义正确,却因翻译语言表达的原因,难免会让人一时半会儿回味不过来④张瑾等:《这篇被争议的作文该得满分吗?我们和13 位教授名师聊了聊》,《成都商报》2020 年8 月4 日,网址:https://www.sohu.com/a/411460759_402100。。

(三)结构方面

认为该生作文结构混乱、逻辑不通的,大有人在。其中,又以《北大教授锐评:打了满分的浙江高考作文,暴露出中国教育的根源问题之一》为甚,该文直指“这篇作文只是逻辑混乱和造作,并不属于晦涩的范畴”,直斥给这篇作文打满分的浙江评卷组为“犯罪”和“集体愚蠢”!⑤《北大教授锐评:打了满分的浙江高考作文,暴露出中国教育的根源问题之一》,网址:https://new.qq.com/omn/20200809/20200809A03PT000.html,发表日期:2020 年8 月9 日。当然,这篇批评文章时不时插入片段英语,与这篇高考文章时不时插入生僻字词所患实为同病;以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标准来要求高考作文实属对错了靶子,所言纯属外行;动不动亮出“犯罪”“集体愚蠢”等惊人之语,其文风不敢恭维。

陈可抒的《如何评价浙江省2020 年高考作文满分范文〈生活在树上〉?》指出:“作者的问题在于想说的太多了,以致于行文甚密,而且恐怕又有时间的限制,在小处逻辑略有跳脱。 不过,整体上既精彩又有深度:开篇以‘实践哲学’为破题,结尾以‘无法言说’为总结,是特别精彩的两处;中间对于社会性的三重论述层层推进,也很得当。 ”他还列出文章结构简要版:

第一段:立论。 树上的生活,可以解决社会性和人性的冲突。

第二段:分析。 人热爱自由,但人性不是唯一的准则。

第三段:主干1。 人不能脱离于社会性而存在。

第四段:主干2。 不妨与社会性共舞,亦是人性必经之路。

第五段:主干3。 如何与社会性相处:脚踏实地。

第六段:总结。 社会性与人性纠缠不清,讨论不清,既然如此,说不如做。

第七段:结尾。 所谓做,所谓实践,就是树上的生活。①陈可抒:《如何评价浙江省2020 年高考作文满分范文〈生活在树上〉?》,网址:https://www.zhihu.com/people/chen-keshu/answers,发表日期:2020 年8 月4 日。

(四)观点方面

这一得分点上的对立双方,一方认为《生活在树上》的观点极其平庸,一方认为《生活在树上》的观点很是深刻。为证明其平庸,批评者往往用自己的话概括出主题思想,然后宣称去掉了诸多引用,改换成平常语言,实在谈不上“深刻”。 这有点像拿着骨架子比较美丑。 我当然也并不认为该文的思想有多深刻,我还认为,凡欲从高考作文里寻找“深刻”的,都是找错了地方。 因为:1.高考作文命题的立意指向是有严格限制的,可供考生发挥的空间非常狭小;2.高中生们都还未踏入社会,而“深刻”的含义则为揭示社会本质的深度,所求未免不切实际;3.高考作文的写作时间一般不超过一小时,且无任何参考,所论之题,平时难以接触,如此即兴而为,谈何“深刻”。 当然,满分作文还是需要满足一下评卷老师、包括社会大众这方面的阅读期待的,尽管结果肯定会见仁见智。

(五)写法方面

以一种什么样的形式把观点呈现出来,这就是写法。 关于评论该文写法的网上文章也很多,但所论都很枝节,似乎未能抓住要点,多在词语、文句等局部问题上做文章,有涉及整体的,也仅止于结构这样的静止样态,而少有能深入下去,真正抓住该文写法关键的。于是,谈“写法”便为谈“导向”所代替:宣称如果都学此文,生僻、晦涩、翻译腔、一知半解,我们的教育怎么办?为未来培养什么人?一棍撂倒,全然不顾《教学月刊》公众号言明有待公开的满分作文还有9 篇,不可能另外9 篇也都与此篇一个写法。

二、造成争议的真正原因

从正反观点如此对立的状况来看,至少说明一点,该文在正面肯定的人的心目中,还是非常出彩的。高考作文,写得好不好是一个方面,批得准不准又是一个方面。更何况这个“准”又有因人而异的标准。 该文能否满分,完全就是个概率问题,取决于落在谁的手里。 如果落在持否定意见者手里,当然不可能满分,甚至有可能会是低分。 事实也正如此,第一位阅卷者给出的是39 分,如果第二位给出的也在40 分上下,那么,该文也就盖棺论定。但因为第二位和第三位阅卷者都给出了55 分,该文才可能真正开启“满分”之旅。

