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语文要素转化为语文能力

2020-11-25 12:27宋倩倩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20年11期
关键词:语文实践语文要素语文能力

宋倩倩

[摘要]统编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在中高段对这些能力提出了明确要求,而在低段没有明确提出要求因此,对低段的教学,教师要纵横关联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炼单元关键信息,确定每个单元的语文要素,通过有效的语文实践活动,实现语文要素向语文能力的转化、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重点突出,目标明确,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语文要素;语文能力;语文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0) 31-0031-02

统编教材采用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单元。语文要素就是单元训练的基本元素,包括基本方法、基本能力、基本学习内容和学习习惯等。这些要素被分成若干个点,分散在各篇课文中。中高年段教材,通过单元导语出示语文要素,利用课后习题、“交流平台”等细化语文要素。低段教材并没有明确提出语文要素。那在低段语文教学中,如何确定单元要素,并在课堂教学中把语文要素转化为语文能力呢?

一、横向关联,确定单元要素

统编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共编选了三篇课文,从三个方面表现“关爱”这一主题。《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表现了对他人的关心和帮助,《千人糕》表现了对他人劳动和劳动成果的尊重和珍惜,《一匹出色的马》表现了家人之间的相互关爱。横向联系三篇课文,我们会发现,课文除了表现“关爱”这一人文主题外,还暗含一个语文要素。我们可以从课后练习和语文园地中找到这一语文要素。

(一)关注课后习题

课后习题里隐藏着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只有认真揣摩,才能准确把握。比如,《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课后的第三题:

读句子,想画面,再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1)沿着长长的小溪,冒着蒙蒙的细雨,雷锋叔叔

(2)顺着弯弯的小路,踏着路上的荆棘,雷锋叔叔

《千人糕》课后第一题:

默读课文。借助插图,说说米糕是经过哪些劳动才做成的。

《一匹出色的马》课后习第三题:

读句子,边读边想象画面,再把句子抄写下来。

(1)河水碧绿碧绿的,微风吹过,泛起层层波纹。

(2)路的一边是田野,葱葱绿绿的,非常可爱,像一片柔软的绿毯。

三篇课文都出现了“读句子,想画面”的训练点。因此,可以把这个训练点确定为本单元要落实的语文要素。

(二)关注语文园地

《语文园地二》的“字词句运用”的第一题:

照样子说一说,再把自己喜欢的景物写下来。

练习提供的是一首小诗,共三句话,向我们展示了三个画面。旁边的泡泡提示学生:“我也能说:天上的云一团一团的,好像巨大的棉花糖……”“我也能说”鼓励学生抓住景物的特点,想象画面,感受画面的美好。这里再次提示学生,“读句子,想画面”是本单元隐藏的语文要素。

二、纵向比较,落实语文要素

统编教材的语文要素融入不同年段、不同单元的课文中。这些要素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螺旋式上升。只有打通语文要素的纵向关联,才能逐步将其落实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将它转化为学生的能力。

(一)关注学生的元认知

“读句子,想画面”这一语文要素,学生在前期的学习中也有接触。链接前面学习的内容,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有利于这一要素的有效落实。二年级上册的《妈妈睡了》一课要求学生朗读课文,说说“睡梦中的妈妈是什么样子的”;《古诗两首》中“读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想画面,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想象面面,展开表达。前面的这些内容,为这一单元的学习提供了方法。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大胆想象,使他们想象的画面更加真实生动。

(二)逐层落实语文要素

本单元的三篇课文从三个角度来引导学生想象:《雷锋叔叔,你在哪里》通过创设情境想象画面,《千人糕》借助插图想象画面,《一匹出色的马》抓住关键词句想象画面。教学时,要根据课文内容,多角度、多方位地引导学生读句子,想象画面。同时,要引导学生在精读课文中习得的方法,运用到语文园地的学习中,解决问题。只有从学到用,才能让语文要素变为学生的语文能力。

這一单元要素的落实,也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实践体验,要素转化为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设计有效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才能真正地把语文要素转化为语文能力。

(一)学习方法

在教学《一匹出色的马》时,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学习,掌握赏析写景句子的方法。

1.出示句子一

河水碧绿碧绿的,微风吹过,泛起层层波纹。

(1)抓住关键词语,边读边想,从“碧绿碧绿”“泛起”“波纹”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河水。

(预设:清澈见底闪烁着金光河面波纹很细小)

(2)比较“碧绿”和“碧绿碧绿”哪个词更好。读着“碧绿碧绿”的河水,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说一说。

(3)春天的风是怎样的?

