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视域下中小学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与优化策略

2020-11-25 12:16宋晓明辛艳军
少年体育训练 2020年2期
关键词:全民体育课素养

宋晓明,辛艳军

(合肥市第八中学,安徽合肥230071)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版)中指出,体育与健康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通过体育与健康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与价值观念。但是在现行的教学体系下,体育教学很难达到以上的要求,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体育教学在中小学阶段的严重割裂。在中小学的课程设置中,体育课一直是一门地位很尴尬的课程,学校一般会在 文化课的教学上倾注大量心血,但对体育课却态度冷淡,在这样的环境下,部分学校的体育课在小学阶段的身份就变成了一种“长时间的课间操”,在中学阶段因为有中考和高考体育的存在,体育课在学习的后期就开始为考试服务,甚至连前期课间娱乐的作用都大大削弱。

近年来,互联网行业迅猛发展,“互联网+”思维渗入了各行各业,教育行业也正同互联网紧密结合,我们可以看到高校和各种补习班都已经开始使用慕课这种新型教学模式作为教学的重要手段,中小学也应从这些新事物中吸收养分,本文就对如何更好地利用“互联网+”的思维辅助解决目前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的不连贯问题进行了简单探讨。

1 培养中小学学生体育素养的意义

素养是指一种在学习和实践中得出的一整套价值观念和理论体系,核心素养则更深一层次,表示在这一套完整的价值观念和理论体系中使自己适应不断变化的自身条件和环境因素的不可或缺的关键性能力和对应的品格。根据教育部2017年发布的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学科课程标准得知,体育学科的核心素养就是通过体育学科学习,学生所能掌握与形成的终身体育锻炼所需的、全面发展必备的体育感情与品格、运动能力与习惯、健康知识与行为。

1.1 对学生身体的重要意义

体育素养的培养,最基础的也最优先的是基本运动能力的培养,这里的运动能力包括力量、速度、柔韧、协调、灵敏,如果能在教育的前期培养好学生这几个方面的能力,那将对他们将来选择体育项目打下良好的基础。可选性的提高将会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自主运动激情,这就巧妙地避免了通过强迫学生参加运动来提高身体素质所带来的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抵触情绪。

1.2 对学生心理的重要意义

正如课程标准中所说,体育学科的核心素养不只是运动能力的培养,还包括体育品格和运动思维的培养,对心智尚处在发展阶段的中小学学生来说,这种精神上的完善也是极为重要的。另外,培养学生的体育习惯将为将来的全民体育社会提供良好的基础,2016年国务院印发的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指出,全民健身和全民体育是实现全民健康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增强全体人民体魄、保障人民幸福与快乐的重要基础。要想实现全民健身,就必须在人民心中打下体育思维的基础,培养人民群众的体育品格,从心理上改变以往的观念,让全社会重视自身的健康、重视体育锻炼。

1.3 对终身体育意识的意义

全民健身计划中规划的宏伟蓝图并不只是依靠硬件设施的投入,就算建成了全民健身中心,如果没有锻炼的习惯不去有效地使用这些设备,那全民健身计划也只完成了一半。我们可以通过“家庭体育作业”的方式,提高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行动中来,可通过教育系统的介入,增加民众体育锻炼的参与度。打造全民健身社会,对中小学学生的体育教育是必不可少的。这个阶段的学生心理尚在构筑阶段,我们要抓住这个时机,在他们心中埋下体育素养的种子,在将来必将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2 中小学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2.1 课程体系存在的不连贯性

现在我们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中小学体育教育的不连贯。在现实教学中,学段与学段之间、学年与学年之间的课程缺乏递进性和连贯性,课程内容单一且重复,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有些内容如伤害规避动作前滚翻后滚翻等,小学体育课有,中学也有,甚至学生上了大学也学这些,听起来好像花费了很多时间,但是设置得太过分散,每学年的学习时间加起来可能还不到半节课,这样学生还是不能掌握伤害规避动作,不能在出现意外的时候有效地保护自己。以上种种原因导致在许多学生认为体育课就相当于一个大的课间操休息,课程设置的优化必须改变这种错误印象。

