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劳动教育“工匠精神”培养实施路径探析

2020-11-25 20:04张海彬
大学 2020年8期
关键词:工匠精神工匠劳动

张海彬

(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吉林 吉林 132013)

实体经济是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而实体经济要发展,就需要国家培养出更多实用型技术人才,为实体经济建设与发展输送大批“大国工匠”。为此,需要高职院校关注对学生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而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在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期间存在诸多不足,整体劳动教育质量偏低,学生的劳动素养水平也不高。为改善这一现状,需要高职院校及时转变教育理念,基于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不断创新劳动教育策略,以更有效地培养学生工匠精神,同时在工匠精神引领下促进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劳动素养。

一、“工匠精神”的概述

要充分认识“工匠精神”,首先就要深刻认识工匠。工匠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释义是手工艺人,也就是具备专门技艺特长的相关手工作业劳动者。在新时期环境下,人们也将工匠看做是具有工艺专长的匠人,或者把工匠称作技术员或大师傅,也就是专注于一个领域,并在相应领域中全身心投入产品加工或产品研发过程中,在完成每一个工序时都保持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精神的人[1]。综合来说,工匠精神其内涵包括专注、卓越、创新、细致。在新时期环境下,工匠精神其本质属于劳动精神,就是让劳动者严格遵守个人职业操守,在工作中追求精益求精,并在不断追求过程中关注创新、关注突破。

二、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现状

(一)对劳动教育缺乏重视度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并没有严格依据党和国家的最新政策,对院校学生进行系统化的劳动教育。在教育实践中,未体现德、智、体、美和劳的有机结合,高职院校所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及课程体系未纳入劳动教育,所开设的劳动教育课程往往流于形式,未针对劳动教育明确分配学时、学分以及具体的上课时间、考核方式等,同时也未明确制定教学目标与内容,这使得很多学生在实际学习阶段不重视劳动知识学习,也忽略了自己在毕业时应具备的劳动素养、劳动技能等,进而学生在毕业工作或实习实训期间无法充分体现劳动精神。

(二)家庭教育忽视劳动教育

目前很多家庭比较重视对学生进行智力开发,直接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分离,一些家长担心劳动影响学生学习,家里所有的家务都不让学生干。还有一些家庭因为结构不完整或家长工作过于忙等因素,不能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劳动教育环境。还有一些家长对学生过于溺爱,所有劳动事务都由家长包办,这种过度干预直接影响着学生劳动观念的形成。另外,还有部分家长因看不起体力劳动者,在家庭教育中直接缺失劳动教育,这使得学生不断降低着劳动参与积极性,并会使一些学生面对劳动时会想方设法地逃避。

(三)社会不良现象对学生劳动价值观产生影响

目前,一些不良的社会现象对高职院校学生个人劳动价值观形成产生着误导和影响。比如社会普遍认为职业技能教育是因为无法考入重点大学而做出的无奈选择;目前各大媒体都大肆宣传影视娱乐明星,却很少宣传劳动模范、大国工匠;或学校中有一些学生平时不打扫宿舍卫生,不自己洗衣服,吃饭穿衣好攀比,热衷奢侈品消费等。这些同辈群体体现出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消费主义等都严重违背社会行为规范,而群体内部这些不良因素的存在容易使其他学生盲目跟风或模仿[2]。上述这些社会现象,都影响着学生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也影响着学生形成勤勉做人、勤奋做事、崇尚劳动的正确劳动价值观。

(四)学生劳动素养偏低

在学校不重视劳动教育的基础上,学生也难免会轻视劳动教育,在劳动活动开展中缺乏积极参与热情,没有主动劳动意识,难以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甚至一些学生会存在鄙视劳动的心理。另外,在信息时代下,各种先进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学生日常生活与学习带来极大便利,但同时也滋长了学生好逸恶劳、渴望一夜成名、一夜暴富、不劳而获等不良心理。出现学生劳动素养偏低这一现状,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学生成长过程中劳动教育不到位或缺位。

