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类存在观对命运共同体的建构性阐明

2020-11-25 09:41丁燃张兵
西部论丛 2020年4期
关键词:共同体

丁燃 张兵

摘 要:追求美好的人类生存之境是全世界人类不容推卸的责任,随着生态失衡、区域性冲突、流行疾病爆发、资源短缺等危机的发生,中国发出“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时代之问,为了应对危机,承担时代的责任,中国逐步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议题,为人类寻求更好的“生存之境”提出中国方案。三年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也被多次写入联合国文件,成为当今时代境遇中凝聚世界的重要思想引领。但关于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部分西方国家称其为中国式话语权占据世界主导地位的企图,这无疑是误读了命运共同体的深层理想与价值旨趣,因而追溯马克思主义类存在理论的演进过程与理论逻辑,是为了诠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性质,澄清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根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全体人类而言不是应当确立的必然秩序,也不是与之相适应的理想幻相,它的实质内容是反思当前全球性治理难题,审视当代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立足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发挥社会主体间的实践理性,同构符合人之本质的交往秩序,是人类在实践领域中积极开启与生成的人类存在新方式。

关键词:类存在;共同体;思想根基;存在方式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学术史梳理及研究动态

近年来,国内学术界积极开展了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的研究,一方面以认识和理解命运共同体思想根源为主导,为命运共同体理论“定性”;另一方面侧重构建命运共同体的实现途径,完成命运共同体理论的“应用”;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认识和理解命运共同体思想根源,大体可以概括为三种观点:其一,追溯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演进过程,论共同体的思想渊源、具体内涵、话语体系的形成过程,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其二,讨论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本质,揭示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既是契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的现实关切;其三,探索命运共同体的价值传播功能,认为“共同体”思想是对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发展,同时它将中华民族传统的共同体观念提升到了新高度,为中华民族和世界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具有重大价值的理念原则。这些理论为我们认识与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根源提供了有据论证。二是探索命运共同体的实现路径,大体可以概括为三种路径:通过文明发展观、共同利益观、可持续发展观等具体价值观而讨论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路径。其一,以文明发展观作为建构路径,从探索人类文明发展模式出发,论述中国道路的历史方位和对人类社会发展;其二,以共同利益观作为建构路径,指出处理国家间关系、多边关系乃至全球性关系,在于保持国际社会的稳定,凸显合作共赢的价值取向;其三,以可持续发展观作为建构路径,探讨中国道路与世界历史的重构,以“和谐”与“中道”两大核心价值,持续不断的生成、创新与转化中国精神。这些理论为我们研究如何构建命运共同体实践路径提供了理论支撑。

国外学者更多的关注命运共同体思想所产生的抽象逻辑矛盾,受到“后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影响,在资本主义逻辑的主导下,他们主要以“没有明确政治立场的结构主義”、“无主体的新人本主义”等理论寻求公平合理的世界图景,他们大多认为无产阶级已渐渐消融,共产主义被认为是不可能的“真实”,人类解放也是一种无法弥合的原初理论,悄然承认资本主义全球秩序是人类天然的社会存在方式。这显然是一种意识形态的隐形迁移。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命运共同体被定论为虚幻理念。国外部分学者认为共同体是无法实现的幻相,例如,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强调“想象的共同体”,以一种单纯的启蒙主义启发人们在想象中觉醒过来,以理性自律性构建共同体;德里达将马克思的精神视为神性精神,共产主义也被视为“存在于一般的当下生命之外”,去除了主体能动性的实践意义,共同体成为一种虚幻的理念,它在彼岸,无法碰触。二是,命运共同体被判定为种族中心主义。在当代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遮蔽下,国外学术界逐渐停滞于资本永恒化的主张中,致使排斥其他探索人类生存发展的方案,以雅斯贝尔斯在“轴心文明论”的观点为例,他力图通过发现“共在人性”来消弭各大文明传统的理念冲突,但“共在人性”实质上仍是抽象理性主义的变形;德国科学与政治基金会研究院米夏尔保认为,中国的崛起可能会带来极端民族主义,作为崛起大国意味着一种转型,转型会带来多方关系的变化,尤其作为地域性强国,势必会引起周边国家的猜疑和担心,甚至会引发冲突;阿里夫·德里克在《跨国资本时代的后殖民批评》中,提出中国式资本主义话语对原本占主导地位的欧洲中心主义的资本主义概念提出了挑战,必将成为全球化时代的一种新型世界观。