2.2 课程输出能力薄弱

课程内容单一且重复就导致了体育课的输出能力薄弱,很难在学生心中留下长久的印象,许多学生在学习了中小学阶段的体育课程之后,心中依然对体育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单项体育运动分配的课程时间的不足也导致学生无法通过体育课的学习掌握一项可以终身投身其中的体育项目。这其实也是中小学阶段体育课程设置割裂的结果。

2.3 体育教学资源配置的不均衡

我国地域广阔,各个地区经济、文化方面的发展水平也不尽相同,所以教学水平包括高中的体育教学也一定存在差异。经济发达地区的教育水平较高,体育教学资源也会更充足、更丰富;而经济欠发达地区则面临体育教学资源缺乏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提高教学连贯性的过程中,要考虑地区发展的不均衡,因地制宜,充分整合和利用各类资源,推进体育教学的发展。

3 优化中小学体育教学的策略

3.1 结合城市实际情况的连贯学习管理制度

首先,要参考文化课的教学模式制定一个连贯的、递进式的综合教案,在小学阶段,学生的体能尚处在一个较低水平,但是柔韧性的潜力极大,可以优先发掘柔韧、反应、协调的潜能,同时对学生进行各项运动的简单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兴趣而不是技能;初中生的身体处在一个快速生长的阶段,体能也在快速增长,这时可以进行体能训练和技能的培训。因为中小学阶段升学模式的特殊性,很大一部分学生从小学到高中都会在同一个地区就读,所以教师可以以一个生源可流动范围(市、县或区)来建立学生的电子档案,记录学习成绩,表明其各方面的强项和弱项,以方便因材施教。

3.2 实施体育选课制度

调研发现,部分高中模仿了大学的体育课程模式,即选课制度。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合适的课程,由不同的教师任课。我们认为这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制度,假设学生经过了初中小学的连贯基础训练,学生对自己、对体育运动应该都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了,这时因材施教、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科目学习是最符合学生的发展需要的。

3.3 结合慕课的互联网+实施体育教学

在互联网发展迅速的今天,可以看到许多高校和补习班都开始使用慕课这种新事物作为辅助教学手段甚至是主要教学手段,中小学教育也应拥抱新事物、使用新方法。本文认为,体育课中的理论部分,如各种体育项目以及其规则的介绍、体育发展历史、体育健康知识、体育心理健康等内容,都可以直接使用慕课进行教学,这样既节约了课时,又拓宽了体育课程的宽度。

4 需要注意的问题

4.1 地区体育教学情况要了解充分

各地区体育教学存在差异,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所以要根据地区实际情况作出适合本地区的体育教学规划。首先要对地区的体育教学资源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包括场地、器材、教师的情况,了解教师的专长,分析教学的优势项目和劣势项目。同时对学生希望的体育课选项和体育课改革方向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们的想法,对人数达到一定数量的课程选项,要尽量开设课程。

4.2 “慕课”与训练要分清主次

引入慕课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补充体育教学中理论课、思政课的缺失以及课时的不足,而不应该因为引入了慕课教学就压缩体育课进行锻炼的课时。体育锻炼是需要由教师来指导的,只是观看慕课远远不足以让学生熟悉一项体育运动。教师的指导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学生因为不规范的动作导致的受伤情况。

4.3 教学手段需要灵活

虽然建议各地区依照自己的实际情况为各个学校制定统一的体育教学规划,但是同地区的各学校之间也一定存在差异。一方面,要积极争取条件,同时优化排课,提高场地、器材的使用率,努力达到规划要求的条件;另一方面,也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性地实施体育教学规划中的要求,切忌强行在形式上达到了规划要求,但是因为各种条件受限达不到教学目的,这就是舍本逐末了。

5 结语

2017版《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落地实施已有两年,实施中难免因政策、校情、学情的不同而有所区别,但教学的核心和本质是相同的。本文根据体育课程设置的一些不足,结合高校课程设置、互联网思维,提出了结合城市实际情况的连贯学习管理制度、在高中实行体育选课制度、利用“慕课”拓宽体育课程宽度的建议。运动与健康是一个人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课的教学目的之一就是希望祖国的未来能健康成长,我们必须根据实际情况优化体育课程体系,为学生的健康保驾护航。

猜你喜欢
全民体育课素养
可有可无体育课?不!必须有!
全民·爱·阅读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体育课上的“意外”
一场全民答题狂欢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讨厌的理由
全民健身 参与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