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提高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数学审题能力

2020-11-25 03:06江祖君
读与写 2020年20期
关键词:读题题意审题

江祖君

(广东省五华县郭田镇小学 广东 梅州 514429)

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不少学生的问题就是集中在审题不清,错误理解题意等方面。在讲评试卷过程中,总能发现大部分学生失分的关键就是没有审清题意或者根本不明白问题在问什么。但是当老师在读完题目后,大部分学生顿时就豁然开朗,明白题目的关键在哪里并知道如何答题。所以,在平时的实际教学过程当中,我们就要有目的性的锻炼学生的在该方面的能力,将着重点放在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和把控上,杜绝答非所问、无从下笔等现象的出现。而良好习惯的养成是慢慢积累起来的,我们在从教学伊始就应注重该能力的培养,所以我们要把重点集中在低年级小学学生的数学审题能力上,进行或基础或专项的训练来培养他们该方面的能力。

1.认真读题是基础

培养审题能力的关键第一步是认真读题,在读题过程中大致明白题目问的是什么,心中有一个明确的方向,知道该往哪个方向答。实践过程中,根据矛盾特殊性的原理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例如,学生因年龄、理解能力、阅读速度等的差异要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和训练。对不同群体的学生可以进行精确性的训练:大声读或者默读,加强记忆;边小声念边用笔勾出自己认为重要的关键字等。首先,通顺。低年级学生识字量有限。大部分学生如遇到不认识的字干脆直接略过或者“读半边”而导致错误理解题意。因为当我们在讲解题目时,帮助学生解释了他们不明白的字和词时,他们顿时豁然开朗。其次,准确。低年级学生还不具备较好的默读能力。因此小声或轻声读题,边用手指边跟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专注能力,逐步提高理解问题的能力。最后,读懂。真正让低年级学生把问题读懂就是帮助他们仔细推敲每一句话,一字一句认真抠字眼。例如在“比较”这一章节中,图片已知“公鸡10只,母鸡12只,鸭9只”再提出问题“鸡鸭共多少只?”很多学生会正确列式,但老师要引导学生,你这样列式的原因是什么?他们之间和题目问的有什么关系?这样一步一步带学生读题,思考,最后算出正确答案。在这个过程中,老师是在引导学生认真读题,以及这样算的原因。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触类旁通,更加理解解题思路。更加典型的,我们会发现有一些判断对错的题目是用“正确”和“错误”表示,但仍有不少学生还在用“√”和“×”答题导致失分,甚至还有题目都没认真读完就开始下笔写起来,这些就是典型的审题不清。所以说读懂题目是基础。

2.观察能力要培养

观察就是全方位的审题,明白审题过程中出现的重点,抓大放小,因此真正读懂题意还要做到对题目的全面观察。图文结合的形式出现在教学过程中的频率较高,而图片信息有时候也是读懂问题的关键所在,因此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也要有目的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进而真正做到对题目的心领神会。要让学生会看图,通过读图得到有效信息。比如在“加与减(一)”的学习中“少了六只胡萝卜”的隐藏信息没有发现或者学生只看到最后“一共”等的字眼时就会把所有数字加起来没有看到前面“少了”“又增加”等的字眼导致失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也是在培养他们的审题能力。比如,锻炼学生在不同方位观察同一物体的教学实践中,分别同时引导不同学生站在不同方位说出自己看到的物体形状,得到答案之后交换位置继续观察,通过该方式引导学生多角度看问题。通过观察和想象,既培养了学生的空间立体感又提升了学生的观察力,使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

3.手脑并用很关键

好动是孩子的天性,而好奇心又是驱使他们获得新知的动力。低年级学生因为年龄小和好奇心重,难以集中注意力。而数学的学习多是和数字打交道,显得枯燥乏味,所以对他们来说加大了审题的难度,所以如果动脑动手相结合,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还增强了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乐趣。因此我们会采取多让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切身感受到动手操作在审题过程中的重要性。例如,在学习第三章“加与减(二)”这一知识点时,我们可以模拟动物园的情境,让学生用小木棍或者粉笔分别代表老虎和狮子,数量分别为5和6,从小到大依次排列,最后发现粉笔比小木棍多一个,那么老虎和狮子数量的对比就很明显。学生可以很明显的区分数量的多少,因此,手脑并用可以显著提高教学效率。

简言之,我们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需要渗透到教学过程中的方方面面。我们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提高审题能力。在实际的数学教学过程当中要多一些相关的数学实践活动,增强教学的趣味性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猜你喜欢
读题题意审题
精审题,明立意,读懂童话
如何培养一年级学生数学的读题能力和读题习惯
小学低段数学读题能力的培养
三角、数列基础训练A卷参考答案
几何概型审题技巧
如何培养一年级学生数学读题能力和读题习惯
七分审题三分做
再三审题,由表及里
一道课本习题的变式探究
紧箍咒,我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