即使是持肯定意见的,其实内中也有相当部分只是肯定了阅卷组拥有给出满分的正当性,不排除保留着“如果是我”可给高分但未必会给满分的态度。因为在人们的观念里,“满分”总意味着完美无缺,无可挑剔;同时,也意味着成为后来高考学生们的范文、样板和导向。 所以,宁给59,也不给60。

同一篇高考作文由不同阅卷者打分,分值差距在5 分之内,一般都属正常。 但为什么59 分与60 分的一分之差,影响会这么大? 表面看,这次争议的引发,在于《教学月刊》公众号向社会公开了这篇满分作文。其实质,还得归结于不同人的不同满分作文标准。人类自从发明了文字,能够把口语转变成文本,就是写作的开始。 可以这么说,语言的范围有多大,写作的范围就有多大;语言的内容有多复杂,写作的内容就有多复杂。 “以言行事”是人类的本质特性,“以文行事”是文化人的本质特性。“作文”不是真正的写作,它是写作的学习阶段,因为作文尚未具备“以文行事”的功能。如果一定要把作文当成写作,那也是一种特殊写作,它与真正写作的区别,就是“虚拟性”。 写作重实用,作文重虚拟。 实用性的读写,首先面对的是“专业”分割,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读写内容、方法、标准、要求;其次是“对象”,不同专业有不同对象;再次是“问题”,成人的写作总是在工作中和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作文的虚拟性,首先是不具有专业意识,其次是没有具体对象,与其说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如说去学会“思考”,模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正因如此,学生们的“阅读”,才被叫做“读书”;学生们的“写作”,才被叫做“作文”。

面对社会中现实写作的千百种类,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作文是简单的,所以,习惯于现实写作的眼光也是不适合分析中学作文的。更何况高考作文又比语文教学中的作文在样式要求方面更简单,所以,自恃能写几篇文章的人,看待高考作文更会不屑一顾。这就是说,不能用一般文章标准来评价考试作文,考试作文自有考试作文的评价标准。 这标准分两个方面:其一,与其他高考作文相比,该文处于什么位置;其二,通过该文,可以看出写作该文的学生具有什么素养和能力。这是被高考性质所决定的,高考的唯一目的,就是为全国各类高校分类选拔不同人才。 如果一定要说高考作文也像普通写作一样在“以文行事”,那么,这也只是间接的,它不会去直接解决任何现实问题。它的直接任务还是展示作文者自己,让阅卷者发现自己,打出高分,进入理想的高校。

既然学生作文不能像成人写作那样去发现并解决现实问题,那么,作文“虚拟性”所要求的思考能力以及发现并解决现实问题的潜力,便成为评价考试作文的尺度。尽管高考作文评分标准的书面规定非常详尽,分类非常周全,每类的分值百分比也非常精细,但不会有人真正照此操作。阅卷老师肯定得将此“内化”为自己的标准,并让这标准在阅卷过程中不断调整,动态区分为基本分群、低分群、特低分群、高分群、特高分群等模块,这样才能迅速有效地进行阅卷评分工作。而在这些模块中,基本分群最为重要,它是大多数考生的文章加诸阅卷者的印象所形成的,成为基本尺度,把高分文章与低分文章分隔开来。 至于特低分文章与特高分文章,都得要有特殊理由。

