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羌族舞蹈音乐的分类特点及形式

2020-11-26 04:26刘明霞但雅
西部论丛 2020年3期
关键词:羌族形式

刘明霞 但雅

摘 要:羌族舞蹈是羌族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之一,也是羌族聚集区经济、政治、社会在观念形态上的有效反映。由于羌族舞蹈风格独特、种类多样、肢体表达多元化,且洋溢着较为明显的羌族民族迁徙,而与之伴奏的音乐则体现出纯质、优雅、干净、朴素等特点。本文首先阐述了羌族舞蹈的主要内容,其次分析了羌族的民间舞蹈音乐的特点,最后深入探讨了羌族民间舞蹈音乐的3大分类形式,分别是“莎朗”舞蹈音乐、“席步蹴”舞蹈音乐和“莫恩纳萨”舞蹈音乐。

关键词:羌族;舞蹈音乐;形式

传统民族舞蹈业已成为民族文化历史得以传承的主要媒介之一,羌族舞蹈也是传统民族舞蹈中的一颗璀璨明珠。羌族舞蹈的生命力极为强大,是由千千万万羌族人民创作出来的,体现出了羌族人民的审美倾向与审美观念。羌族舞蹈盛行于祈福消灾、重大节庆、生产劳作等活动,羌族人民通过舞蹈的方式来表达内心的愉悦之情。由于羌族舞蹈风格独特、种类多样、肢体表达多元化,且洋溢着较为明显的羌族民族特点,而与之伴奏的音乐则体现出纯质、优雅、干净、朴素等特点。本文就羌族舞蹈音乐的分类特点及形式进行探讨。

一、羌族舞蹈的主要内容

羌族舞蹈属于典型的集体性舞蹈,是有很多人一起参与其中、分享欢乐的舞蹈。羌族舞蹈出现的初衷就在于娱乐生活,不会受到条件、章法的影响与约束。在羌族舞蹈的表演环节中,往往不会需要有乐器作为伴奏,只需要有大家的吶喊声、欢呼声作为节奏就可以了。与此同时,羌族舞蹈的舞步动作变化是完完全全取决于领舞人的情绪变化,具有较为明显的不确定性与随意性。

二、羌族的民间舞蹈音乐的特点

首先,羌族舞蹈音乐的少数民族文化色彩极为鲜明,体现出纯质、优雅、干净、朴素等特点,其调式采用民族五声调式,将羌族舞蹈雄壮的特点予以表达。羌族舞蹈音乐的曲调结构相对简单,基本都是循环演奏方式,或为二乐句,或为一乐句,但在演唱时却可让这些单乐段出现较为明显的对比效果,以此来确保音乐能够与舞蹈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其次,羌族舞蹈音乐的句式简洁、结构单一,基本都是通过口头传承。此外,羌族虽然有民族语言,但一直以来都没有形成自己民族的文字,故而羌族人员世世代代都只通过舞蹈的情绪变化来对歌曲的中心思想与歌词大意进行理解。再次,羌族舞蹈音乐是羌族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羌族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之一,尤其是目前已经经过了数千年的时间流逝,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精神风格与时代特点。

三、羌族民间舞蹈音乐的分类形式

3.1“莎朗”舞蹈音乐

在羌语中,“莎朗”意味着“摇起来”、“跳起来”、“唱起来”的意思,也被称为羌族锅庄,是一种已经流传了数千年的民间自娱性舞蹈,也是当前羌族聚集区传播范围最为广泛、最具有民族特色、受众人群最多的一种羌族民间舞蹈。由于羌族人民世世代代居住的地方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故而“莎朗”舞蹈也有形成了两大流派,第一个流派是盛行于阿坝州汶川县、理县的“莎朗”舞蹈,其舞蹈风格是沉稳、粗犷、质朴、格式化明显;第二个流派是盛行于阿坝州松潘县、黑水的“莎朗”舞蹈,其舞蹈风格是优美、欢快、灵活、轻松,这2种流派都具有相同的基本动律,即:上身倾斜转动、胴体轴向后转动。

“莎朗”舞蹈并不局限于跳舞人数,但是要求女人在舞蹈的后排,男人在舞蹈的前排,舞蹈场所不限,或是院坝内,或是晒场内,或是火塘边,跳舞时可脱手挥舞,也可连手拉臂,边歌边舞,形成一个跳舞的圆圈反时针转动。先由男人演唱舞曲,再由女人演唱舞曲,待各自轮流演唱一遍之后,男领舞则会带动全场人员都一起翩翩起舞,整体舞蹈节奏为由弱到强、由慢到快。随着大家的跳舞激情不断绽放、舞蹈渐入佳境,男领舞就会进一步加快舞步,或是自己随意创编舞步,或是快速变换舞蹈动作,以此来让“莎朗”舞蹈趋于完美。而后,跳舞人员可自行随意变换舞姿,深深的沉浸在歌舞酒香之中。整首“莎朗”舞蹈的结束标志是:男人高声喊出“呀——喂”,而女人则应声喊出“学——喂”,此类的高声叫喊声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莎朗”舞蹈的情感表现力、气氛穿透力,进而有利于促进舞者进一步变换新的舞步动作或者舞蹈曲目。

