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窥部编小学语文习作单元教学策略

2020-11-25 13:13
名师在线 2020年28期
关键词:习作目标教材

姚 婷

(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润东九年制学校,陕西汉中 723200)

引 言

单元教学是一种融合性极高的教学方式。区别于传统教学模式,单元教学侧重于优化教学过程,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本文结合部编小学语文教材,针对习作单元教学的相关策略、路径进行分析,结合案例为教学实践提供可操作性参考。

一、实施习作单元教学的意义

相对于单篇语文教学,小学语文单元教学更具整体性、高效性与组合性[1]。单元教学包括导读、实施、总结三种教学课型。习作单元教学的实质就是通过迁移教会学生“学语文、会语文、用语文”,以此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单元教学可简单概括为:通过单元教学设计能有效节约课时,并逐渐提升小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指引学生构建并完善相关知识体系,这有助于学生完整地理解和掌握知识;随着综合能力的提升,小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并按部就班地与教师完成单元教学。

二、习作单元教学现存主要问题

作为一种高效的教学方式,单元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与成长规律,同时对于教师解读教材、设计相关教案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但习作单元教学的实际效果不尽如人意,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目标过于分散

1.单元教学目标分离

语文素养包括语言构建、思维发展、语言文字、审美鉴赏几个主要部分[2]。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经常单一追求知识、方法、主题中的某一点,割裂了教学目标的整体性,无法有效提升小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例如,识字是低年级学生的重要学习目标,但教师往往容易忽视传授给学生生字学习方法。在中高年级阶段,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时,多注重对同一单元课文的分析与对比,对词语方面的教学有所懈怠。以上两种误区,造成了教学目标设置得不科学或实施效果不尽如人意。

2.单元重点学习目标不清晰

教材各单元设定的教学目标离不开学习目标的引领。部编版语文教材更加证实了这一特征。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教师设定若干个阶段性学习目标,并通过引导逐步实现。重点学习目标不清晰的两个原因是:一方面,教师认可“一课一学,一课一精”的重要性,这成为语文素养训练的障碍;另一方面,由于学生更习惯于单篇课文的学习模式,即使教师设定了完备的目标,学生也很难完成。

(二)教学内容缺乏整合

小学语文部编教材沿用了“双线组织单元结构”(内容主题组织单元),是若干知识/能力训练点的交叉融合。但部分教师未能深刻领悟教材编者的意图,单纯将其理解为某一教学模式,单元教学过程中人为地孤立了各篇课文。

1.单元教学呈现出无序性特点

教材具有一定的阶梯性,这与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一致。但很多教师没有深入研究教材,对整个单元的教学内容了解不够深入,在实际教学中仅仅将各篇课文进行重新排序,使原本循序渐进的教材内容变得缺乏关联性。此外,一部分教师仅从单元的主题或体裁入手,未能将听、说、读、写与单元目标融合在一起,难以有效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2.单元教学与课外资源间缺乏整合性

单元教学强调文本、课堂、单元,同时强调与课外资源的融合[3]。实践证明,很多教师仍注重教材文本,无暇整合课外资源。这是对知识迁移重要性的忽视,同样不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一些教师即使有整合课外资源的意识,但未能抓住教材文本的共性,造成内外资源衔接不畅,无法保证单元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单元教学过程过于冗杂

当单元教学仅以某一种形式存在时,教学过程就被局限于知识的简单传递,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自然无从谈起。

1.教学的整体性不强

教材本身具有内在的层次性和阶梯性,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未能体现出单元教学的这一特性,单元教学表现为模糊、繁杂、琐碎的特点。由于教师未能捕捉到同一单元文本共振点,造成精读、习作之间缺乏必要的关联性,使得学生无法将这二者作为整体去学习和理解。

2.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性

考虑到单元教学有可能影响教学任务,部分教师会结合自己的理解与认知去讲解文本,由此限制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导致“满堂灌”教学模式的重复上演。例如,在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中,第一课时以朗读两篇精读课文为主,学习生字新词,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第二课时重点学习《搭船的鸟》,复习听写易错的词语,通过描写翠鸟的语句,了解“我”对翠鸟的外貌、动作所作的观察,感受“我”观察的细致,初步体会留心观察的好处,布置观察实践活动,为单元习作积累素材,让学生习得学习方法。对于另一篇精读课文,则依据习得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进行教学,教师只需点评引导即可。

