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多媒体的使用原则

2020-11-25 22:30李彩菊临夏回民中学
甘肃教育 2020年11期
关键词:鲁侍萍周朴园品味

○李彩菊 临夏回民中学

眼下时兴利用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尤其在一些青年教师的课堂里,语文还就真成了摄影欣赏,成了美术展览,成了电视剧演播,或成了别的什么,唯独不成为语文。教室里听不到琅琅的读书声,听不到学生激烈的辩论声,只看到了一幅幅不断切换的精美画面。由此看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不是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品味语言,而是让学生看看图片、电影片段或电视剧片段,是无法称之为语文课的。

这样说,并不意味着拒绝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只是觉得不应该滥用。语文课堂教学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应该由语文学科的性质和任务决定。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内容,而且要学习课文的表达形式,这是语文和其他所有学科不相同的地方。语文学习不仅仅是把语文作为文化来学习,还要把它作为载体来学习。对语文学科来说,让学生认真研读文本,品味语言文字,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是基本任务。经过严格的训练,能使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具备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是语文教师的职责。那么为什么语文课上要少用多媒体呢?这是由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的。

一是语文需要想象、联想。文学作品的重要特点是借助形象思维来展现。教师要引导学生把作品中的景物、人物和事物通过阅读,在头脑中形成一幅幅画面,把学生的思维带到作者所描写的意境中去,使学生产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之感,这要借助想象和联想。由于语言艺术塑造形象的间接性,文学作品能提供给读者以充分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人们常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说读者可以根据作者所创造的艺术形象,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日常见闻而产生联想,用自己的想象去丰富它,有时把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和生活中的人和事结合起来,感受和认知更为真切。文学作品的旺盛生命力在此,魅力亦在此。如果教学小说的时候让学生看相关课文的电视剧,以此代替对文本的钻研和揣摩,先入为主地将人物形象具体化,认为林黛玉就是陈晓旭,曹操就是鲍国安,周朴园就是孙道临,那就会抑制甚至扼杀学生的想象力,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是语文是语言的艺术。品味语言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目标,尤其是在学习诗歌、散文、小说和话剧这些文学作品的时候,更要注重揣摩语言。比如学习剧本时,要细细品味剧本中个性化的语言。因为戏剧语言在展开冲突,显示人物性格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言为心声,品读语言应是开启人物心灵的一把钥匙。如果只给学生播放电视剧或电影,很容易使学生的兴趣集中在欣赏故事的情节上,根本不去读台词,更不用说体会剧中的潜台词了。学生不能静下心来品味欣赏精彩的人物语言,揣摩人物语言的丰富内涵,会变得越来越浮躁,学习课文就像看电影一样,快乐一阵之后就什么都忘记了,只记得一些情节。比如讲授话剧《雷雨》时,借助跳读,快速阅读,分角色朗读等形式,在总体把握课文主要情节的前提下,选取周朴园与鲁侍萍矛盾冲突这个点,从鉴赏人物语言这个视角出发,探究人物的心路历程,分析人物形象。在剧本中,当周萍打了鲁大海两个耳光后,鲁侍萍对周萍说:“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这断断续续的一句话,道出了人物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鲁侍萍迫切想见到自己阔别三十多年的儿子(尽管周朴园只准她看一眼),没想到竟看到如此令人痛心的场面,她的感情由“想念”一下子变成了“愤慨”,一道森严的阶级壁垒已经横在她面前,使她再不能叫出“萍儿”这个长久挂在嘴上的称呼了。母子深情被阶级对立硬生生断开,通过对这一句台词的品析,我们看到了鲁侍萍内柔外刚的性格特征。而周朴园虚伪、冷酷、自私的真面目,也是通过一系列高度个性化、动作化的台词和舞台提示语一步步揭开的。

总之,现代发达的高科技为教育教学提供了巨大便利,同时也威胁着行之有效的传统教学方式。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要慎重,教师不能过分依赖多媒体,一味追求多媒体的效果,企图用画面、音乐等来达到教学目的,这其实是舍本逐末,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笔者认为,语文新授课上应少用或不用多媒体,教师应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研读文本,品味语言,揣摩作品内涵,让教室里充满琅琅的读书声和激烈的辩论声,还原语文教学的本来面目,让语文真正成为语文。

猜你喜欢
鲁侍萍周朴园品味
从人性的一面看周朴园
浅析鲁侍萍的复杂情感
浅析鲁侍萍的复杂情感
品味桂峰
《雷雨》(节选)
品味四季
浅析周朴园性格的二重性
硬、安、纯——鲁侍萍没有大改的“真”性情
破解周朴园的“真情”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