①联系生活说一说。微风吹来,去哪里找到风的影子?(到公园里、山坡上、树林间去寻找)

②春天的风,吹在你的脸颊上、头发上,你有什么感受?相机理解“和煦”。

③指导学生读好这句话:舒缓,缓慢。

(4)有感情地朗读句子,读出河水的碧绿、微风的和煦、波纹的细小。

2.出示句子二

路的一边是田野,葱葱绿绿的,非常可爱,像一片柔软的绿毯。

(1)抓住关键词“葱葱绿绿”“柔软的绿毯”感受田野的美。

(2)比较“葱葱绿绿”和“碧绿碧绿”的区别。

①联系生活实际比较两种不同的绿。

②看图感受两种绿的程度不同。(屏幕出示)

③两个词语构词方式不同,感受词语的结构美和音韵美。

(3)伸出手来,感受一下柔软的绿毯,摸上去是什么感覺?(软软的,暖暖的,像摸到了棉花)

(4)有感情地读一读这句话。

(5)这是一个比喻句。你能模仿这个句子,把河水的波纹写得更美吗?

微风吹过,层层波纹,像____。

(6)配乐,让一个学生有感情地朗读1-2自然段,其他学生闭上眼睛想象春光的明媚、景色的宜人。

这样的美景让人久久不舍离去,就是——“恋恋不舍”。

(7)齐读第3自然段。

“读句子,想象画面”——引导学生一边阅读文字,一边想象,在脑海里浮现出一幅幅图画。这篇课文中“读句子,想象面面”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感受春天的美,初步感受文中语句的美,并在初步获得情感体验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运用方法

在精读课文中习得的方法,可以运用到《语文园地二》的练习中,运用到后面课文以及课外的学习中,让语文元素真正转化为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园地二》中“字词句运用”的第一题,也是在训练学生的“读句子,想象画面”的能力。教材编排这道练习的目的是让学生运用课堂上学到方法进行练习。这一道题由三部分构成,一首小诗、一幅插图和一个泡泡。教学时,教师要指导学生观察图片,联系生活经验,抓住事物的特点,根据精读课文习得的方法,运用特殊的句式,进行说话练习。

教学时可按照以下步骤展开。第一,指导学生观察图片,看看图片上都有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的特点是什么。第二,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景物的特点。教师相机出示小诗中的词语“葱葱绿绿”“雪白雪白”“又粗又壮”,让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感受词语的美。第三,指导学生抓住比喻句,感受草地的柔软和碧绿、云朵的可爱。最后,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景物说句子。这样教学,将单元精读课文中的看图片想象、结合句子想象、结合情境想象等,在语文园地的学习中进行练习,并融合在一起。通过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等,指导学生把“读句子,想象画面”这一语文要转化为想象能力。

关于读中想象,不仅在低段有具体的要求,中、高段的教学也明确提出了要求。低段重视通过想象把内容说清楚、说明白;中段的想象,倾向于丰富想象的画面,感受想象的奇特;高段的想象,更多关注想象的神奇、人物的形象以及通过想象感受动态和静态之美。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这一语文要素的整体性、层递性。要想让读中想象落到实处,就应该从低段教学入手,关注低段教学训练的梯度。

总之,低段的阅读教学,教师要整体感知内容,准确定位语文要素;要纵横关联,准确落实语文要素;要实践体验,把语文要素转化为语文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让语文要素落地生根。教学一篇课文,要从单元的角度思考,从年段特点思考,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以促成语文要素向语文能力的转变。

(责编 韦雄)

猜你喜欢
语文实践语文要素语文能力
从“听说读写”到“语思审文”——从周丽蓉老师《开学第一课》实录看语文能力的培养
在“闲书”阅读中培养语文能力——儿童“闲书”阅读指导例谈
正确解读课后习题 有效落实语文要素
在“双线并进”中落实“双线组元”思想
创新语文实践,提升语文素养
落实多元语文实践,提高学生语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