归结上述理论,国内学者更多的关注命运共同体理论的“存在方式”和“实践方式”,较少关注其内在的“思维方式”,更是缺少将“思维方式”、“存在方式”、“实践方式”三者整合,为命运共同体提供新的解释原则,并以这种解释原则揭示命运共同体的深层价值旨趣;国外思想家注重分析命运共同体理论的“思维方式”,却较少关注其“存在方式”与“实践方式”,造成他们理解的命运共同体仍是黑格尔的“无人身理性”的自我运动,即一种无主体的客观规律支配的理论性质。因此,实现三者的整全性分析,即理解思维方式,论证存在方式,结合实践方式,旨在更好的为命运共同体理论提供新的解释原则。以马克思的类存在观为切入点,显示出命运共同体作为一种体现人之本源性的实践活动,它不是单向的理论逻辑,也不是现成的必然性发展规律,而是一种在实践过程中创生的人类文明经验。

二、类存在的基本观念与命运共同体的内在本质

通过近代哲学的视野来理解类存在的理论基础,发现哲学家们或把“存在”理解为与人无关的自然物质,或把“存在”归结为“思存关系”之中的思维活动,而马克思认为“存在”的意义在于人面向世界的生存筹划活动,人们通过思维的能动性,融入自在的客观世界,最终实现存在方式决定思维方式,以“人与世界的关系”来把握世界。这种理解世界的方式凸显了命运共同体思想形成的理论前提,命运共同体思想亦是在人类面向当今世界的现实活动中形成的建构性思想,它同样是从“超感性实体”到“感性实践活动”的跃迁。

马克思以批判“变相类存在观”的方式澄清“人的存在”方式,同时消解资本逻辑下对命运共同体思想的误读;强调人的实践理性应成为命运共同体的机制源泉,而不是无人身的理性的神秘权威,以实践为基础推动社会的发展动力,从抽象理性范式转向实践哲学范式。类存在强调的现实主体不再是认识主体,而是实践主体,将人的主体自我意识的提升与实践理性相结合,以实践理性把握存在,发挥人们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而不是听命于客观规律的摆布,以实践行动解决人类存在状态中的根本矛盾,这一理论之所以值得我们重视,并不仅是因为它对我们深入了解命运共同体思想有帮助,还因为它对我们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我理解具有理论意义,即人类的存在状态是由人自己的能动性把控的创生性活动,即人怎样去创造自身的活动,其存在就有怎样的本质和特征。我们以多元性、包容性、创造性的现实交往秩序去构建世界,就会生成具有多元化、包容性本质和特性的世界。此种意义上,创生性的类存在方式为命运共同体做出现实指引。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对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不同人类存在形态,基于多元化交往秩序和共在价值理念推动全球化发展的构想;它立足马克思的类存在的哲学立场,促进多元性的交往秩序下的人类实现本真的“普遍交往”,并在全球化进程中推动生产力均衡发展,真正的为人类实现更美好的生存状态奠定物质与精神基础。

命运共同体作为人们在现实交往世界中的实践活动,正要回答“人类美好的生活何以可能”的问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方案是社会历史发展新范式的奠基者。马克思类存在观为我们提供了理解理论前提的思维方式,解释理论本质的根本原则,探求感性实践活动的意义。在此基础上,论证命运共同体是以“体现人之本体能力”、“重构社会多元性认知”和“共建相互承认之行动”的本质与特点构建了一种新的人类交往范式,是社会历史发展新范式的奠基者。2、探寻構建命运共同体遇到的困难。符合类本质的交往方案必将呈现出共享性、融和性、自主性的新时代的人类存在方式,但我们仍需要保持个人审明思辨的判断力,站在他人立场上思考,在彼此实际地交流表达中共同组建共同体,以其推动人类探索“自由人联合体”的存在形式。3、命运共同体的现实指向。马克思提出类存在观的目的是转变思维方式,以实践行动解决人类存在状态中的根本矛盾,这一理论之所以值得我们重视,是因为人类的存在状态是由人自己的能动性把控的创生性活动,即人怎样去创造自身的活动,其存在就有怎样的本质和特征。以多元性、包容性、创造性的现实交往秩序去构建世界,就会生成具有多元化、包容性本质和特性的世界。此种意义上,创生性的类存在方式为命运共同体做出了现实指引作用。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3] 刘同舫.马克思的哲学立场[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5

[4] 张曙光.全球化——现代性的扩张及其界限[J].哲学动态,2006(4)

[5] 张之沧.论马克思的实践方法论[J].东南大学学报,2003(1)

作者简介:丁燃(1983-),女,籍贯:黑龙江大庆,讲师,博士学历,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张兵(1979-),女,籍贯:内蒙古,讲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系 2020年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疫情与教育”专项课题,课题编号(2020YQJY062)阶段新成果;东北石油大学教育改革项目《大学生合理“增负”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论研讨式教学改革研究》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共同体
爱的共同体
民族互嵌村落共同体生成与维系机制研究
以工作室为载体打造班主任专业成长共同体的实践探索
抗疫中彰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
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基于项目学习共同体的跨校美术教师协同发展实践
多元对话 和乐共进——基于学习共同体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基于学习共同体的“冲刺与挑战”问题设计例析
中部非洲共同体内部贸易占比下降至2%
“命运共同体”的价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