3.2“席步蹴”舞蹈音乐

“席步蹴”舞蹈只是限于出现在羌族人民的祭祀活动或盛大的丧葬活动之中,具有沉稳、古朴、隆重的特点,盛行于阿坝州汶川县、理县。通常而言,一套“席步蹴”舞蹈动作往往会由一首歌曲来予以配合,反复多次出现同样的歌曲和舞蹈动作,一直到舞者尽兴为止。“席步蹴”舞蹈和“莎朗”舞蹈一样,都不局限于跳舞人数,可多也可少,却具有较为明显的“易学易跳”特点。在跳舞时,或是男前女后,或是男左女右,所有人都将手牵在一起形成圆形或弧形,同样是先由男人演唱舞曲,再由女人演唱舞曲,待各自轮流演唱一遍之后,再由领舞者起舞朝着逆时针方向转动。

“席步蹴”舞蹈音乐特点在于:第一,“席步蹴”舞蹈音乐是五声音阶,或为徵调式,或为宫调式,整个音域范围为多级进方式,曲调的旋律显得平直、流畅,舞蹈音乐的节拍基本都是2/4拍。第二,“席步蹴”舞蹈音乐的节奏均匀、速度缓慢、曲式结构略为短小精炼,基本都是循环演奏方式,或为二乐句,或为一乐句,但均为8小节构成。第三,在领舞者开始领腔后,其他舞者均会多次重复领舞者前面演唱过的乐句,继而出现“叠句”现象。“席步蹴”的舞蹈与音乐相映成辉,最终将整个舞蹈气氛推到最高点,甚至还会让“席步蹴”舞蹈音乐弥漫上一定的神秘之感。《查、查、查威勒》、《姜得里学》、《瓦西切玛》等均是最具有典型性的“席步蹴”舞蹈音乐之一。

3.3“莫恩纳萨”舞蹈音乐

“莫恩纳萨”也被称为“苏得萨”,或者被称为“恻拜举”,在羌语中意思是“跳羊皮鼓舞”。“莫恩纳萨”是流行于阿坝州汶川县、理县的地方语,“苏得萨”、“恻拜举”则是流行于阿坝州茂县三龙乡等地的地方语。与“莫恩纳萨”舞蹈一样,“莫恩纳萨”舞蹈也是祭祀性舞蹈,但是没有乐曲,只采用盘铃与羊皮鼓敲打出来的音响节奏作为“莫恩纳萨”的舞蹈伴奏。无论是盘铃,还是羊皮鼓,均没有固定的高音标准,若在羊皮鼓中心点击鼓,那么发出的音色是灰暗、沉闷的;若在羊皮鼓中心以外区击鼓,那么发出的音色是明快的;而盘铃会发出清脆、明朗的声音,与舞蹈节拍相吻合。“莫恩纳萨”舞蹈音乐有效地反映了羌族人民最原始的观念,整体节奏类型较为单一。可将其分为下坛节奏型音乐、中坛节奏型音乐、上坛节奏型音乐3类。其中,下坛节奏型音乐的节拍基本都是2/4拍,鼓点敲奏速度平缓,舞者在跳舞的时候还会口念悼词或者经文,以此来祈祷平安、祈求赐福。中坛节奏型音乐的节拍大多数为2/4拍,但时常也会出现6/8拍或3/8拍,鼓点敲奏速度紧凑,且呈现出日益加快的趋势,以此来将整个舞蹈的紧张气氛渲染出来。上坛节奏型音乐的节拍大多数为2/4拍,鼓点敲奏速度缓慢,会给人带来强烈的森严、肃穆之感。

总之,羌族舞蹈是羌族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之一,也是羌族聚集区经济、政治、社会在观念形态上有效反映,而音乐作为羌族舞蹈的“催化剂”,在其中发挥出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值得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郑毅峰.羌族舞蹈伴奏音乐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3.

[2] 郑毅峰,夺科.羌族民间舞蹈音乐分析[J].四川戏剧,2010(04):125-127.

项目来源:本文系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羌学研究中心和西南民族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羌学研究中心建设专项资助,项目编号:2020PTJS08005.

猜你喜欢
羌族形式
羌族艺术的特征与当代价值
羌族艺术的特征与当代价值:李锦
小议过去进行时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搞定语法填空中的V—ing形式
例谈机械能守恒定律几种形式的应用
曲线运动考点的梳理和分析
透视反意疑问句
羌族人物线描写生