三、高职院校学生劳动教育“工匠精神”培养路径

(一)将劳动教育内容纳入人才培养方案

高职院校要充分加强学生的劳动教育,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其工匠精神,可针对每个专业基于学生生源实际情况以及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把劳动教育分为四大模块,即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自我教育、社会教育,相应的教育内容细化融入劳动思想教育、劳动实践教育、劳动技能培养以及劳动文化学习四大领域中,使社会中的企事业单位、学校和家庭共同肩负起劳动教育责任。对高职院校学生加强劳动教育期间,其内容要主要集中在使其善于劳动,而主要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工匠精神、职业精神,提升其劳动技能,使其形成劳动品格、劳动精神。另外,高职院校还要关注专门建设劳动教育课程,比如通过劳动社会学、劳动哲学等使学生从多个维度深化认识劳动,通过劳动法学、劳动关系学让学生可以自行分析如何解决劳动问题,通过劳动文化学、劳动伦理学使学生明确认知劳动能力,不断提高劳动观念[3]。

劳动教育专业课程要和其他专业课程保持同向同行,高职院校还要针对劳动教育完善的构建学科体系、管理体系、教材体系、教学体系。

(二)家校联合培养学生劳动精神

家庭教育是促进学生劳动观念形成的重要途径,良好的家庭劳动教育有助于学生从小养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与劳动生活习惯。高职院校需完善构建家校联合机制,院校在制定劳动教育要求、目标以及内容后,同时传递给老师、学生及家长,辅导员和班主任作为和家长联系的学校负责人,按照一定周期与家长联系,对家庭劳动教育进行指导,使热爱劳动融入家风、门风建设中,在家校共同努力下摒弃啃老、拼爹等不良社会风气。在信息时代下,家校联合还可通过网络平台、微信群等途径,使老师、学生、家长保持动态联系,营造和谐、互动的家庭劳动教育氛围。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要协同发挥家庭教育作用,共同培养学生不怕苦、不怕难、不怕累的思想,增强其劳动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三)劳动教育要从校内延伸至校外

高职院校对学生加强劳动教育,并在其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不应局限于校内培养,还要关注将劳动教育延伸至校外,充分体现社会组织、企业及政府在学生劳动教育方面的作用,积极打造校内校外相结合的教育模式。比如高职院校可多组织学生参加一些三下乡、志愿者活动、专业实习实训等社会实践,使相关活动中的传统师傅、老艺人、大国工匠成员以个人真实行动辅导学生的创造性劳动,构建活跃、真实的劳动教育场景,使学生深刻体验劳动实践。另外,高职院校可基于相关专业特色,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对实习实训项目加大开发力度,使学生获得更多元化的劳动实践机会。

(四)为提升学生劳动素养制定相关评价机制

高职院校要注意把劳动教育和人才培养相结合,将劳动教育内容融入人才培养体系中。同时,高职院校要注意对劳动教育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教育等同等看待,以成长档案形式记录学生在劳动教育中取得的成绩,按照不同项目分别评分,纳入学生整体评价中,同步制定一系列长效机制,使学生逐步将劳动教育内化[4]。另外,高职院校要关注为学生创造更多机会,使其可近距离接触劳动模范,亲身感受劳模精神,亲自观摩精湛的匠艺,在劳模故事感染下培养学生的勤勉敬业、勤于钻研、勤于学习等工匠精神。高职院校还要针对学生的劳动教育配套制定多元化、立体化考核评价体系,关注应用评价结果,在教育考核评价作用发挥下,使学生深入理解劳动教育内在思想,端正劳动态度[5]。

四、结语

在新时代环境下,工匠精神是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有机统一的共同体,是促进国家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在高职院校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有助于促进学生正确劳动观念的形成,对强化劳动教育意义重大。为此,高职院校应充分认识到劳动教育和工匠精神培养的重要关系,不断创新劳动教育路径,强化学生劳动教育与工匠精神培养,使学生不断提高劳动素养。

猜你喜欢
工匠精神工匠劳动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90后大工匠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工匠神形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工匠赞
致敬!老工匠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