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基础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初步研究—基于技术经济学的视角

2020-11-26 01:39潘绮琪中山市教育和体育局
消费导刊 2020年43期
关键词:现代性指标体系比例

潘绮琪 中山市教育和体育局

一、研究背景

自新中国成立后,我过的教育经历了多次改革,其中1978年改革开放后,改革的力度相当大。1985-1999年间,中央、国务院陆续发布、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等,为我国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

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始终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据统计,截至2018年底止,全国已有幼儿园26.6677万所,在园幼儿4656.4204万人;有小学17.0209万所,在校学生10412.5004万人;普通初级中学5.1982万所,在校学生4652.5854万人;普通高级中学1.3737万所,在校学生2375.3709万人;有特殊教育学校2152所,在校学生66.5942万人;中职学校1.0229万所,在校学生1555.2634万人。

在教育事业飞速发展的同时,区域教育现代化实现程度的测量成了当前热点。目前,国内外已逐渐形成了一些教育现代化的指标体系。然而这些体系在我国的适用性尤其是区域性适用有局限性。在教育实践中,很多地方都制定了基础教育现代化监测指标体系。但由于对基础教育现代化的理想和价值追求不同,各种教育形态在指标体系中的位置不同,到目前还没有一个公认的指标体系。

基础教育具有它自己独立的价值,与其他阶段、层次的教育存在本质上的区别,必须区别对待研究。在此背景下,笔者确定”区域基础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构建”这一主题,对区域基础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进行进一步深入、细致、全面的梳理和研究和构建。

二、研究范式、方法及要解决的问题

这项研究遵循技术经济学领域的实证主义和自然主义有机融合新范式,既注重“类推—演绎”,也重视“经验—分析”,还运用“诠释—理解”等范式,通过文献分析法、比较法等多种方法,在批判性地吸收国内外教育指标体系的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尝试搭建一个理论扎实、框架紧凑、内容科学的区域基础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为实施区域教育现代化提供参考标准,同时为制定推进区域基础教育现代化策略提供研究依据。

三、研究现状概述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梳理

1.国内研究概述

(1)国家整体区域层面的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研究状况

国内学者围绕国家层面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问题展开了积极有益的研究和探索。相关研究成果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从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两方面去评价教育现代化的实现程度及水平。这类观点主要基于这种认识:教育现代化程度难以简单量化,因为教育是一种十分复杂的现象,既不能用单一的量化,也不能纯粹定性,最好是二者的有机结合。代表性学者,如谈松华、袁本涛指出,教育现代化具有阶段性特征,其中定性指标包括教育思想、制度、内容、管理、师资等;定量指标包括教育信息化水平、公共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特定人口识字率、平均预期受教育年限等。又如李健宁、潘苏东以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理论为指导,借鉴UNEP(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压力( Pressure)-状态(State)-响应(Response)”框架模型,将教育现代化系统(EMS)和“P-S-R”框架模型相结合,提出了一个独具特色的指标体系框架。[1]

另一类则提出了指标体系的量化标准,不对指标体系进行定性评价。代表性的论述,如浙大杨明老师提出了包含公共教育经费、公共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人均公共教育经费等11个指标的体系。又如但昭彬、李炎芳从毛入学率、教育经费等4个方面构建小康教育指标体系。

(2)国内区域基础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研究状况

区域基础教育现代化的状况取决于区域基础教育的发展情况,如教学理念的构建、课程设置的思路、地方的学情、区域文化传统、人口分布、师生结构经济发展情况等。每个区域的学者或研究者都会根据自身区域的情况进行研究,有代表性的论述如下:

一个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的课题组在基于对中等发达国家和发达国家教育发展的关键性指标分析上,结合我国发达地区基础教育现代化的指标,提出了一套发展指标体系:[2]