《生活在树上》之所以能从基本分群,提升到高分群,又被擢升进特高分群,最后荣登满分之列,当然得有它的特殊理由。 阅卷组给出的评语:“它的每一句话都围绕着个人的人生理想和家庭社会的期待之间的落差和错位论说”,“所有的引证也并非为了充门面或填充字数”, 这种评说还是流于表面。因为通篇围绕主题行文的文章很多,但未必就能让人感觉“思维的深刻”。那么,该文让人感觉“深刻”的巧妙之处在哪呢? 是语词吗? 生僻不能让人觉得深刻;是文句吗? 晦涩也不能让人当成深刻;是众多的名人名言吗? 如果仅仅罗列,只会让人感觉散乱。 而在这些之外,好像此文确有特殊之处。 那是什么呢? 应该说,是转喻,即找到了题意所要求的个人、家庭、社会之间的辩证关系的“最佳相关对应”——意大利文学家伊塔洛·卡尔维诺的长篇小说《树上的男爵》中主人公柯西莫的命运,以及这种命运所包蕴的人类选择难题与浙江考题所要求阐释的考生选择难题之间的相关性对应;这就把考生选择的小难题汇进了人类选择的大难题,无疑瞬间洞开了考题原本所提供的思维空间。原著《树上的男爵》中,天、地,与天地之间的树,当然都是隐喻,是人类面临诸多选择困境的相似性对应。 男爵只能生活在树上,当然是对人类选择困境的独特解决。 而该生将男爵的选择作为自己的选择,以解决试题所提供的个人、家庭、社会之间的矛盾关系,不过是人类诸多矛盾关系整体图景中的一个局部,这就是转喻。而据说浙江考试大模拟阅读题,曾经有过以《树上的男爵》节选为语料。那为什么其他学生没有形成这方面的联想,而该生不仅形成了相关联想,而且演化成结构全篇的论证形式——男爵的选择就是我的选择。哲学教授苑举正批评该文没有自己的观点,显然是忽视了这种转喻表达。而多个哲学术语,也在这个论证形式中各自安好,摆脱了随意例举罗列堆砌的状态,成为这一贯彻全篇的转喻形式的有机成分。“让人感到意外的是,这篇作文虽然看起来有点‘不说人话’,但仔细读下来似乎也不是一味地胡乱堆砌。有人对照着作文中出现的典故一一查询比对,发现很多比喻和引用至少在语义是对得上的。”①新浪看点Vista 原创:《痛骂或捧高这满分作文,其实都绕开了真正的问题》,网址http://k.sina.com.cn/article_1323527 941_4ee36f0501900uyim.html,发表日期:2020 年8 月4 日。当然,以苑举正等学者们的眼光来看,这就很不够了,没能把这些名人名言正确地放回到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去“接上脉络”。 并且,该生在引用这些哲学术语时,继续强化这种转喻手法,以至使用到了遣词造句上:所提名人、名言、警句、哲理,均点到辄止,几乎都以“局部”代替“全体”。 “它的文字的老到和晦涩同在”,原因在此。 我们知道,转喻为“域内映射”,以“共识”为理解前提,一般人的哲学认知圈不如该生大,形不成“共识”,也就达不成“域内映射”,所以斥其“不说人话”;而该生的哲学认知圈又不如苑举正等学者大,所以就被苑举正们“一眼识破”,发现其“去脉络化”的毛病。 其实,高中生的一知半解,是不足,但不是差错。 正因为有了高中生的一知半解,大学生的一知一解,研究生的一知多解,才会有专家学者的“内化”和“原创”,举一反三、以一当十。

三、后续问题的解决

该事件可能引发的后果,便是高考作文,何必满分? 以往,似乎已成惯例,即每年高考阅卷结束后,媒体都会发表部分满分作文,一则回应社会关切,一则引导作文教学。那就自然对评卷老师形成压力,给予满分,须经得起社会和行内检验。 所以,满分赋分,除专业素养之外,还须具有经验、识见和勇气。 而且,满分赋分也绝非一人所可独断,须专家组多数成员达成共识。 由此可见,确定一篇满分作文,比起59 分、58 分的作文来,费时费力不止以倍数计。 而经此次“网络风暴”,以后再敢给高考作文打满分的,起码勇气得加倍。

明知高考作文不可能十全十美,那就干脆不打满分,可乎? 我认为不可。 为何? 语文150 分,作文所占权重三分之一强。看看占比很大,其实区分度很低。从小学读到高中毕业,绝大多数都会写文章,也就多集中于40-50 分之间。50 分以上,应该就是好文章,而55 分以上,更属凤毛麟角。所以能够影响整体区分度的,也就在50 分到55 分之间;而55 分以上的,对于整体区分度已影响不大。 而满分作文,全省区区数例,放进几十万考生中着实可以忽略不计,当然对于得分者个人,意义重大。当年《赤兔之死》的作者,如果不是有篇满分作文,那是不可能被南京师范大学录取的。

