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生活化教学

2020-11-26 02:37江苏省张家港市鹿苑小学刘紫亚
小学生作文辅导 2020年19期
关键词:生活化情境情感

江苏省张家港市鹿苑小学 刘紫亚

语文为语言学科,有着天然的生活需求与实践属性,生活中处处都有语文的身影。因此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语文教师将生活化资源应用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中,契合了其生活化属性、实践需求,能让语文教学更具灵活性,增强语文教学纵深度,让语文课堂更具趣味性,从而构建令小学生真正喜爱的优质语文阅读课堂。鉴于此,分析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中应用生活化教学是极为必要的。

一、挖掘生活元素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以教材为纲领,教师的教学思维局限于语文教材,导致课堂教学形式单一,教学内容脱离生活,无法满足新课程改革核心素养教学要求。“语文源于生活”,是从生活中来,再到生活中去。在新的教学改革背景下,片面性教学思维显然无法满足语文教学改革需求,将生活化语文教学策略应用于其中,对于语文阅读教学改革有着重要意义,能够提供改革渠道,打破语文教师固化思维。

阅读是作者思维活动的具象体现,虽然经过艺术加工,但却是生活投影。阅读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将个人思维融于阅读教学当中,理解文章主旨。在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师虽然意识到情感融合的必要性,但却苦于缺乏融合渠道,直接开展阅读主旨以及内容分析,导致学生与阅读内容之间存在着情感隔离带,一切语文阅读学习效果均大打折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语文阅教材中挖掘生活化元素,从文学作品中找生活,以生活经验、既有情感去理解文章,帮助学生将阅读文章脉络与生活元素相连接,达到生活化阅读教学的目的。

例如:在讲解《只有一个地球》时,学生对于地球的珍贵性认识并不深刻。教师可以将地球类比成学生的“家”进行感知,帮助学生建立与阅读之间的情感。首先,教师将学生分成5人讨论小组;其次,教师设置问题“我们的家与地球有什么关系”“家能够为我们提供什么?”“地球与家之间有什么相同之处”引领讨论话题,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加深对于地球的理解,并建立“地球”与“家”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将对于家的认知与情感转化为对地球的认知与情感,从而引导学生以家的角度理解地球对于人类生活的重要性,有效利用生活化元素。

二、阅读演绎生活

小学生在语文思维、认知能力、情感理解等多个方面均没有成熟,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处于初级阶段,小学生在阅读学习过程中一直存在高耗低效的现象。“就近区域”理论认为人们在接触熟悉事物的过程中思维更加活跃、情感印象深刻。生活化教学就是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化元素构建语文阅读课堂,重新搭建知识桥梁与情感纽带,提升小学生语文阅读教学效果。

分析阅读文章内容,可以发现主旨明确、贴切生活,从小事、小物着手深入浅出地讲述道理、浅入深出地表达情感。语文教师在落实生活化策略的过程中,可以通过阅读演绎生活,为学生构建真实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迅速与阅读教学内容建立情感,并帮助学生内化知识,帮助学生真正感知生活化教学带来的优势,让学生顺利地将情感融入到阅读当中,使其真正感知阅读文章内容,从生活角度看待阅读。

例如:《少年闰土》表达了鲁迅先生对于童年伙伴闰土的回忆之情,并映射了当时的社会现状,阅读文章着手点相对比较小。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从阅读中节选鲁迅与闰土相遇的片段,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为片段配置话语,让学生通过情景剧的方式将阅读内容生活化,让学生在演绎生活化场景的过程中加深对于鲁迅先生与闰土之间的情谊的理解,以此满足生活化教学需求。

三、情境激发兴趣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兴趣浓郁程度至关重要。教师可以采取兴趣激发方式为学生构建优质学习情境,通过生活化教学方法从生活中为学生寻求快速进入到阅读学习的主要方式。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发现,情境如果过于简单、直叙,学生很难对此产生阅读学习兴趣,但反之如果情境过难,也会打击学生在阅读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在构建生活化阅读情境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时,需要充分考虑到情境难易度,真正帮助学生内化知识。

例如:在讲解《植物妈妈有办法》时,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猎奇心理,从生活中选择阅读教学元素,构建阅读教学情境。首先,教师结合课文内容选择蒲公英、苍耳等植物作为情境构建的切入口。其次,教师节选《人与自然》中相关片段记录视频,帮助学生构建情境,同时选择学校植被照片让学生感触阅读与生活中的相通点。如果季节合适,教师也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在自然环境下观察植物种子传播过程,以此帮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阅读知识,激发情感兴趣。

四、经验突破难点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发现在部分阅读知识点教学时学生始终难以理解,导致阅读教学效果不高。为此,教师可以借助生活化教学方法,让学生凭借生活化经验理解阅读难点,突破阅读困难阻碍,提升阅读教学效果,从而真正理解阅读含义。教师在利用生活化经验引导学生思维的过程中需要顺势进行引导,通过问题、讨论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阅读潜能,帮助学生顺利迁移生活化经验。

例如: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能会发现学生修辞手法掌握不佳,仅是停留在手法的名称认知上。比喻、拟人、对比、设问以及反问等都是小学阅读过程中常见的修辞手法,但学生容易将比喻与拟人混淆,对其作用也不甚了解。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生活经验,让学生分析比喻与拟人的差异性。首先,教师让学生回答出比喻与拟人的定义,并让学生从定义中找二者的差别。学生可以发现拟人更具“人”的特征,所比事物具有人特有的情感与特点。其次,教师结合学生生活进行举例“烟雨朦胧,花朵也在哭泣”“雨一直下,花瓣上落下的水滴如串串珍珠”,学生可以发现二者的相似性非常高。教师让学生分析哪句话更具“人”的特征,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认为“花朵也在哭泣”更具“人”的特征,人会哭泣,但植物却不会,学生就迅速掌握了比喻与拟人之间的不同。

五、开拓阅读视野

语文阅读实践一直是语文教学重点,也是检验与培养学生语文阅读教学能力最为重要的方式之一。生活化语文阅读教学能帮助学生将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情感体验与语文阅读相结合,给予学生无限想象与实践空间。

语文阅读教学不是朝夕之事,也不仅是语文教学内容。基于新的教学理念,教师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阅读知识,培养阅读能力,更要让学生在阅读学习过程中形成阅读思维、阅读习惯。当阅读真正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学生也就会在日常的学习中自然而然地积极参与到阅读学习当中,提升语文阅读学习效果。

例如:语文教师可以将课外阅读与生活化阅读教学相结合,让生活中处处有阅读。首先,教师可以制定语文课外阅读计划,规定学生每周阅读计划以及暑假期间阅读计划。其次,教师要组织班内定期开展阅读“心得交流”会议,让学生交流课外阅读体验,并开拓语文阅读思路。再次,教师要让学生定期进行阅读反馈,解决学生在阅读学习过程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教师可以借助小组合作的方式帮助学生构建阅读生活,由此起到学生之间互相督促学习的目的。

生活中有阅读,阅读中有生活!在生活化阅读教学中,教师始终以学生学习兴趣出发,借助小学生已有的生活化经验、情感理解能力、知识熟悉度,为学生构建认识阅读、了解阅读、学习阅读、应用阅读的桥梁,消除学生在语文阅读学习过程中的隔阂感,让语文阅读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一部分,从而让学生将语文知识真正内化,实现提质增效的语文学习目标。

猜你喜欢
生活化情境情感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
中班幼儿生活化美术活动的实践探索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情境新颖的概率问题
情感
《悦读·家》开播激发爱国爱家情感共鸣
作文生活化教学指导策略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生活化美术教学的课程设置及实践应用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