教育投入指数:教育经费、教育从业人员。

教育规模指数:万人口小学生数、万人口中学生数、小学校均规模、中学校均规模、班级规模。

教育成就指数:学龄儿童入学率、成人教育水平、教育公平度、教育信息化程度、外语教育程度。

教育质量要求:基础教育质量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基础教育发展体系具有全面性、普遍性、开放性特征。教育发展和存在模式具备有序性和可操作性。体现全民性、终身性教育和素质教育的理念、确立依法治教以法促教的观念、教育现代化的观念、标准化的办学理念、多样化的教技理念、科学化的教管、各类学校课程设置合理化、教师优质化、主体化的学生教导理念。

安徽省2016年出台了《安徽省基础教育现代化监测指标体系》。该体系由11个一级指标,27个二级指标构成。11个一级指标是:普及与公平、机会均等、资源配置、学生综合素质、办学水平、资源共享、国际化水平、师资水平、投入水平、信息化水平、对学校的满意度。

2.国外研究概述

各类国际组织制定的体系纷繁复杂,但万变不离其中,主要表现为三类:OECD(世界经合组织) 教育发展指标与体系、UNESCO(联合国教科文组) 教育发展指标和体系、World Bank(世银) 教育发展指标和体系。

(1)OECD教育指标体系。

根据97年版本,该体系由7个一级指标、41个二级指标组成,7个一级指标是:①教育人口、社会与 经济背景;②教育财政与人力投入;③公民的教育参与和进步;④学校环境与学校组织;⑤教育的社会产出及个人产出;⑥学生的学业成就;⑦教育机构的毕业生输出。[3]

(2)UNESCO教育指标体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指标体系分为Education supply、education demand、 enrollment and participation,internal efficiency and output of education五个部分21项指标。

(3)World Bank的教育指标体系。

该指标体系由教育投入、受教育机会、教育效率、教育成果、性别与教育五项组成。[4]

(二)构建区域基础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的思路和基本方法

构建区域基础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关键解决两个问题:“现代性”的概念和“现代性”的测量。所谓“现代性”,其实质是一种哲学观,也是一种方法论。只有从哲学论和方法论的角度去把握现代性,方能准确抓紧其内涵。对现代性的哲学论和方法论的论述汗牛充栋,归根到底可以总结为一句话:以现代的精神、现代的意识理念和现代的方法路径,解决横亘人类面前的各种沟堑和障碍。本研究就是遵循这一思路,对区域基础教育中的内涵要素,以现代性的精神、意识、理念和方法路径,进行综合考量、分析、抽象,形成可测的指标。

推进基础教育现代化,教育目标和教育过程(教、学、管)的现代化是更为关键的方面。而教育目标和过程的核心关键,就在于核心素养的养成。这既是教育现代化的逻辑起点,更是教育现代化的逻辑过程。核心素养的结构,从主体论的意义上来说,设计到学生的知识符号系统的所需的素养、技能体系所需的素养、操作体系所需的素养、反思体系所需的素养及综合体系所需的素养,这些又必须与21世纪,乃至22世纪甚至更远的未来所需的素养相衔接,这些我们统称为“未来核心素养”。“未来核心素养”必须完整、系统、精准、有效地反映在我们的区域基础教育现代化体系当中。另外,在教育现代化实践中,也不能忽视教育现代现代化的逻辑起点,要把核心素养、未来核心素养放在现代化的实践测量过程中。

我们的策略是,通过直接测量基础教育形态来间接测量基础教育现代性。然而,教育形态丰富异常,如何选择衡量基础教育现代性的合适“指标”? 我基本思路如下:

第一,列出教育现代性的清单;

第二,排出基础教育现代性的要素的前后顺序;

第三,查找相应教育形态;

第四,列出教育形态整体清单;

第五,把清单转化成可测的指标体系;