三、单元教学的相关案例分析

本小节以五年级上册习作单元为例,针对单元教学中案例设计、相关分析与深度思考加以讲解。

(一)单元教学内容与学情分析

部编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习作”部分的标题是“介绍一种事物”。围绕这个中心,教材安排了精读课文《太阳》《松鼠》,习作例文《鲸》《风向袋的制作》。

其中,《太阳》一文课后题目:“读下面的句子,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作者是运用哪些说明方法介绍太阳的?”《松鼠》文后练习:“默读课文,把从课文中获得的有关松鼠的信息分条写下来。”这两道练习题,前者铺垫的是写作方法,后者铺垫的是写作素材搜集与整理的策略;前者指向“怎么写”,后者指向“写什么”。要把一种事物介绍清楚,两者缺一不可。这样的铺垫指向写作的阅读方向,也是阅读向写作迈进的关键。

本单元中的“初试身手”里基本有两项训练,第一项是“选择身边的一种事物,试着运用多种方法来说明它的特征”,该项训练主要针对说明方法的恰当使用;第二项练习是“查找资料,试着将课文《白鹭》第2~5 自然段改写成说明性文字,体会它们的不同”,此项训练主要针对说明文的文体言语特征。习作单元中的“初试身手”,是脱离阅读的“原型启发”,直接进入写作状态的“准写作训练”。习作单元中的“习作”板块,教材字里行间清晰地透显出“写作教学应抓住取材、立意、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指导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的指导思想。小学五年级学生已初步具备良好的观察习惯,能够选择准确的词汇进行描述刻画。

同样以该单元为例,教师需设定并完成如下相关教学目标:第一,教师需引导学生自主预习,并完成分享、朗读、识字等相关学习内容;第二,通过“单元导读”和“习作”板块,了解单元重点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兴趣;第三,不出声默读,且不指读,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课文使用的说明方法并梳理出文章脉络;第四,针对《太阳》一文,初步掌握说明文是如何运用说明方法介绍事物的,通过“初试身手”第一项练习进行运用;第五,有举一反三的能力,通过《松鼠》一文的学习再次感受说明文的特点,通过“初试身手”第二项练习掌握说明文写法的特点;第六,主动学习《鲸》《风向袋的制作》,说说作者是如何把事物介绍得具体、生动的;第七,以兴趣小组等形式,用语言勾勒出事物的“轮廓”,感悟习作魅力;第八,借助拓展资料积累语言并逐渐构筑语料库。

(二)指明单元教学的目标

1.重组单元板块

对于本单元中的事物,学生了解较少。教师可事先安排学生观察一种事物并做记录,相关任务包括:与同学、家人进行讨论,优选各种素材并以实物、照片、电子文档等形式进行展示。针对《太阳》一文,讲解“大、热、远”时,教师可运用语言进行表述,并将相关图片和实物内容整合为一体。

2.整合课外资源

教师应及时记录整理相关图片、视频或音频资料,以共性为主干对本单元文章进行整理,并适当增加课外相关文本内容,经过深度融合后让学生逐渐形成积累词、句的能力。

(三)单元教学中的设计与反思

第一,单元导读,整体感知。借助情境教学,有效调动学生分享学习的积极性。分享可从小组开始,结合评价筛选出优秀代表参加班级分享。针对本单元内容和学生的兴趣点,教师可按照“新鲜”“有趣”“吸引人”“完整”等几个维度评价相关分享内容。

第二,借助图片、音频或视频手段展示事物的特点,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领悟本单元的学习内容。

第三,自主预习、朗读并交流本单元中的文章,自己选择一种最感兴趣的事物。

第四,借助“校园生字寻宝图”检查学生的识字情况,并根据情境加以引导。

第五,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记住本单元“最美的”词组和“最难的”词组。

结 语

综上所述,小学部编语文教材“习作单元”内的课文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因此,教师应结合单元目标重新整合教学内容,借助有效的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让学生在主动、愉悦的氛围中感受单元课文之美。

猜你喜欢
习作目标教材
教材精读
重视教材探究,多法破解圆锥曲线点线距
题在书外 根在书中——圆锥曲线第三定义在教材和高考中的渗透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习作展示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