高考作文的区分度不高,而且被错判的可能性还很大。 《生活在树上》如果二阅评分也在40 分左右,那该生的高考命运,可谓天上地下。 既然如此,那高考语文,何必作文? 因为语文试卷的另90分,包括语言文字运用、现代文阅读和古诗文阅读,已经能准确、清楚、稳定地反映考生的语文基础,照此逻辑,还真不必另设作文专题还给如此大权重。 但这种逻辑,忽略了作文在语文考试中的真正价值所在:那就是对语文知识积累和分析理解能力的综合、活用和独创。总之一句话,就是考生建基于语文基础的创造性发挥。 而引发网络争议的,焦点盖在于此。

偏重基础的一方,十有八九会排斥该文,“连走都没学好,就想跑了”,是排斥者的普遍心态。 而偏重创造的一方,尽管未必赞成该文就该满分,但基本赞同阅卷大组有给该文满分的权力。 至于标杆、范例和导向,因为公布的仅为其中的一篇作文和点评,相信未被公布的,应有不一样的颜色和芬芳。 独创性与争议度往往正相关,当然,独创的价值实现又往往与接受度正相关。

高考阅卷,何必参加?或许会成为某些人今后的选择。由于这次处理的依据是“违反了评卷工作纪律”,也就有可能引发一个后续问题:评卷纪律约束的边界。 据我所知,尽管阅卷保密工作确有明文规定,但都未必能认真执行。 所以,评卷老师讲课、出书、写文章时利用考生答卷的,比比皆是。 就语文阅卷来说,各省还是由重点大学中文系牵头,但不争的事实是,大学老师参与数越来越少,中学老师出于本职工作需要,不计报酬也得干。 因中学语文教学非常需要利用阅卷所得的材料和信息,但这种“利用”的内容限制和时间限制怎样? 至今尚无明确界定。 此事以后,那些较有名望富有经验的中学老师担心“触雷”而不再参与,把阅卷任务交给更多缺乏经验的新手之中,岂不是让来年的考生陷于更大的不公平之中?

满分作文,何必公开? 这可能是又一个后续问题。 此事过后,作文阅卷老师会不会不敢再打满分?作文阅卷大组长会不会不愿再为满分赋分拍板?会不会仅剩二途:要么作文不打满分,谁都不想为此担责;要么满分还是要打,但不再对社会公开。 建议继续打满分的,用意在于对考生负责;建议不再对社会公开的,用意在于保护阅卷老师。 但是,59 分与满分的“一分之差”,与39 分与40 分的“一分之差”,对考生而言,难道没有区别? 整个社会和语文学界,如果从此不再知道满分作文“长成啥样”,那对本次“满分风暴”中的广大网民所追求的公开、公平、公正的初心来说,岂不适得其反?而对语文学界的专家和教师,岂不也失去了语文和作文教学以及研究的活标本?

教育部2017 年新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突出了语文学科的综合性和整体性,鼓励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新性,确立评价标准的多元性和实践性。 为此,还特别强调语文教学内容“面”的广度与“点”的深度之间的关系处理。 如果说“面”的广度更偏重于基础的掌握,那么,“点”的深度则更偏重于个体对基础的“活用”。新课标明确指出要“注重学生的多样文化认知,跨文化理解,文化批判、反思和创造等。”其中所体现出来的语文教学的规律性和科学性内涵,不在于《生活在树上》这样的作文能否得满分的具体意见,而是在于这场“满分风暴”更要有助于推进教育部的语文教学新课标的落实。 满分作文“网络风暴”之所以发生,当然是触动了社会某方面的神经,明示着语文教学和高考作文所存在的问题。 设法回避或视而不见,不等于问题的解决。 这就需要把网络上的情绪化的喧嚣,转化为关于语文和作文教学的学理研讨,满分作文与高分作文、评分标准的普适化与特殊性、独创的限度与风险间的张力、区分度的理想目标与实现可能、高考指挥棒与素质教育、母语教学的重要性与功利目的间的矛盾……这些相关所指的区别、联系和探究。而作为领导部门和考试管理机构,是否也应该根据新形势下新课标的推进,和高校选拔人才新政策的落实,制定与时俱进、切实可行的评卷管理制度和答卷公开规定。利用社会对高考的关注热度,有组织、有选择、有目的地公开部分评卷内容及满分作文,既有利于阅卷老师遵守规定和指导教学,又在帮助推进新教材、新课标等教学改革中收获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还顺应了社会大众日益增强的关于高考、评卷、录取等方面的知情要求,何乐而不为?

猜你喜欢
高考作文作文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被高考作文概括的年轻人
高考作文常见错别字大全
对联为高考作文增加亮点
高考作文“踮起脚尖”升格示例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