第六,修正指标体系。

(三)区域基础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构建

根据上述思路并参考我国各地已有的评价监测指标,我们构建出区域基础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如下表: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说明A1.学前3年教育毛入园率A2.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A3.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A4.随迁子女公办学校就读比例A5.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A普及与公平A6.困难学生受帮扶比例A6.1困难学生申请及接受帮助的数量占比A6.2学困生或心理困难生接受帮助的数量占比A7.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区比例 依据义务教育均衡差异系数A8.区域内教师合理流动比例B教育投入B1.基础教育公共教育经费占GDP比例B2.基础教育生均教育经费占人均GDP比例B3.基础教育各类教育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B4.政府预算内基础教育经费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B5.基础教育公办学校教师的工资发放及时、足额,纳入财政保障体系,实现“两相当”C资源配置与共享C1.建成区域内教育城域网,实现“校校通”比例C2.校园内无线网络全覆盖比例C3.建成区域教育网络中心比例C4.拥有计算机的师机比,生机比C5.开展网络学习的教师比例,学生比例C6.生均实验室拥有量C7.生均图书数量C8.生均校园占地面积C9.各类教育资源的共享和开放程度D1.基础教育各类教育生师比D 2.1幼儿园教师专科率D2.2小学教师本科率D2.3初中教师本科率D师资水平D2.专任教师学历水平D2.4高中教师研究生率D3.接受培训教师的比例D4.校(园)长持证上岗率D5.幼儿园专任教师持证上岗率D6.“双师型”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专业课教师比例D7.中职学校兼职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比例E1.依法治教,民主管理落实教育部《依法治教纲要(2016-2020)》各条,建立机制和监督体系。E2.基础教育各类学校布局合理程度E办学水平落实城镇住宅小区配套教育资源,农村义务教育学校落实国办发[2012]48号文件E3.基础教育各类学校班额E4.校外培训机构整治达标率E5.办学形式多样化程度集团化办学、学区化办学以及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公办民助、公办民营和民办学校等形式F1.全面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明确学校数量,实现现代化人才培养目标F2.全面落实国家课程体系,校本课程特色化学校比例F3.学生自我管理的程度F4.差异化课程与学生自主选择程度F5.形成传统校园文化项目的学校比例F6.中职学校实践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学校比例G教育国际化F教育目标G1.参与国(境)外进修的教师比例G2.参与国际合作交流的学校比例H教育质量H1.学生思想道德水平 公民道德素养评价优良率H2.学生学业成就水平 初中段学业合格率、高中段学业合格率H3.学生体质健康水平H4.学生6大素养水平H5.未成年人犯罪率I教育满意度I1.对学校办学满意,具有快乐感学生比例I2.对自己成长满意,具有成就感学生比例I3.教师感受学校关怀,积极参与学校教学改革的比例I4.教师教学获得幸福感的比例I5.家长、社会对学校的满意度

按照我们的研究思路,首先找到教育现代化的主要特征,列出教育现代化清单:普及化,终身化,个性化,法制化,信息化,多样化,国际化,科学化。第二步,梳理出基础教育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并排出优先顺序:普及化,法制化,个性化(个性化人才培养),信息化,多样化,国际化。在此基础上,我们排列出反映基础教育现代化基本特征的教育形态,并找出9个形态作为指标体系的一级指标,它们是:普及与公平,教育投入,资源配置与共享,师资水平,办学水平,教育目标,教育国际化,教育质量,教育满意度。9个一级指标共细化为便于测量的52个二级指标。

四、研究亮点及后续改进方向

与其它指标体系相比,这一指标体系的设计紧扣“现代精神”这一教育现代化的灵魂,突出面向21世纪人才培养目标。因此,在体系中突出了“教育目标”、“教育质量”的地位。在实际应用中,建议适当可加大这两个指标的权重。同时也应看到,区域基础教育现代化的复杂性、历史性、发展性决定了。本研究所构建的指标体系仅仅是一个原则性的理论框架,需要进一步细化、完善。此外,具体的评价操作层面的问题也有待后续研究来完成。

猜你喜欢
现代性指标体系比例
人体比例知多少
复杂现代性与中国发展之道
浅空间的现代性
由现代性与未来性再思考博物馆的定义
层次分析法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按事故责任比例赔付
浅谈梦窗词之现代性
限制支付比例只是治标
测土配方施肥指标体系建立中‘3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